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u大降价回归美国市场,难道不是再次拿下多个市场第一的王者吗
美国市场的“价格反击战”:降价18%能否赢回用户?
谁也没想到, 那个靠着“全网最低价”杀入美国市场的Temu,在经历了一场“销量滑铁卢”后又把“降价”当成了救命稻草。彭博社最近曝出的一组数据让整个跨境电商行业都竖起了耳朵:Temu平台上数十种最畅销商品的价格相比4月底平均下降了18%,部分商品折扣甚至高达60%。这波操作,像不像商场里贴出“全场5折”的促销海报?只不过Temu的“折扣”来得更猛,也更突然。
问题来了这波降价到底有没有用?从8月的消费者调查后来啊来看, 似乎有点效果——12%的美国消费者表示目前每周都在Temu上购物,这个比例比4月关税刚发布时的10.6%还高了一截。要知道,就在几个月前,Temu在美国的日子可不好过。6月某些周的销售额直接下滑了超过30%,7月和8月继续“跌跌不休”,每个月降幅都超过10%。那时候的Temu,估计连睡觉都在想:用户到底去哪儿了?

从“30%周销跌”到“22%访问量涨”:降价背后的数据博弈
Similarweb的数据给了Temu一点面子:8月Temu美国网站的访问量环比增长了22%。这数字看着挺亮眼,但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访问量涨了不代表订单量也跟着涨。毕竟现在网上“逛店不买”的人多了去了 特别是Temu这种主打低价的平台,用户可能就是进来“比比价”,转头就去亚马逊下单了。
更关键的是降价这事儿,看似简单,其实是个“无底洞”。高盛集团早就算过这笔账:Temu在美国的每笔订单大约要亏损6美元, 在其他市场,这个数字更是高达18美元。你说这么亏下去,Temu的钱袋子能撑多久?有人说“先赔本赚吆喝, 等用户多了再涨价”,但用户也不是傻子,今天主要原因是低价来明天你涨价了他转头就走了。这波降价,到底是“王者归来”的开始,还是“饮鸩止渴”的挣扎?谁也说不准。
波兰、拉美、巴西:低价策略如何复制“王者之路”?
别光盯着美国市场,Temu的“野心”可不止于此。在欧洲,波兰成了它的“桥头堡”。Mediapanel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上个月Temu在波兰的实际用户数稳稳站上了1991.7万,不仅创下新高,还把本土电商巨头Allegro甩在了身后。要知道, Allegro可是波兰人用了十几年的“老朋友”,就这么被Temu“抢”了第一,本土商家估计心里五味杂陈。
波兰的成功不是偶然。这个东欧国家, 地理位置好,连接着中东欧和西欧,物流方便;再加上年轻人多,对低价商品接受度高,简直就是为Temu量身定制的市场。就连TikTok都盯上了这里准备明年开通TikTok Shop电商业务。Temu能在波兰抢先一步,确实有两把刷子。
拉美:15.98%流量份额登顶, 打破美客多与亚马逊双寡头
如果说欧洲是“稳扎稳打”,那拉美市场就是“闪电战”。Similarweb的《2025拉美电商报告》显示, Temu今年二季度在墨西哥市场的流量份额达到了15.98%,首次超越美客多和亚马逊,成了墨西哥电商市场的“一哥”。要知道, 美客多和亚马逊在拉美可是“老牌霸主”,市场份额加起来都快一半了就这么被Temu给撕开了一个口子。
巴西市场更是“惊喜”。Conversion数据显示, 7月Temu平台的访问量超过了4亿次不仅超过了美客多的3.932亿次连Shopee的2.86亿次也甩在了身后。巴西消费者对Temu的接受度,远超行业预期。看来低价这把“万能钥匙”,在拉美市场也能打开成功的大门。
从“全网最低价”到“亏损换增长”:Temu的豪赌能否持续?
Temu能在多个市场拿下第一,靠的到底是什么?说白了就俩字:低价。但低价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Temu用真金白银砸出来的。为了在16个核心市场建立本地履约体系, Temu没少花钱;为了吸引用户,它甚至停止了向买家收取进口费用,要知道,以前这笔费用经常比商品本身还贵。用户是高兴了可Temu的成本却像坐火箭一样往上冲。
更让卖家头疼的是 Temu最近在卖家门户网站上“加码”了提醒,敦促大家降价以换取更好的应用流量。有卖家直言:“这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平台‘压价’了。本就利润薄,再降,干脆不要钱了。”某家居用品卖家告诉行业媒体, 他在Temu上的商品降价后销量确实涨了一点点,但利润率从15%直接降到了8%,完全是“赔本赚吆喝”。这样的生意,做久了谁受得了?
卖家困境:低价换流量,利润从何而来?
跨境电商行业有个怪现象:平台越强调“低价”,卖家越难赚钱。Temu的“低价策略”就像一把双刃剑,一边帮它抢到了用户,另一边却把卖家逼到了墙角。有卖家在业内论坛吐槽:“在Temu上卖货,感觉自己不是在做生意,是在给平台‘打工’。”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道出了不少人的心声。
问题来了如果卖家都赚不到钱,谁还愿意在Temu上开店?没有好商品,用户迟早也会流失。Temu的“王者之路”,难道要靠“牺牲卖家”来铺就?这明摆着不是长久之计。或许, 平台该想想:如何在“低价”和“利润”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卖家愿意留,用户愿意买,自己也有的赚。
关税、物流、用户信任:Temu的“王者之路”还有几道坎?
美国市场是Temu的“基本盘”,占了它2024年GMV的60%。但这个“基本盘”最近不太稳。2025年4月,T86关税政策结束后Temu跟着涨价了后来啊销量直接“崩盘”。关税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砍下来。现在Temu降价,是不是主要原因是怕关税再调整,提前“讨好”用户?如果是这样,那以后关税政策一有风吹草动,Temu的销量是不是又要“过山车”?
物流也是个大问题。Temu以前靠中国工厂直发美国,成本低、速度快。但现在要在16个市场建立本地履约体系,物流成本肯定会上涨。欧洲的物流费用比中国高多少?拉美的配送效率能不能跟上?这些问题不解决,低价策略就会“水土不服”。有行业分析师指出,Temu的本地履约体系建设至少需要2-3年,这段时间内,它的成本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用户信任:低价背后的“品质焦虑”
Temu的用户中,年轻人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消费者追求“性价比”,但也担心“低价低质”。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吐槽:“在Temu上买的衣服,穿了一次就起球;买的电子产品,用了三天就坏了。”虽然Temu一直在强调“严选商品”,但用户的“品质焦虑”不是靠几句口号就能消除的。如果Temu不能在“低价”和“品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用户的忠诚度迟早会下降。
跨境电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SHEIN、亚马逊、美客多都在盯着Temu的一举一动。Temu想靠“降价”当“王者”,但别忘了这个市场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永远的“挑战者”。降价能赢一时但想赢长久,还得靠产品、服务和用户体验。Temu的“王者之路”,才刚刚开始,前面的坎,还多着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