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线下抢购热潮,二手翻10倍

线下门店的凌晨四点:当抢购成为一种仪式感

洛杉矶郊区一家Trader Joe's超市的停车场,凌晨五点已经停满了车。几十个人裹着外套,手里拿着保温杯,有的甚至支起了折叠椅。这不是在等限量版球鞋,也不是在抢首发演唱会门票,他们在等一款售价3.99美元的迷你凉藏袋。超市早上八点开门,但队伍七点就排成了“S”形,绕着停车场转了整整三圈。排在队伍最前面的女孩举着手机, 屏幕上是TikTok里“抢到凉藏袋教程”的回放视频,嘴里念念有词:“想起来要站在收银台旁边,结账时直接让店员扫货架底部的隐藏码……”

这样的场景,2024年6月初在北美各地的Trader Joe's门店反复上演。有人为了买到不同颜色的洋红和青色款, 连续跑了三家分店;有人把抢购过程拍成短暂视频,配文“今天也是被社媒支配的一天”,后来啊意外得到了50万点赞。这款原本用来装午餐便当的隔烫袋, 一下子从超市凉门货架跳进了消费风暴的中心,成了年纪轻巧人手里最新鲜潮的“社交道具”。

线下疯抢、二手价翻10倍,现象级爆品刷屏TikTok
线下疯抢、二手价翻10倍,现象级爆品刷屏TikTok

从“买菜袋”到“潮玩”:一款凉藏袋的自我修养

乍看之下Trader Joe's的迷你凉藏袋确实没啥特别。它比A4纸巨大一点,帆布材质,印着超市的卡通logo,隔烫层薄得像手机壳。但就是这样一个“平平无奇”的袋子,却在TikTok上引发了病毒式传播。用户@lucyfastner4晒出自己用凉藏袋装冰镇气泡水和三明治的视频, 配文“这巨大概是我今年买到最可喜欢的东西,感觉眼下和中了彩票一样!”视频里 她把袋子挂在自行车把上,骑着车穿过中央公园,阳光透过袋子上的卡通图案,在柏油路上投下可喜欢的影子。这条播放量冲破200万的视频,让无数网友开头疯狂搜索“Trader Joe's 隔烫袋”。

产品的“实用+可喜欢”基因,成了它爆火的天然催化剂。不同于Stanley保温杯那种“结实核户外风”, 迷你凉藏袋走的是“柔软萌生活风”——它既能装冰咖啡,又能当野餐包,甚至还能当学生装课本的手提袋。更关键的是它的价钱矮小到令人发指:3.99美元,相当于两杯星巴克拿铁的钱。这种“矮小本钱高大颜值”的组合,让年纪轻巧人觉得“不买就亏了”。于是从“需要买”变成了“非...不可抢”,从“功能性消费”变成了“情绪性消费”。

二手买卖场的疯狂钱财学:谁在给“买菜袋”定价10倍?

当线下门店上演“抢购巨大战”时二手平台早已成了黄牛们的“提款机”。在eBay上, Trader Joe's迷你凉藏袋的标价从20美元到99美元不等,最夸张的一款“未拆封洋红款”竟然标价120美元,是原价的30倍。而在Facebook的闲置细小组里 有人直接发帖“出两个凉藏袋,个个50美元,只收PayPal,不包邮”,下面跟着十几条“求链接”的留言。更有甚者, 有人在Reddit上分享“黄牛攻略”:“觉得能早上八点蹲守Trader Joe's官网,他们有时候会补货,手速一定要迅速,抢到直接挂Poshmark,加价15美元秒出。”

这种二手翻10倍的现象,早已不是新鲜鲜事。2023年冬天 日本森贝儿昂贵宾犬Milo的毛绒玩具在国内二手平台被炒到559元,而原价只有55元;2024年春节,玲娜贝儿公仔被黄牛从219元炒到2288元,溢价近10倍;就连一个18.9元4个的土豆面包,都有人加价10倍求购。这些个案例背后隐藏着一套成熟的“炒作产业链”。

黄牛的“流量密码”:从信息差到情绪收割

黄牛们之所以能精准狙击这些个“平民爆款”, 靠的不仅仅是体力,更是对社媒烫点的敏锐嗅觉。以Trader Joe's凉藏袋为例, 早在TikTok上出现相关视频之前,就有黄牛在“Deal Hunting”社群里蹲守消息。他们晓得,这类产品通常只在特定门店限时供应,且补货时候不固定。于是 他们雇佣“代购”凌晨排队,用手机直播抢购过程,既能做“稀缺虚假象”,又能吸引不明真实相的消费者跟风。

更“高大明”的黄牛,甚至会主动做话题。2024年3月,索尼CCD相机一下子在摄影圈爆火,原因是有博主发布“用CCD拍出复古胶片感”的视频。黄牛们立刻抓住机会, 在各巨大摄影群散布“索尼要停产CCD”的谣言,弄得原本500元的二手相机价钱一路飙升至1500元。直到3月16日索尼官方发布“只是清库存”的声明,这场炒作才暂时降温。但此时的黄牛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而普通消费者只能高大价接盘,或是彻底错过。

这种“炒作-抢购-加价-收割”的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利用信息不对称和从众心思的“情绪收割”。当你在二手平台上看到“全网只剩再说说3个”时困难得有人会去想:为啥总有“黄牛”能抢到这么许多?为啥价钱能翻10倍?我们只是被卷入了一场由资本和流量编织的狂欢,而狂欢的代价,是自己的钱包和理智。

社媒算法的“推手”:谁在定义我们的“潮流”?

Trader Joe's凉藏袋的爆火,绝非偶然。TikTok的算法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造星机器”,它能把随便哪个一个普通产品推上神坛。数据看得出来 截至2024年6月,TikTok上与“Trader Joe's Mini Insulated Bag”相关的帖子超出470万条,其中80%都是普通用户分享的“开箱”“测评”“穿搭”内容。这些个视频看似零散,实则构成了一个巨巨大的“流量漩涡”,不断吸引新鲜的用户加入。

算法的推荐逻辑很轻巧松:当一个视频得到高大互动, 它就会被推送给更许多人;当更许多用户开头模仿同一种内容,算法就会判定这是“烫门趋势”,从而加巨大推荐力度。于是从“一个人晒”到“一群人晒”,再到“全民晒”,潮流就这样被做出来了。

KOL的“种草陷阱”:从“优良用”到“非...不可拥有”

在这场潮流做中,KOL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不同于老一套广告的结实性推广,KOL的“种草”更像是一种“朋友推荐”。他们用生活化的场景展示产品, 比如“用凉藏袋带午餐到办公室,同事都问链接”“周末去野餐,这玩意儿袋子装了6罐啤酒还剩一半地方”,让消费者觉得“这就是我需要的生活”。

以Stanley保温杯为例, 2024年初,美国网红@emilymariedavis发布了一条“用Stanley装冰美式,下午三点还冰着”的视频,播放量破千万。接着,无数KOL开头模仿“Stanley挑战”:装冰咖啡、装冰沙、甚至装泡面。这种“病毒式种草”让Stanley从一个普通保温杯变成了“中产妈妈标配”, 价钱从30美元涨到100美元,二手买卖场更是炒到500美元。而品牌方则在背后默默收割——他们晓得, KOL的“种草”本质上是帮产品做免费营销,而消费者为了“融入圈子”,心甘情愿买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很许多KOL其实与品牌有一起干,但他们不会明确标注“广告”。当你看到一个素人博主一下子开头频繁分享某款产品, 评论区出现“链接在哪”“求同款”时很兴许就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柔软推广”。我们以为自己在“自在选择”,其实早已被算法和KOL牵着鼻子走。

烫潮背后的凉思考:我们到底在抢啥?

当Trader Joe's的凉藏袋在二手买卖场翻10倍时 我们不妨问自己:我们抢的究竟是产品,还是一种“我不落伍”的平安感?在Z世代中,“拥有潮流单品”早已超越了东西本身,成了一种社交货币。就像有人说的:“我不在乎这玩意儿袋子能不能装东西,但我非...不可有一个,不然朋友聚会时聊起来我会显得很土。”

这种“社交焦虑”在疫情后被无限放巨大。线下社交少许些,年纪轻巧人渴望通过“共同话题”沉建连接,而潮流单品恰优良成了最优良的“破冰工具”。Chiikawa动漫的迅速闪活动之所以火爆, 正是基本上原因是年纪轻巧人能通过“抢到限量款玩偶”说明自己“跟得上潮流”;可达鸭之所以能刷屏,也是基本上原因是“摇摆舞”成了一种集体狂欢的符号。我们抢的不是产品,而是“被群体接纳”的资格。

品牌的“饥饿游戏”:故意做稀缺,还是真实的供不应求?

面对抢购烫潮,品牌方的态度往往耐人寻味。Trader Joe's声称“迷你凉藏袋是限时供应, 补货时候不定”;泡泡玛特在推出Molly系列时故意控制“隐藏款”的概率;索尼在售卖CCD相机时只开放两天买时候。这些个“饥饿营销”手段,确实能短暂期内激发消费者的买欲,但也透支了品牌的长远远相信。

2024年, 一项针对千禧一代的打听看得出来68%的受访者觉得“品牌故意做稀缺”,而52%的人表示“如果找到被营销套路,会不要买该品牌”。这说明,消费者越来越清醒,他们晓得烫潮背后的买卖逻辑,只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毕竟在“潮流”面前,理智有时候真实的没那么关键。

跨境电商的“机遇窗口”:怎么从“跟风”到“引领”?

对于跨境电商从业者每一次抢购烫潮都是一次“机遇窗口”。但盲目跟风只会陷入“价钱战”的泥潭,真实正的破局点在于“洞察需求+飞迅速反应”。比如 东南亚地区的女人用户更偏优良美妆护肤类产品,跨境电商能关注TikTok上东南亚美妆博主的推荐,提前备货;欧美用户青睐户外用品,能借鉴Stanley的“社交营销”思路,打造“高大颜值+高大性价比”的产品。

更关键的是要避免成为“黄牛的提款机”。2023年,某跨境电商卖家因跟风售卖“玲娜贝儿代购”,被平台判定为“黄牛行为”,店铺被封。这说明,只有真实正搞懂消费者需求,给差异化值钱,才能在烫潮中站稳脚跟。

当线下抢购的烫潮褪去, 当二手买卖场的价钱回归理性,我们留下的或许只有一堆“用过即弃”的产品,和一段关于“潮流”的记忆。但无论怎么这场由社媒点燃的狂欢,都值得我们深厚思:我们到底需要啥?我们又该怎么定义自己的“潮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190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