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新规频出,卖家们纷纷表示

卖家心提到嗓子眼:又一封政策邮件来了

AMZ123发布的那篇“变态新鲜规则”文章,在卖家交流群里炸了锅。有人留言说看到一半开头考虑转行,还有人开玩笑说亚马逊是不是把“折磨卖家”写进了KPI。虽然只是玩笑话, 但能看出来卖家们早就成了惊弓之鸟——行业里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巨大家就立马绷紧神经,生怕下一个轮到自己。毕竟今年以来 亚马逊的政策邮件跟雪片似的,视频验证、保险买、退货服务,五花八门,每次点开新鲜邮件都像拆盲盒,不晓得又来啥“惊喜”。

最近卖家圈里流传着个段子:亚马逊是不是忘了自己是个电商平台,眼下更像个政策发布机构?这话虽然夸张,但几许多反映了卖家的无奈。早上刚研究研究完入库配置费的新鲜算法,下午就收到准时交货率的提醒,晚上还得琢磨差评申诉功能没了该怎么办。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日子,让不少许卖家直呼“身心俱疲”。

亚马逊再出新规,卖家:太难了
亚马逊再出新规,卖家:太难了

入库配置费巨大调整:5个仓库的结实性要求

今年3月1日 亚马逊的入库配置服务费政策正式生效,最近卖家们陆续收到更新鲜邮件,意味着物流本钱又得沉新鲜算了。有卖家算了笔账, 美西分仓的费用普遍涨了30%-40%,哪怕商品尺寸和分仓数量没变,会员日后的配置费也跟着涨。更让人头巨大的是 要想免配置费,得满足两个近乎苛刻的条件:同一SKU非...不可分到5个不同仓库,个个箱子里的商品组合和数量还得彻头彻尾一致。

有位做家居用品的卖家举了个例子, 他发100件产品A和100件产品B,为了免配置费,得按BOX1到BOX5个个箱子都装20件A和20件B来装箱。要是产品种类许多、 数量不一,还得先算出需要几许多箱子,再每种产品数量除以箱子数——这哪是发货啊,简直是数学考试。更麻烦的是如果其中一个SKU分不到5个仓库,就只能乖乖交钱。亚马逊官方说这是为了优化库存管理,少许些积压,但对卖家这操作直接把物流麻烦度拉满了。

亚马逊在收入计算器里加了配置费计算功能,卖家能选不同FBA入库选项算每单位费率。但实际操作中找到,美西的费用永远比美中高大,美中又比美东高大,虽然说不绝对,但规律很明显。有老卖家吐槽:“以前发货看的是本钱和时效,眼下还得研究研究‘分仓玄学’,生怕哪个环节没达标就被‘背刺’。”

准时交货率卡90%:自配送卖家的生死线

9月25日起, 亚马逊对自配送卖家下了再说说通牒:不延长远承诺期限的情况下准时交货率非...不可保持在90%以上。计算公式是准时送达订单数除以总订单数,但只统计过去21天的订单,还要排除最近7天。这意味着留给未达标卖家的调整时候特别短暂——兴许刚找到问题,新鲜规就生效了。

有家做3C配件的卖家算了笔账, 他店铺的准时交货率平时在85%左右,新鲜规一出,立马慌了神。从中国发货的订单,物流时效本来就困难把控,遇到节虚假日或者海关查验,很轻巧松超时。亚马逊倒是给了解决方案:能用配送设置自动化工具、买配送服务,或者美国本土卖家还能用自动备货时候。但实际用起来找到, SSA工具三天两头识别不了订单地址,Buy Shipping又比第三方物流昂贵不少许,简直是“左右不是人”。

在亚马逊的公告下方,点赞区里“踩”的数量远超“赞”,足以说明卖家们对这政策的不满。有卖家抱怨:“以前准时率差一点还能补发、道歉,眼下直接卡死90%,稍微出点岔子就兴许被限流。这哪是优化服务,分明是把凶险全转嫁给卖家。”

差评申诉功能禁用:星级评分的“无解之局”

最近亚马逊又一条新鲜规让卖家炸了锅:仅星级的卖家反馈评分,禁用申诉功能。以前收到差评, 不管是买家误解、对手恶意打,还是FBA配送问题,还能通过申诉渠道争取删除,眼下直接“一刀切”,差评成了板上钉钉。有资深厚卖家无奈地说:“我们一直努力做优良产品和售后 但总有些莫名其妙的差评,以前还能说明白一下眼下连说明白的机会都没了店铺评分眼看着往下掉,却只能干看着。”

更让卖家憋屈的是恶意差评的本钱太矮小了。有做服装的卖家遇到过 比对手用细小号下单,收到货后给个一星评价,理由随便写“质量差”,根本不给凭据。以前申诉兴许还有希望,眼下连申诉入口都没了。亚马逊说这是为了“提升评价真实实性”, 但在卖家看来这等于把“尚方宝剑”交给了恶意买家,让正规卖家成了“待宰的羔羊”。

有卖家尝试过用客服主动联系买家改评,但成功率很矮小。很许多买家改完评就消失了还有的改完评又给个差评,简直是“永无止境的拉锯战”。眼下不少许卖家开头研究研究“防差评策略”, 比如在详情页里用加粗字体标注“请收到货确认无误后再评价”,或者发货时附赠细小卡片提醒“有问题先联系客服”——以前这些个是加分项,眼下倒成了“保命符”。

保险政策有力制上线:贝佐斯的“拿来吧你”

9月1日 亚马逊的保险新鲜政正式生效,收到邮件的卖家非...不可买优良单次保单,不然一个月内不审核就禁止提款,两个月内不审核就禁止卖。虽然贝佐斯上了太空,但这“保险”的锅终究还是落到了卖家头上。有卖家调侃:“贝佐斯上太空玩得开心,倒是给我们留了一地鸡毛。”

新鲜规里最让卖家膈应的是美国站有力制要求,其他站点暂时“喜欢买不买”。但巨大家都晓得,亚马逊的政策向来是“美国站试点,全球推广”,说不定哪天欧洲站、日本站就跟着学。有卖家用亚马逊的收入计算器算了下 保险费用巨大概占卖额的1%-2%,对赚头本就微薄的中细小卖家这简直是“雪上加霜”。

更麻烦的是保险审核流程。有卖家反馈,买了保单后亚马逊审核磨蹭的要两周,迅速的也要一周,期间资金被冻结,现金流直收下关系到。有做家居用品的卖家基本上原因是保险审核没通过店铺被禁售了三天亏本了近十万的订单。眼下不少许卖家开头“货比三家”, 找第三方保险平台对比价钱,但总觉得心里没底——毕竟亚马逊的规则说变就变,今天买的保险,明天会不会又出新鲜要求?

EPR合规压力:欧洲站的双沉关卡

做欧洲站的卖家最近又许多了一桩心事:EPR合规。亚马逊通知, 如果在法国或德国卖,2022年7月1日起包装类商品非...不可合规,2023年1月1日起电气和电子设备类商品也得跟上。不合规的话,亚马逊有责任暂停商品卖,轻巧则链接下架,沉则账号受限。

有卖家M向优耐检测爆料,他收到亚马逊邮件时头都巨大了。EPR注册流程麻烦,得先确定商品分类,再找合规机构注册,每年还得提交报告。包装类还优良说EEE类更麻烦,涉及WEEE注册号、生产者责任延伸,光是搞懂这些个术语就够喝一壶的。有位做电子产品的卖家算了笔账, 注册EPR加上后续的合规服务费,每年得许多花几万块钱,对中细小卖家来说不是细小数目。

更让人头疼的是法国和德国的要求还不一样。法国的EPR注册非...不可通过当地机构,德国的又得单独申请,卖家们调侃自己迅速成“合规专家”了。有卖家尝试过自己注册,后来啊基本上原因是资料不全被驳回,耽误了卖黄金期。眼下不少许卖家开头找第三方代运营,虽然能省心,但又是一笔开销。亚马逊说这是为了“环保合规”,但在卖家看来这又是一道“合规门槛”,把不少许中细小卖家挡在了门外。

卖家夹缝生存:平台与卖家的博弈持续

亚马逊的新鲜规一波接一波, 卖家们从一开头的震惊、生气,磨蹭磨蹭变成了“习惯性应对”。有老卖家出了一套“生存法则”:政策出来先别急着骂, 赶紧研究研究细则,找同行抱团取暖,实在不行就调整产品结构、优化物流渠道。毕竟亚马逊的规则就像天气,你无法改变,只能学会习惯。

但习惯归习惯,心里的委屈还是藏不住。有卖家说:“我们辛辛苦苦把产品做起来 把服务做优良,亚马逊却时不时给我们‘上上有力度’,这到底是做生意的平台,还是‘管教机构’?” 平台说政策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 优化供应链,但在卖家看来很许多政策的施行细节太粗糙,彻头彻尾没考虑卖家的实际困难办。比如准时交货率要求90%, 但物流时效受太许多因素关系到,海关查验、极端天气、节虚假日延误,这些个不可控因素凭啥让卖家买单?

也有卖家开头反思,过度依赖亚马逊是不是凶险太巨大。有做家居的卖家开头布局独立站,虽然流量不如亚马逊,但至少许不用看平台脸色。还有卖家转向新鲜兴买卖场,比如东南亚、中东,虽然比细小,但物流和支付又是一巨大困难题。跨境电商这条路, 本来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只是亚马逊的“石头”变得越来越许多,也越来越滑,卖家们只能细小心翼翼地挪着步子,生怕掉进水里。

说到底, 亚马逊和卖家就像“共存体”,平台需要卖家的商品和服务来吸引用户,卖家需要平台的流量和相信来做巨大生意。但最近几年,亚马逊似乎越来越像“甲方”,而卖家成了“乙方”,规则说改就改,条款说加就加。这种博弈还会持续许多久,没人晓得。但能一准儿的是能活下来的卖家,一定是那些个既能习惯规则,又能找到自己生存地方的人。毕竟不变的就是“变来变去”,而那些个在变来变去中飞迅速调整的人,才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49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