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Peloton因需求减少,会暂时停产健身设备吗

Peloton暂停生产:一场被“误读”的危机?

周四的突然消息像一颗炸弹,炸得健身圈和资本市场都懵了——Peloton要暂时停产健身设备了?原因居然是消费者需求减少。公司CEO John Foley火速跳出来说“假消息”,媒体拿到的内部文件却写着“全球需求大幅减少”。这出“罗生门”背后Peloton到底经历了什么?从疫情前的“健身界苹果”到如今的“库存大王”,这家公司的故事比电视剧还精彩。

从“供不应求”到“仓库爆仓”:需求断崖式下跌

谁也没想到,Peloton的“高光时刻”和“至暗时刻”只隔了两年。2020年疫情爆发,全球居家成了常态,健身房的铁杆会员突然发现,在家练也能出汗。Peloton的动感单车和智能跑步机成了“硬通货”, 订单多到公司自己都害怕,生产跟不上,交付周期拖到三个月以上。那时候的Peloton, 市值一度冲到500亿美元,比很多传统车企还值钱,CEO John Foley被捧成“健身界的乔布斯”。

因需求减少,Peloton将暂时停产健身设备
因需求减少,Peloton将暂时停产健身设备

可市场这东西,翻脸比翻书还快。2021年下半年,健身房陆续开门,疫苗普及让人们对“居家健身”的热情肉眼可见地降温。Peleton的内部文件显示, 全球范围内对联网健身设备的“需求大幅减少”,尤其消费者对价格越来越敏感。去年第三季度, Peloton只新增了16.1万订阅用户,创近两年最低增幅,要知道2020年同期这个数字是75万。订阅增长放缓,直接拖累了设备销量——毕竟买了车才能开课,没人买车,课再好也白搭。

CEO的“假消息”与内部文件的“真相”:谁在说谎?

周四媒体爆出Peloton暂停生产健身设备,股价应声暴跌24%,交易都一度被暂停。CEO John Foley赶紧站出来说“假消息”,称“媒体信息不完整,没反映公司战略”。这话听起来像不像“此地无银三百两”?Peloton自己1月10日的机密报告里明明写着“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大幅减少”,还说要“控制成本”。你说这是不是“说一套做一套”?

更蹊跷的是Peloton早就偷偷调整了生产计划。文件显示,去年12月14日公司大幅下调了Bike、Bike+和Tread的预期市场需求。具体到行动:去年12月就停掉了更贵的Bike+, 计划今年2-3月停产普通Bike两个月,2月开始停产Tread跑步机六周。这哪是“假消息”?分明是“半遮半掩的战略收缩”。Foley可能是想稳住投资者, 但市场可不傻——股价一周内跌了20%,市值只剩79亿美元,一年缩水400亿,这数据比任何辩解都有说服力。

健身设备库存积压:400亿美元市值缩水的背后

Peloton现在的仓库,估计比健身房还大。2020年为了应对“供不应求”, Peleton疯狂扩产,甚至花4.2亿美元收购了运动设备制造商Precor,拿到了62.5万平方英尺的生产场地。后来啊呢?需求掉头向下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动的Bike和Tread,货轮上还压着几千台设备等着运。M Science公司的数据显示, 去年11月Peloton在1400美元以上高端健身器材市场的份额虽然还有65%,但已经低于2019和2020年同期水平——这意味着“卖不动”不是个别现象,是行业通病。

更扎心的是成本。Peloton去年1月开始悄悄涨价, 买Bike要额外付250美元运费安装费,Trend要付350美元。后来啊呢?消费者直接用脚投票,销量继续下滑。公司还把新推出的力量训练产品Peloton Guide的价格从595美元降到495美元, 市场反馈依然冷淡,电子邮件“潜在用户捕获率”低得可怜。说白了:大家现在宁愿花几十块办健身卡,也不愿花几千块买台“吃灰的健身车”。

高端健身器材市场的“份额保卫战”:Peloton还能守住吗?

Peloton的“高端梦”快碎了。疫情期间, 它靠“高单价+高订阅费”的模式吃透了健身市场,一台Bike+要花2495美元,还得每月交39美元订阅费。可现在竞争对手杀疯了:NordicTrack推出带屏幕的跑步机, 价格比Peloton便宜30%;Peloton自己的老对手Echelon搞起了“买设备送终身会员”的活动;就连苹果都凑热闹,Apple Fitness+的月费只要9.99美元,比Peloton便宜一半还多。

更麻烦的是Peloton的“护城河”正在变窄。以前大家认它的课程和社区, 但现在YouTube上免费健身视频比比皆是抖音上健身博主带个手机就能直播。Peloton的“独家内容”优势越来越小,反而成了“高价”的代名词。M Science的报告直接点破:疫情后全球居家健身市场没迎来新热潮, Peleton“低估了封锁结束后消费者购买设备的意愿”——这话翻译一下就是:大家觉得健身设备“没必要买”,不是“买不起”。

从“扩产狂魔”到“按下暂停键”:战略转型的阵痛

Peloton现在的操作,像极了“高考失利后疯狂补课”。去年5月, 它还宣布投4亿美元在美国建工厂,说要加快生产,后来啊工厂2023年才能用上,现在库存压得喘不过气,只能先停产。公司正在和麦肯锡合作搞“成本削减”,知情人士透露销售部门已经开始裁员,甚至可能关掉部分门店。这些操作说白了:以前的“高举高打”行不通了得学“精打细算”。

但战略转型哪有那么容易?Peloton的DNA里全是“增长”, 2020年销售额涨了232%,2021年虽然增速放缓,但还是增长了36%。现在突然要“降本增效”,员工能不能适应?投资者能不能接受?都是未知数。更关键的是 Peloton的“硬件+内容”模式,硬件是“重资产”,内容是“重运营”,两头烧钱,现在两头都遇冷——你说这公司是不是卡在“半山腰”了?上不去,下不来。

竞争对手的“围剿”:居家健身市场已变天?

居家健身市场早就不是Peloton的“一言堂”了。疫情期间, Peloton靠“社交属性”火出圈,用户能在直播间跟着全国骑友一起飙车,这种“沉浸感”是普通健身器材给不了的。但现在 竞争对手们摸透了门道:NordicTrack的跑步机带“自动坡度调节”,模拟户外跑步场景;Tonal的智能健身镜能实时纠正动作,比Peloton的课程更“精准”;就连小米都推出了智能健身镜,价格只要Peloton的三分之一。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Statista的统计, 2021年全球家用健身器材市场规模达到280亿美元,预计2023年会突破300亿美元,但增速从2020年的18%降到了8%。这说明市场还在增长,但增量少了竞争自然更激烈。Peloton的份额优势正在被蚕食, 如果再不拿出点“真东西”,别说高端市场,连中端市场都可能保不住——毕竟消费者现在买东西,更看重“性价比”,而不是“品牌溢价”。

Peloton的翻盘机会:降价、裁员、还是押注新产品?

Peloton现在的牌,其实没几张。降价?2021年底它已经悄悄把Bike的价格从2495美元降到1950美元, 但销量没见起色,反而让老用户觉得“买亏了”。裁员?短期内能省成本,但长期看,砍掉研发和销售团队,只会让公司更没竞争力。押注新产品?Peloton Guide已经扑街了再推新产品,消费者可能连看都不看。

但也不是没希望。Peloton手里还有两张“王牌”:一是它的社区生态, 240万订阅用户不是小数字,只要能把这些用户留住就有翻盘的可能;二是它的品牌认知度,提到“高端健身”,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Peloton。关键看CEO John Foley能不能放下“架子”, 从“高端玩家”变成“大众玩家”——比如推出千元级健身设备,或者和健身房合作搞“线上线下联动”,让用户既能在家练,又能去店里体验。

Peloton的这场“停产风波”,到底是断臂求生还是战略迷雾?现接下来得靠真本事吃饭。Peloton能不能从“健身界的诺基亚”变成“健身界的苹果”, 就看它能不能学会“低头”——毕竟市场不缺梦想家,缺的是能听懂消费者声音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