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个年销千万美金的神秘小众品牌,为何能把杯子卖到1500元

一杯卖1500元,智能控温杯市场为何容不下“平替”?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普通的杯子,凭什么能卖到1500元?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叫Ember的品牌,靠着这么个“高价杯子”,年营收居然冲破了千万美金。要知道, 市面上那些打着“智能”旗号的保温杯,价格大多在30到300元之间,鲜有品牌敢往500元以上冲,更别说上千了。Ember就像个异类,硬是在低价内卷的市场里撕开了一个高价缺口,还活得相当滋润。

市场增长下的“价格迷雾”:智能保温杯到底值多少钱?

这几年,大家越来越讲究喝水的温度,智能保温杯市场跟着火了起来。DataHorizzon的数据显示, 2023年全球智能保温杯市场规模已经15亿美元,照这个速度下去,到2033年能翻到3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7.5%。蛋糕越做越大,入局的玩家也越来越多,从传统家电品牌到新兴科技创业公司,都想在这片蓝海里分一杯羹。

年销千万美金,这个小众品牌把杯子卖到1500元!
年销千万美金,这个小众品牌把杯子卖到1500元!

但奇怪的是市场热闹归热闹,价格却始终“卷”不起来。打开亚马逊,随便搜“智能控温杯”,满屏都是20到80美元的产品,折合人民币才一百多。就算有些品牌加了点“黑科技”,比如显示温度、定时提醒,价格也很少能突破100美元大关。消费者好像默认了“智能保温杯就该是这个价”,谁要是敢卖贵了就得被质疑“是不是在割韭菜”。

Ember偏偏不信这个邪。2016年,它和星巴克合作推了款温控咖啡杯,直接把单价定到99美元,后来啊六周就卖了11万件。后来更狠,主力卖到149美元,还在亚马逊Best榜单上稳居前十,好评率超过70%。这操作让行业都看懵了:同样的智能控温技术,Ember凭什么能卖贵一倍还供不应求?

用户画像揭秘:谁在为1500元的杯子买单?

搞清楚“谁在买”,比“怎么卖”更重要。Ember的用户画像,可能和你想的“土豪”不太一样。Similarweb的数据显示, Ember独立站的访客里男女比例差不多各占一半,25到54岁的中青年是主力,其中25到34岁的占比25%,35到44岁的占17%,45到54岁的占20%。这些人不是什么挥金如土的暴发户,而是生活在大都市的白领、精英,或者注重生活品质的中产妈妈。

这些人有个共同点: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他们平时工作忙,压力大,对喝的东西很讲究——咖啡要趁热喝,茶不能烫嘴,温水最好保持在55℃。但普通杯子要么凉得快,要么烫得没法碰,他们试过各种保温杯,要么温度不精准,要么操作太麻烦。Ember正好戳中了这个痛点:通过底座里的传感器, 把温度控制在±1℃以内,用户在App里设定55℃,杯子就能一直保持这个温度,直到喝完。

更关键的是Ember卖的不是“杯子”,是“精致生活的仪式感”。你想想, 一个极简设计的金属杯子,放在办公桌上,既能精准控温,还能和Apple Watch联动,提醒你喝水——这哪是工具,分明是彰显品位的“社交货币”。有用户在Reddit上晒图说:“同事都问我这杯子哪买的,比星巴克的杯子还酷。”你看,连同事的羡慕,都成了购买的理由。

产品设计:用“工艺品逻辑”对抗“消费硬件逻辑”

很多做智能硬件的品牌, 喜欢堆参数:电池容量多少毫安,加热功率多少瓦,能保温几小时……Ember偏不它走的是“工艺品路线”。创始人Clay Alexander本身就是个咖啡爱好者, 当年就是主要原因是喝咖啡时温度不对,风味全无,才动了做智能杯子的念头。他坚持:“我们的产品要从设计出发,让用户第一眼就‘想要’,而不是‘需要’。”

这话可不是说说而已。Ember的设计团队花了大量时间研究人体工学, 杯身的弧度要刚好贴合手掌,杯口的边缘不能刮嘴,连按键的位置都要保证盲操作也能按准。为了减少接缝, 他们找了上十家工厂,专门研发“双边垂直一体化注塑脱模工艺”,就为了让杯身看起来更一体、更高级。这种对细节的偏执,让Ember拿下了160多项专利,还连续几年斩获红点奖、iF设计奖。

技术上也藏着“小心机”。市面上很多智能杯把电池和温控模块塞进杯身,后来啊又重又笨,还容易坏。Ember把充电底座和杯子分开,杯身轻巧,底座还能当杯垫用,续航时间长达2小时。更绝的是 它深度绑定了苹果生态:通过蓝牙连iPhone,App里能设定温度、记录饮水量,甚至同步到Apple Health。对苹果用户这种“无缝联动”的体验,比单纯“能加热”的平替,吸引力大太多了。

营销:不谈技术, 只讲“温暖的故事”

如果你以为Ember的成功靠的是砸广告,那就错了。它几乎没在传统媒体上投过钱,反而把心思花在了“讲故事”上。在YouTube上, Ember拍了不少短片,没有参数介绍,也没有功能演示,全是生活场景:清晨的第一杯热咖啡,加班时的暖心茶,陪孩子喝温水时的温柔……配乐轻柔,画面温暖,旁白说着“温度刚刚好,日子才够甜”。这些视频没硬广痕迹,却让无数人看了就想拥有一个“能懂自己的杯子”。

社交媒体上,Ember更像个“生活博主”。它不找那种粉丝几百万的明星带货, 而是和Instagram上的职场达人、中产妈妈合作,发的内容都是“用Ember喝手冲咖啡的早晨”“办公室里的精致下午茶”。这些达人粉丝不多,但画像精准,每条点赞、评论都是潜在用户。截至目前, Ember在Instagram上有10.9万粉丝,不算多,但转化率极高——毕竟关注它的人,本来就有消费能力,也认同“精致生活”的理念。

最绝的是社群运营。Ember在Reddit上建了个“Ember爱好者”社区, 用户在里面分享使用心得:比如“用Ember喝红茶,能喝出不同温度下的层次感”“出差带底座太麻烦,有没有便携充电方案?”品牌方会定期回复,甚至, Ember独立站17.9%的社媒流量都来自Reddit,比很多大品牌还高。

渠道选择:和高奢站在一起,才能卖出高价

你想过吗?卖杯子也能挑“邻居”?Ember就挑了个狠角色:星巴克。2016年,它和星巴克合作推出温控咖啡杯,直接放在全球星巴克门店销售。这波操作太聪明了——星巴克本身代表“高品质咖啡”, 和它绑定,Ember等于给消费者传递了一个信号:“我们和星巴克一样,都是讲究品质的品牌。”消费者看到星巴克卖149美元的杯子,自然会觉得“这个杯子肯定不差”。

除了星巴克,Ember还进了Apple Store、众筹平台和一些高端百货。这些渠道的共同点是“高溢价、强文化属性”,消费者来这里买东西,买的不是性价比,而是“认同感”。在Apple Store里 Ember和iPhone、Apple Watch放在一起,让人感觉它是“苹果生态的延伸”;在众筹平台上,它用“打造全球首款智能温控杯”的故事,吸引了第一批种子用户。这种渠道策略,让Ember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端位置,想下来都难。

行业对比:为什么“平替”永远卖不过Ember?

看到Ember赚得盆满钵满, 不少品牌眼红了纷纷推出“平替”:价格只要一半,功能也差不多,甚至电池容量更大。后来啊呢?销量惨淡,差评一堆。比如某国产品牌, 推出了一款89元的智能控温杯,号称“续航8小时误差±2℃”,后来啊用户反馈“温度忽高忽低”“App经常连不上”,半年就降价清仓了。

问题出在哪?Ember的成功,从来不是靠“技术碾压”,而是“体验闭环”。从产品设计、技术,到营销,再到渠道,每个环节都在强化“高端精致”的品牌形象。用户买的不是“能加热的杯子”,而是“用这个杯子带来的精致生活体验”。平替们只抄了技术,没抄体验,自然打不过。

更讽刺的是有些品牌想学Ember做高价,却舍不得投入。比如某品牌也想找明星代言, 后来啊找了三线小网红;想改进工艺,又嫌成本太高,再说说做出来的产品“廉价感”满满。Ember的创始人说过:“做高端品牌,就得像做奢侈品一样,每个细节都不能妥协。”这话,很多“平替”品牌根本听不进去。

未来挑战:高价策略能走多远?

尽管Ember现在风光无限,但挑战也不少。因为智能保温杯市场越来越大,新玩家会不断涌入,其中不乏资金雄厚的科技巨头。比如苹果如果自己出个智能杯子,凭借其生态优势,Ember的地位可能会受冲击。再说一个,消费者对“高价智能产品”的接受度是否持久?万一经济下行,大家会不会觉得“1500元的杯子太奢侈”?这些都是Ember需要思考的问题。

好在Ember也在积极求变。它最近推出了针对母婴群体的智能奶瓶,针对酒精爱好者的温控酒杯,还开发了咖啡液、茶包等周边产品。这样既能扩大用户群体,又能提高复购率,让营收结构更健康。2022年, Ember的年营收已经超过4200万美元,累计融资8000万美元,手握充足的现金,应对未来的竞争应该不成问题。

回过头看, Ember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它没跟着别人卷价格,而是找到了一群愿意为“精致体验”付费的用户,用极致的产品力和情感营销,把杯子做成了“生活方式的象征”。 它用1500元的价格告诉我们: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比别人便宜”,而是“比别人更懂用户”。至于那些想抄作业的品牌,可能要先问问自己:你愿意为“温度刚刚好”的故事,付出多少耐心和细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