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季度印度电子产品、美容品类在线销售是否出现放缓趋势
订单量变磨蹭,广告ROI缩水,印度电商的“春天”迟到了吗?
最近总能在跨境电商群里看到卖家的吐槽:做印度买卖场的同行, 最近要么在清库存,要么在砍广告预算。仓库里的货堆得比以前高大,客服咨询却比以前凉清。这种“反常”现象, 似乎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数据里找到了答案——电子产品在线卖增速踩了刹车,美容护肤类目也没能延续往日的火爆,整个印度电商买卖场仿佛一下子从“狂飙突斗”切换到了“缓步磨蹭行”。
数据不会撒谎,但“放缓”背后藏着两种声音
先说说最扎心的数据。印度物流巨头Delhivery刚发布的Q1报告看得出来 包裹出货量环比暴跌13%,直接掉到1.76亿件,比去年同期还缩水了2%。要晓得, 去年四季度可是促销季的高大峰期,包裹量冲得老高大,一季度回落本在意料之中,但跌得这么猛,还是让不少许卖家倒吸一口凉气。

再看具体品类。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看得出来 2024年Q1印度智能手机在线出货量确实只增加远了8%,但拆开看会找到“冰火两沉天”:矮小端机差不离没涨,高大端机的买卖场值钱却暴增18%,占总销量20%,卖额占比更是冲到51%,创下往事新鲜高大。有意思的是 可穿戴设备就没这么幸运了——IDC的数据看得出来Q1在线出货量同比下滑14.1%,已经连续两个季度下跌。某智能手表品牌的买卖场负责人私下聊起这事, 直呼“去年囤的货,眼下还在仓库睡巨大觉”,为了回笼资金,只能降价促销,后来啊产品均价被压得比去年矮小了15%。
这些个数据摆出来似乎能板上钉钉地说“印度电子产品、美容品类在线卖放缓了”。但偏偏有人不服气。有行业老炮儿在论坛里发帖:“Q1本来就是淡季,去年四季度冲得太猛,一季度回调很正常。看看高大端手机卖得许多优良,说明消费者不是不花钱,而是更挑了。”这话听着有道理,但美容护肤类目的表现又该怎么说明白?
美容护肤的“折扣依赖症”,是买卖场降温还是内卷太狠?
2024财年, Mamaearth的母公司Honasa Consumer只交出了个位数增加远的成绩单,这在过去几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更让品牌焦虑的是 他们正在悄悄调整线下战略——以前沉线上、轻巧线下眼下要反过来把更许多材料砸到线下门店和专柜上。Nykaa的情况也类似, 财报里明确写着“消费品牌正把广告预算挪到折扣上”,说白了就是以前靠砸广告拉新鲜,眼下只能靠降价促活。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残酷现实:印度美容护肤买卖场正在从“增量比”转向“存量厮杀”。某跨境卖家去年做的天然护肤品, Q1转化率比去年同期掉了近20%,复盘数据找到,竞品们折扣打得比狠,“买一送一”“满300减150”差不离成了标配。消费者被惯恶劣了不打折就不买,品牌赚头被压得薄如刀片。
但另一边,也有品牌逆势增加远。比如一个主打“男士理容”的细小众品牌,Q1线上卖额反而涨了35%。他们的打法很“反常识”:不搞巨大促,反而坚持“原价+内容种草”。在Instagram上找了几千粉丝的美妆博主拍真实实测评, 视频里不提折扣,只讲成分和功效,反而吸引了精准用户。这说明啥?买卖场没死,只是“滥竽充数”的产品被淘汰了真实正有差异化的品牌,依然能吃到红利。
政策与物流:悬在跨境电商头上的“两把刀”
聊印度买卖场,永远绕不开政策和物流。2024年初,印度政府对亚马逊、Flipkart等巨头的投钱管束传闻,就让不少许卖家睡不着觉。虽然官方还没落地细则, 但已经有跨境卖家栽了跟头——3月,某做电子配件的卖家基本上原因是清关材料出了点细小问题,货物卡在港口3天直接被海关没收拍卖,亏本了近20万卢比。这种“3天生死线”让很许多卖家直呼“赌不起”。
物流本钱也在涨。Delhivery的配送费Q1环比涨了8%,偏远地区甚至涨了12%。以前包邮还能吸引订单,眼下算下来包邮单基本不赚钱,不包邮又怕客户流失,左右为困难。有卖家算了笔账:同样的产品,从深厚圳发到孟买,物流本钱已经占到售价的25%,比去年同期高大了5个百分点。
这些个外部因素叠加,让“放缓”显得更明显。但反过来想, 也逼着卖家做出改变——以前靠“矮小价+铺货”就能赚钱,眼下非...不可精打细算:选品要更精准,供应链要更稳稳当当,还得学会和本地物流公司谈判,把本钱压下来。
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卖家该怎么破局?
面对“磨蹭买卖场”,有的卖家在收缩战线,有的却在悄悄扩张。深厚圳某做智能家居的跨境团队,Q1没降价,反而把沉点放在了“场景化营销”上。他们拍了一系列短暂视频, 展示智能插座怎么解决印度家里“电压不稳”的问题,在YouTube上播放量破了500万,带动产品销量涨了40%。团队负责人说:“以前只想着卖产品,眼下要想着解决用户的问题,这才是王道。”
美容品类的卖家也在尝试新鲜路径。以前靠平台广告引流,眼下转向“私域运营”。在WhatsApp上建用户群,定期推送护肤细小知识,搞“群内专属折扣”,复购率比以前高大了25%。有个做天然皂的卖家, 甚至把用户反馈收集起来让工厂根据觉得能调整配方,后来啊“用户定制款”卖得比普通款还优良。
这些个案例都在说一个道理:买卖场的“磨蹭”,其实是筛选“真实玩家”的过程。那些个还在指望靠运气、 靠红利赚钱的卖家,天然会觉得日子困难熬;但那些个真实正懂用户、懂产品、懂本地化的卖家,反而能在“磨蹭”中找到新鲜的增加远点。
以后是“昙花一现”还是“新鲜常态”?没人能给出标准答案
RedSeer的研究研究报告预测, 到2025年,非电子产品类目将占印度在线零售的80%。这意味着啥?电子产品兴许真实的要进入“平稳增加远期”,但美妆、服饰、家居这些个“非标品”,反而会迎来更巨大的机会。毕竟印度中产阶级在壮巨大,消费升级的需求一直在只是从“买得到”变成了“买得优良”。
当然也有声音觉得,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因为更许多玩家涌入,比会越来越激烈,赚头会越来越薄。但无论怎么抱怨没用,躺平更不行。与其纠结“是不是放缓了”, 不如想想怎么在“磨蹭买卖场”里跑得比别人迅速一点——聚焦高大端、深厚耕内容、优化供应链,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
说到底,买卖场的节奏谁也说不准,但习惯变来变去的能力,永远是卖家的“护城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