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在美国市场,是否面临潜在的安全风险挑战

美区TikTok的悬剑:商家焦虑与巨头暗战

田青青最近睡不太安稳。去年她刚在洛杉矶租了间带独立办公室的小户型, 招了5个本地员工,想着把美区TikTok的直播做起来后来啊今年开年政策风向突变,她手机里存着十几个版本的应急预案,从“暂缓投入”到“紧急转战东南亚”,每个方案都写着“预计损失”几个大字。“钱都砸在服务器和主播培训上了现在看着TikTok的新闻,手心全是汗。”她在

田青青的焦虑不是孤例。跨境圈子里 最近流传着一句话:“TikTok美国市场就像坐过山车,你不知道下一秒是冲上云霄还是急速俯冲。”有人悄悄把美区TikTok的账号运营权限收回了总部, 有人开始频繁飞往吉隆坡和曼谷考察市场,甚至连做TikTok代运营的公司都推出了“东南亚急救包”——专门帮商家把美区的内容和供应链快速迁移过去。

TikTok在美国,危?
TikTok在美国,危?

华盛顿的“平安牌”:一场凭据缺失的围猎

美国政府对TikTok的“平安担忧”像层迷雾,看得见摸不着。今年3月,拜登政府和CFIUS突然发难,要求字节跳动剥离TikTok美国业务,否则就禁用。理由老套得让人牙疼:“中国公司控股美国用户数据,可能危害国家平安。”可这么多年过去, 华盛顿愣是拿不出一条像样的凭据,反倒让Meta、谷歌这些美国科技巨头躲在背后偷偷乐。

“他们总说‘数据可能被中国政府获取’, 可TikTok美国用户的数据存在新加坡和弗吉尼亚的服务器上,连美国自己都查过没发现问题。”秦向, 做了5年短视频跨境分析,他最近在研究美国科技公司的游说支出,“2021年Meta花了2000万美元,谷歌花了1190万美元,这笔钱可不是白花的——就是要让政府把枪口对准TikTok。”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自己玩数据玩的比谁都狠。Meta旗下的Facebook和Instagram, 多年来偷偷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浏览记录,甚至私聊内容,早就被罚了数十亿美元。轮到TikTok,标准突然就严苛起来——这哪是平安审查,分明是商业竞争的遮羞布。

巨头的窃喜:当危机变成对手的礼物

田青青发现一个怪现象:TikTok越是被骂,美国科技公司的股价就越涨。“美国时间周四上午, Meta的股价突然跳涨3%,办公室里有人小声说‘TikTok这波危机,倒是让老对手松了口气’。”她记得去年底还在和团队分析TikTok的数据优势——美国1.7亿月活用户, 每天花在TikTok的时间高达1.978亿小时而Meta新推的Instagram Reels,用户每天才花1760万小时差距像隔着一道鸿沟。

秦向把这叫做“巨头的阳谋”:TikTok抢走了年轻人的注意力,扎克伯格们急得晚上睡不着觉。去年Meta内部就专门开了会, 讨论怎么对付TikTok,后来啊除了复制个Reels,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现在好了政府帮他们动手,还不用自己背骂名。“扎克伯格去年还在白宫晚宴上对拜登说‘中国公司应该受到比Facebook更严格的审查’,这话听着耳熟吗?不就是想借政府的手除掉对手?”秦向说着笑了起来“商场上哪有那么多平安考虑,都是利益算计。”

商家的困境:流量狂欢下的转化之痛

对田青青这样的商家TikTok美国市场的“流量神话”藏着一把双刃剑。“你刷TikTok的时候,是不是总停下来看宠物视频、搞笑段子?可买东西的人,少之又少。”她去年尝试过直播带货, 请了两个英语流利的当地主播,每天播6小时直播间在线人数能到5万,可下单的只有几百个,转化率不到1%。“国内的直播转化率能到5%,美国这简直是‘流量黑洞’。”

更麻烦的是选品。美国消费者挑剔得很,没有品牌基因的产品很容易被当成“白牌”,卖不动。田青青做过一个实验,把国内爆款家居用品搬到美区TikTok,后来啊评论区全是“这是中国制造?”“质量能保证吗?”比一比的话,东南亚市场对中国产品的接受度高得多。“去年有个做充电宝的商家, 在印尼TikTok卖爆了评论区全是‘性价比高’‘中国货靠谱’,转化率能到8%。”

另一个头疼的问题是COD的签收率。美国地域广,物流成本高,COD签收率只有65%,这意味着每100单就有35单要退回,运费比货还贵。东南亚就不一样,马来西亚、泰国的签收率能到90%以上,物流成本也低。“去年我们算过一笔账, 同样卖1000单美区TikTok,物流亏损能占销售额的20%,印尼那边反而能赚5%。”田青青说这笔账谁都会算。

东南亚的诱惑:当“危机”变成转型的契机

田青青上个月飞了趟曼谷, 回来就决定把美区的团队减半,重点转向东南亚。“在曼谷见了个做家居的商家,他说自己在TikTok泰国直播,单场销售额能顶美国两周。”她拿出手机, 给记者看聊天记录——对方发来的直播截图里评论区全是“下单”“链接发我”,主播每推荐一个产品,下面就弹出几十个“已购买”的通知。

东南亚市场的优势,不只是流量和转化率。请当地主播的成本比美国低得多, 在曼谷找一个有10万粉丝的英语主播,月薪3000美元就能搞定,洛杉矶同等水平的主播要8000美元。而且东南亚的直播模式更成熟,用户愿意看直播购物,不像美国用户更偏向“刷短视频娱乐,去亚马逊购物”。

“去年Q3, 我们有个客户在深圳,把美区的库存清了转攻越南TikTok,后来啊销售额反而提升了40%。”秦向说东南亚的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产品从深圳发到越南,3天就能到,比发美国还快。“而且东南亚的竞争没美国那么激烈,美国市场早就被亚马逊、沃尔玛这些巨头占了东南亚还是蓝海。”

用户的反抗:当“保护”变成禁令的笑话

有意思的是美国年轻人并不买政府的账。据BBC报道,在美国18-25岁群体中,只有不到三分之一支持封杀TikTok。很多大学生甚至在社交媒体上晒出“翻墙教程”,嘲笑学校的禁令“毫无意义”。“我们学校早就不能用TikTok了可大家用个VPN就能刷,政府这不是做无用功吗?”一个在加州读大学的学生在采访中说。

更讽刺的是TikTok在美国的1.7亿用户里大多数是青少年和年轻人。他们把TikTok当成“互联网广场”,用来社交、娱乐、获取信息。现在政府说要“保护”他们,后来啊反而激起了逆反心理。“去年TikTok发起‘Keep TikTok’活动, 几天就收集了500万用户签名,比很多请愿活动都火。”秦向说“这说明什么?说明用户比政府更懂自己想要什么。”

未来之路:剥离还是坚守?商家的生存博弈

田青青最近在纠结一个问题:要不要把美区TikTok的账号转给美国本土公司?据《华尔街日报》报道,TikTok正在考虑从字节跳动中分离出来以解决“平安问题”。“可就算剥离了美国政府的嘴脸会变吗?今天可以封TikTok,明天就能封其他中国公司。”她说身边不少商家已经开始“双线布局”——一边保留美区TikTok账号,一边全力冲东南亚。

秦向觉得,TikTok美国市场的风险,短期内不会消失。“美国科技巨头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政府也会继续拿‘平安’说事。”但他也指出,完全禁用TikTok的可能性不大,毕竟1.7亿用户的选票摆在那里。“再说说可能会达成妥协,比如让TikTok把美国业务卖给美国公司,但保留部分股权。”

对田青青这样的商家不管怎么变,都要学会“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美区TikTok还有机会,但不能再赌了。”她说 最近已经把美区库存的30%发往东南亚,“东南亚市场虽然利润低,但胜在稳定,至少不用每天盯着政策新闻睡不着觉。”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田青青的办公桌上, 桌上摆着两张地图:一张是美国,画满了红色的问号;另一张是东南亚,用绿色的笔圈出了几个重点城市。“或许, 这才是跨境电商该走的路——不把所有希望压在一个市场,毕竟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哪怕那个篮子曾经看起来最光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