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美就妥善解决TikTok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了吗

商家们悬着的心,能放下了吗?

这两天社交媒体上刷到不少消息,说中美那边在西班牙碰了头,聊到了TikTok的事儿。不少做跨境的朋友私信问我,是不是这事儿有谱了?以后还能不能安心在TikTok上卖货?说实话,这问题真没法一句话说死。就像你走在钢丝上,突然有人说“咱们先别掉下去”,但你还是会忍不住想,这钢丝到底稳不稳?

从“封禁风波”到“基本共识”:这半年TikTok商家经历了什么

记得今年3月那会儿,TikTok在美国的日子可不好过。国会那边听证会开得沸沸扬扬,说什么“数据平安威胁”,不少商家半夜爬起来看新闻,生怕第二天店铺就没了。深圳做3C配件的张总,当时直接把TikTok店铺的库存清了七成,资金链差点断了。他后来跟我吐槽:“那会儿真像在赌,赌政策不会一刀切,赌平台能扛过去。”后来啊呢?风声过去,他又赶紧补货,折腾一圈,利润缩水了15%。到了9月,突然传出“基本框架共识”的消息,张总第一反应是“先别高兴太早,看看细节再说”。这半年,跨境商家们的心跳曲线,比TikTok的流量还刺激。

中美就妥善解决TikTok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
中美就妥善解决TikTok问题达成基本框架共识

所谓“基本框架共识”:到底解决了啥,又没解决啥?

官方消息说 双方同意等知识产权使用权授权”来解决。说白了 就是把美国用户数据交给本地团队管,算法这块呢,TikTok可以把使用权授权给美方,但所有权还是自己的。听起来像是各退一步,但细想就会发现,这里面门道不少。数据委托运营,谁来运营?成本谁出?算法授权,授权范围多大?这些问题不明确,商家心里还是打鼓。就像你租房子,房东说“你可以用客厅”,但没说能不能用厨房,你敢搬冰箱进去吗?

数据合规:跨境商家的“生死线”

数据这事儿,在跨境电商里早就不是新鲜事了。欧罗巴联盟的GDPR实施后多少商家主要原因是数据存储不符合要求被罚得倾家荡产。杭州做女装的林总,去年就栽过跟头,她把欧洲用户数据存在国内服务器上,后来啊被罚了30万欧元。今年她提前做了数据本地化部署,9月共识后转化率反而提升了12%。她说:“用户看到数据存在自己国家,信任度完全不一样。以前转化率3%,现在能到3.6%,别小看这0.6%,一个月多赚几十万。”数据合规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共识提到“委托运营”,但具体怎么操作,商家得自己想办法。是找第三方服务商,还是自己建团队?成本算下来可能比罚款还贵。

算法授权:内容创作者的“新战场”

算法对TikTok就像发动机对汽车。没了算法,流量从哪来?洛杉矶华裔创作者小林,去年靠TikTok算法推荐,美妆视频平均播放量80万,接广告接到手软。今年3月传闻封禁时她粉丝掉了5万,急得天天哭。9月共识后算法授权明确了她反而更纠结了:“算法授权给美方,那我的内容推荐会不会变?粉丝喜欢的是原来的风格,万一推荐不到精准人群,不就白干了?

”其实算法授权这事儿,早有先例。2022年某短视频平台在东南亚,就主要原因是算法授权问题,内容推荐量下降30%,创作者收入腰斩。小林现在每天研究本地化内容, 把中文视频翻译成英文,加些美国年轻人喜欢的梗,10月单月播放量突破200万,涨粉12万。看来算法变了内容也得跟着变。

跨境电商的“危”与“机”:不同品类的应对策略

不是所有商家都能像小林那样快速调整。不同品类,受政策影响天差地别。深圳做智能家居的李总,今年主推TikTok直播,共识前担心政策风险,只投入预算的30%。共识后他追加到50%,10月GMV环比增长45%,比预期高出20个百分点。他说:“智能家居属于‘硬科技’,美国用户接受度高,政策明朗了敢投了。”但做快时尚的王总就没这么乐观了:“衣服更新太快,万一政策反复,库存积压怎么办?我现在还是把TikTok当作引流渠道,主力还是放在独立站上。”据《2023跨境电商出海白皮书》显示, 3C、家居类商家在TikTok上的投入意愿提升50%,而服装、美妆类只提升20%,品类差异真的太大了。

中小商家VS大厂:谁能更快抓住“政策红利”?

大厂有法务团队,有资金实力,应对政策变化自然从容。字节跳动自己就能搞定数据合规和算法授权。中小商家呢?只能靠第三方服务。某跨境电商SaaS平台数据显示, 9月共识后使用其“合规套餐”的中小商家数量增加了300%,平均合规成本降低25%,响应速度比自建团队快40%。杭州某小家电商家陈总, 花2万块买了合规套餐,包括数据本地化方案和算法适配服务,10月TikTok店铺销售额突破80万,同比增长60%。他说:“这钱花得值,要是自己搞,请团队、买设备,没20万下不来还未必能做好。”中小商家想活下去,就得学会“借力”,别硬刚。

未来展望:“基本共识”能撑多久?商家该未雨绸缪

历史告诉我们,中美科技领域的协议,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2018年芯片暂停加征关税,后来不又反复了?所以商家不能光靠“共识”躺平。北京某户外用品品牌负责人刘总, 早在今年初就做了“多平台布局”,除了TikTok,一边运营YouTube和Instagram。9月共识后他把TikTok的占比从60%降到50%,其他平台提升到40%。“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这道理谁都懂,但真正能做到的没几个。”刘总说 现在他每个月在YouTube上的收入已经超过TikTok,就算TikTok出问题,整体影响也不大。

给商家的3条“差异化生存指南”

1. 数据本地化提前布局, 哪怕现在没强制,也要开始准备。找靠谱的服务商,别贪便宜,数据平安是底线。2. 内容“去标签化”,减少敏感词,增加本地文化元素。比如做母婴产品的,多讲美国育儿理念,少提“中国制造”。3. 和MCN机构绑定选择,优先选有跨境合规经验的。他们手里有资源,能帮你规避很多坑。广州某宠物用品商家周总, 就是跟着一家懂合规的MCN,今年在TikTok上卖出了100万美金的产品,还避开了两次政策风险。

说到底, TikTok这事儿,就像跨境电商的“过山车”,有高峰有低谷,能活下去的,从来不是等风来的人,是自己在车上把稳方向盘的人。政策会变,市场会变,但商家的应变能力,才是最靠谱的“护身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