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这家走出国门的绘画工具品牌,凭实力在TikTok收割大批死忠粉

绘画工具市场悄悄变天 一个中国品牌凭什么让外国年轻人疯狂打卡

全球绘画工具市场正以每年接近10%的速度扩张,2023年规模冲到118.9亿美元,这个看似传统的赛道里突然杀出一个叫Ohuhu的中国品牌。打开TikTok搜索#ohuhu标签, 4亿多的播放量让人倒吸一口凉气——那些用马克笔涂色、画漫画的年轻人,好像突然找到了组织。

说实话,一开始看到Ohuhu的TikTok官方账号数据,我有点犯嘀咕。2022年12月发第一条视频, 到现在才3万多粉丝,点赞数刚过2万,比起动辄百万粉的美妆博主确实不够看。但奇怪的是刷着刷着总能刷到普通用户用Ohuhu画的画,那种“自来水”式的安利,比官方广告真实多了。

一路稳扎稳打,这家走出国门的绘画工具品牌凭实力在TikTok收割大批死忠粉
一路稳扎稳打,这家走出国门的绘画工具品牌凭实力在TikTok收割大批死忠粉

官方账号不温不火,为啥用户却自发安利

别急着下结论说Ohuhu的社媒运营不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 人家玩的是“账号矩阵”——日本站、菲律宾站各有一个专门账号,内容针对当地绘画爱好者的习惯调整,比如日本账号侧重动漫上色教程,菲律宾账号偏爱水彩效果展示。这种分散运营的方式,反而让品牌在不同文化圈都能扎下根。

YouTube上的打法更不一样。2018年就开号的Ohuhu,粉丝才1.38万,但每个视频平均播放上万。这里的内容不搞花里胡哨的, 就是实打实的绘画过程:从起稿到上色,一笔一画看得清清楚楚,连纸张纹理都拍得明明白白。这种“笨办法”反而让专业创作者觉得靠谱,评论区常有用户问“这支笔适合画厚涂吗”。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刷TikTok,刷着刷着就能刷到有人用Ohuhu画画?有人画宠物肖像,有人做手账装饰,甚至有妈妈用儿童款画绘本。这些视频没打广告标签,却带着#ohuhumarkers的标签,自发聚集成一个小圈子。品牌方有时候转发这些内容,从不刻意夸产品,只说“画得真好”,这种低姿态反而让用户更愿意分享。

价格屠夫还是品质玩家?拆解Ohuhu的性价比密码

说到Ohuhu,绕不开“性价比”这个标签。12色酒精记号笔卖12美元,24色双头笔20美元,价格比欧美品牌便宜一半,但质量真的跟得上吗?这大概是每个潜在买家心里的疑问。

墨水不渗纸的秘密, 藏在毛细管结构里

市面上很多便宜马克笔有个通病:容易透纸,画几张纸就洇成一团。Ohuhu的解决方案有点意思——他们在笔尖里加了毛细管结构,让墨水均匀渗透。2023年做过一个对比测试, 用Ohuhu和某知名品牌在同一种素描纸上画,Ohuhu的渗透面积小了40%。这个细节可能普通用户看不出来但专业插画师会在意。

笔身设计也藏着小心思。传统马克笔又粗又短,手小的人握着费劲。Ohuhu做成椭圆形,长度加长2厘米,重心往下移,画一天手也不酸。还有那个颜色编码系统——不是简单的数字编号, 而是按色系分区,红色系带R,蓝色系带B,翻找颜色时能节省不少时间。

低价不等于妥协, 反而倒逼创新

你可能不知道,Ohuhu的马克笔墨水是自己调配的。为了降低成本又不影响显色度, 他们和深圳一家化工材料厂合作,花了两年时间研发出一种新型色浆,着色度比普通墨水高15%。这种创新不是实验室里的黑科技,而是实实在在解决用户痛点——颜色更鲜艳,一支笔就能画出渐变效果。

儿童系列产品更让人意外。笔尖采用食品级硅胶,咬下去也不会掉渣;墨水无毒可水洗,就算画到衣服上搓两下就掉。2022年美国市场反馈显示,儿童款复购率达到35%,远超行业平均的20%。这说明什么?性价比不是单纯降价,而是用合理的价格做出超出预期的产品。

死忠粉是怎么养成的?看看Ohuhu的用户运营有多野

做品牌的人都知道,获取新客容易,留住老客难。Ohuhu的用户复购率据说能做到40%以上,这在快消品里堪称奇迹。他们的秘诀是什么?答案可能藏在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运营动作里。

放弃KOL带货, 转向素人种草

2021年Ohuhu尝试过找网红推广,效果却不理想。头部博主报价太高,内容又太像广告;腰部博主粉丝量不够,转化率上不去。后来他们干脆把预算省下来搞了个“素人创作计划”——给普通用户寄免费笔,唯一的条件是分享绘画过程。

这个策略意外地成功。一个叫@artbyemma的美国大学生, 用Ohuhu画了一组《哈利波特》同人插画,视频播放量破500万,直接带动店铺销量增长180%。更关键的是这些素人粉丝黏性极高,评论区全是“求链接”“同款笔在哪买”,比KOL粉丝真实得多。

让用户参与产品研发, 才是高级的宠粉

2023年Ohuhu推出了一款“渐变马克笔”,灵感来自一位插画师的吐槽:“想画晚霞,得调好几种颜色,太麻烦了。”品牌方把这条评论截图下来研发团队真就做了支三头渐变笔,颜色从浅到深自然过渡。产品上市后 这位插画师在TikTok发了条视频,说“你们真的听了我的建议”,评论区炸出一堆“我也想要”。

更绝的是联盟计划。创作者每卖出一支笔能拿6%~10%佣金,比行业平均高2个百分点。有个叫@drawwithjason的博主, 专门教老年人用马克笔画风景画,粉丝不多才5万,但转化率高达12%,靠联盟佣金月入过万。这种“让利”不仅激励了创作者,也让品牌触达了传统营销覆盖不到的人群。

从铺货卖家到品牌出海, 千岸科技的十年蜕变

Ohuhu的成功不是偶然它背后是家叫千岸科技的深圳公司。2010年成立时他们还是个靠卖3C配件起家的铺货卖家,直到2013年才决定做自己的品牌。这段转型史,藏着中国跨境电商升级的密码。

从“卖货”到“做品牌”, 差点死在路上

千岸科技的创始人何定是留美博士,早年在亚马逊卖数据线,一天能出500单。但2018年平台突然收紧政策,店铺销量腰斩。何定意识到,靠搬运货物的模式走不远,必须做品牌。他们选了绘画工具这个赛道——当时欧美市场被美、日品牌垄断,价格高、款式少,正好有空白。

转型初期差点把公司做垮。2019年投入200万研发马克笔,后来啊首批产品墨水容易干,库存积压了上万支。团队连续三个月加班改良配方,把保质期从6个月延长到18个月,才慢慢挽回口碑。这段经历让何定得出“品牌不是喊出来的,是用一次次试错砸出来的。”

多品牌矩阵, 分散风险也放大优势

如今的千岸科技旗下有Ohuhu、Sportneer、Tribit等多个品牌,覆盖画材、运动户外、音频设备。这种“多条腿走路”的策略, 让他们在2020年疫情中扛住了冲击——户外用品销量下滑时画材需求反而上涨,Ohuhu的订单量翻了一倍。

每个品牌的运营逻辑也不一样。Ohuhu侧重内容营销,Sportneer主打性价比,Tribit则靠技术创新。2023年双11期间,三个品牌在各自类目都进了亚马逊前十,这种协同效应让千岸科技年营收突破了10亿。不过也有质疑声:精力太分散,会不会每个品牌都做不精?何定的回应是:“关键是要找到每个品牌的差异化定位。”

绘画工具出海, Ohuhu的打法能复制吗

Ohuhu的成功让很多跨境卖家眼红,但简单模仿可能适得其反。他们的经验里藏着几个关键点,值得想入局绘画工具赛道的玩家好好琢磨。

细分人群比大众市场更有机会

绘画工具市场看似大, 但用户需求差异极大:专业插画师要高显色色,学生党要便宜耐造,宝妈要平安无毒。Ohuhu没有试图讨好所有人, 而是把初学者和年轻爱好者作为核心人群,产品设计围绕“易上手、颜值高、价格亲民”展开。2022年他们做过调研, 18-25岁用户占比达62%,这部分人群在TikTok最活跃,形成了良性循环。

内容营销不是发广告, 而是交朋友

很多品牌做TikTok,就是拍产品特写、打折信息,后来啊播放量惨淡。Ohuhu的思路是:用户刷TikTok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看广告。他们发的教程视频,从“如何画一朵云”到“马克笔混色技巧”,全是干货,连品牌logo都放得很小。这种“去广告化”的内容,反而让用户产生信任,觉得“这个品牌懂我”。

供应链能力是性价比的底气

Ohuhu能把价格压到比欧美品牌低一半, 靠的不是偷工减料,而是深圳及周边完整的产业链。从笔身注塑到墨水调配,方圆50公里内就能搞定,物流成本比国外品牌低30%。更重要的是他们和供应商签了长期合作协议,原材料成本比同行低15%。这种供应链优势,是新品牌短期内很难复制的。

绘画工具出海的赛道上,Ohuhu的故事还在继续。2024年他们计划进入中东市场, 针对当地宗教题材开发专属配色;还在探索AI绘画工具,想把传统画材和数字艺术结合起来。有人问,这样的品牌能走多远?或许答案就在那些TikTok用户的评论里:“这支笔陪我度过了考研的焦虑时光”“用Ohuhu画的画,被女儿贴在了教室墙上”。死忠粉的养成,从来不是靠一两个爆款,而是日复一日的细节打磨,是把用户当朋友,而不是流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