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国产扫地机器人刷屏TikTok,是哪个品牌让百万视频播放量破纪录

下班回家看到满地猫毛,谁还没被扫地机器人“拯救”过?

拖着疲惫的身体推开家门, 却被地板上的零食碎屑、宠物毛发瞬间劝退,弯腰打扫的念头在脑子里转了三秒,再说说还是选择瘫倒在沙发上。这种“想清洁又懒得动手”的纠结,恐怕是当代打工人的通病了呃。直到最近刷短视频, 发现一款国产扫地机器人在TikTok上火了——视频里它拖着脏兮兮的拖布自己跑回基站,三分钟“洗”得干干净净,连评论区的外国网友都在刷“这机器人,买到就是赚到!”

让人意外的是这款引发海外疯传的产品,来自一个叫云鲸的国产品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 这家成立不到八年的公司,靠着一台“会自己洗拖布”的扫地机器人,不仅在国内成了爆款,还在全球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2023年, 云鲸的海外销售额占比超过60%,全球用户突破180万,TikTok上最火的一条视频播放量高达330万。这个数据放在几年前,谁敢信?毕竟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制造”的扫地机器人更像“幕后劳模”——全球每卖出10台,就有6台来自中国工厂,但能叫得上名字的品牌却屈指可数。

“懒人神器”火出圈!国产扫地机器人刷屏TikTok,多条视频播放破百万
“懒人神器”火出圈!国产扫地机器人刷屏TikTok,多条视频播放破百万

技术破局:当拖布开始“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2019年,云鲸推出了一款让行业“瞳孔地震”的产品——NARWAL J1。当时市面上的扫地机器人,要么扫得干净但拖布得手洗,要么拖得彻底但容易越障翻车。云鲸却干了一件“离经叛道”的事:让机器人自己洗拖布。

想象一下 你再也不用蹲在地上,用刷子搓洗沾满咖啡渍的拖布;也不用担心机器人拖着脏拖布把刚拖干净的地板 弄花。J1的拖布自清洁技术, 就像给机器人配了个“迷你洗衣房”:脏拖布回到基站,会自动被高压水流冲洗,再热风烘干,整个过程不用人插手。这个设计直接戳中了用户的“家务痛点”, 上市后迅速成了国内市场的现象级产品,2020年Q1销量同比增长300%,把“解放双手”从宣传口号变成了真实体验。

但问题来了:云鲸的“拖布自清洁”到底有多牛?真的不可替代吗?其实早在J1之前,科沃斯就推出过基站清洗拖布的产品,但云鲸的差异化在于“专注”。科沃斯想做“全能基站”, 洗拖布、集尘、除菌一把抓;云鲸却把所有精力放在“洗拖布”这件事上,把清洗效果做到了极致——比如拖布转速从每分钟100转提升到180转,污水箱加了银离子抗菌,甚至连烘干温度都精确控制在45℃,避免损伤拖布布料。

这种“单点突破”的策略,让云鲸在用户心里打下了“拖布清洁专家”的标签。不过技术壁垒真的能一直护城吗?2023年, 石头科技推出了自清洁拖布Pro版,清洗效率比云鲸J1提升了20%;科沃斯的X2系列更是把基站升级成了“全能管家”,洗拖布的一边还能自动添加清洁液。看来这场“懒人科技”的军备竞赛,才刚刚开始。

TikTok上的“清洁狂欢”:百万播放不是偶然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云鲸出海的“船桨”,那TikTok就是它乘风破浪的“风口”。最近刷TikTok的人, 大概率刷到过云鲸的视频:有人拍机器人追着猫跑,猫吓得满屋窜,配文“我家主子终于有玩伴了”;有人拍拖布自清洁的过程,脏水变清水的画面配上ASMR音效,评论区一堆“治愈强迫症”;还有博主用“懒人测试”的形式,让机器人打扫撒满薯片的客厅,后来啊连沙发缝里的碎渣都吸得一干二净。

这些视频平均播放量都在百万以上,最火的一条“拖布自清洁ASMR”直接收获了330万播放。云鲸的TikTok账号也跟着水涨船高,粉丝从2022年的5万飙涨到现在的24万,获赞量超80万。数据背后藏着一套精准的内容打法。

用“情绪钩子”抓住全球用户

云鲸的TikTok视频, 很少干巴巴地讲参数,而是擅长用“场景+情绪”打动人。比如一条210万播放的视频, 开头是博主瘫在沙发上叹气“今天又不想打扫了”,下一秒机器人自动出现,拖地、洗拖布、回充全程不用管,再说说博主举着咖啡杯配文“这才是打工人的正确打开方式”。这种“先抑后扬”的剧情, 戳中了很多人的“懒人心理”,评论区里“我需要这个”“救命,这太爽了”的留言比比皆是。

更聪明的是云鲸会蹭TikTok上的热门标签。#cleantok是TikTok上的流量密码, 播放量超过500亿;#asmrtiktoks也备受年轻人追捧,云鲸就把拖布清洗的水流声、烘干的风声做成ASMR,配上舒缓的音乐,让用户“越看越上瘾”。还有#lazytech、#hackeroom等小众标签,云鲸也精准狙击,吸引了一大批科技爱好者。

但流量高不代表转化好。有业内人士质疑:社媒种草的热度,能转化成实际销量吗?云鲸的答案是“互动式种草”。在一条展示机器人越障能力的视频下有用户留言“它能过门槛吗?”云鲸团队直接回复:“可以8cm以下无压力,实测视频已私信发送。”这种“秒回”式的互动,不仅解决了用户疑虑,还让品牌显得更接地气。2023年Q3的数据显示, 云鲸TikTok评论区互动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35%,带动独立站单日订单量提升了50%。

从“看热闹”到“想拥有”:种草转化的临门一脚

怎么让用户看完视频就下单?云鲸在TikTok主页做了“小动作”:置顶视频里放了“海外购买指南”, 直接跳转独立站;评论区置顶了“常见问题解答”,比如“支持哪些语言?”“保修怎么算?”;还在视频加上了“点击购物车同款”的链接。这些设计,把“被动种草”变成了“主动购买”,缩短了用户决策链路。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有营销专家认为,TikTok用户更爱“短平快”的内容,复杂的购买引导可能会降低完播率。云鲸的海外运营总监曾在采访中回应:“我们测试过纯娱乐视频, 播放量高但转化低;测试过带购买链接的实用视频,虽然完播率稍低,但带来的精准流量更多。”事实证明,这种“实用+娱乐”的平衡策略,让云鲸的社媒ROI达到了1: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3。

全球市场的“差异化棋局”:不是所有地方都吃“一套”

2020年,云鲸正式出海。摆在面前的问题是:同一个产品,怎么卖给不同文化背景的用户?云鲸的答案是“因地制宜”。不是简单地把产品翻译成英文,而是针对每个市场的“用户画像”调整策略。

北美:用“高端科技”打动“品质控”

北美市场是云鲸出海的第一站。这里的用户更看重“科技感”和“生活品质”,愿意为高端技术买单。云鲸的策略是:主打“智能清洁生态系统”。比如在TikTok上, 北美的KOL更爱拍“黑科技”视频——机器人用AI识别宠物粪便,自动避开;或者通过手机APP远程控制,下班前让机器人打扫客厅。这些内容戳中了北美用户“懒中带酷”的心理。

定价上,云鲸也走高端路线:J1在北美售价599美元,比国内贵了30%。但市场反馈出人意料:2021年黑五期间, 云鲸在亚马逊北美站的销量同比增长200%,甚至有用户评论:“这价格比戴森吸尘器便宜,但解放双手的体验值回票价。”不过 高端定位也带来了压力——2023年,北美市场的人工成本上涨了15%,云鲸的本地化客服团队扩招了30人,才保证了售后响应速度。

欧洲:用“环保理念”赢取“绿色党”

欧洲市场又是另一番景象。这里的用户对“环保”异常敏感, 甚至有调查显示,68%的欧洲消费者愿意为环保产品多付10%-15%的费用。云鲸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在推广中加入了“节能环保”的标签。

比如在德国, 云鲸的TikTok视频会突出“低噪音运行”——机器人工作时噪音只有55分贝,比普通吸尘器还安静;在法国,则强调“节水设计”——拖布自清洁一次只需200ml水,比手洗节省80%。这些细节让云鲸在欧洲市场快速站稳脚跟, 2023年欧洲市场的用户留存率比北美高了15%,复购率达到28%。

但差异化的代价是“运营复杂度”。为了适配欧洲的环保标准, 云鲸的产品需要额外获得欧罗巴联盟的Ecolabel认证,认证周期长达6个月,成本增加了20万欧元。还有不同国家的电压、插头标准,北欧喜欢浅色系家电,南欧偏爱深色系,这些细节都要单独调整。云鲸的海外产品经理曾感叹:“卖一个产品,相当于做了六个版本。”

日韩:用“小户型方案”征服“空间焦虑”

日本和韩国市场,用户最头疼的是“小户型”。很多家庭只有20-30平米,机器人太大会卡住基站没地方放。云鲸的应对策略是“迷你化改过”。针对日韩市场, 云鲸推出了J1 Mini版,机身厚度从10cm降到8cm,基站缩小了40%,甚至可以塞进橱柜里。

在推广上,云鲸找了日本家政博主“田中太太”做测评。视频里 她在东京15平米的单身公寓里试用了J1 Mini,机器人轻松从门口滑进玄关,基站放在阳台也不占地方。这条视频在YouTube上播放量破百万, 直接带火了J1 Mini在日本的销量,2023年日本市场销售额占比达到了12%。

不过日韩市场的竞争也异常激烈。本土品牌iRobot和松下深耕多年,用户忠诚度很高。云鲸能突围, 靠的不仅是产品小巧,还有“本土化服务”——在日本,云鲸提供了“上门收纳+清洁机器人调试”的打包服务,收费3000日元,却成了爆款,主要原因是很多独居老人不会用复杂的智能设备。

双引擎驱动:独立站和亚马逊的“左右互搏”

社媒流量再高,到头来也要落到“卖货”上。云鲸的渠道策略,可以用“双引擎”来形容:独立站负责“品牌调性”,亚马逊负责“销量转化”。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背后藏着一套精明的商业逻辑。

独立站:品牌故事的“主场”

打开云鲸的独立站,你会发现它不像亚马逊那样“满屏都是价格和销量”。首页上, 没有“限时折扣”“买一送一”的促销标签,反而是一段故事:“云鲸诞生于2016年,创始团队是一群讨厌家务的工程师。我们相信,好的科技应该让人有更多时间热爱生活。”下面配着几张用户真实的生活照:有人在沙发上读绘本, 有人在厨房做蛋糕,地板上干干净净,机器人安静地在角落充电。

这种“重情感、轻销售”的设计,是为了让用户记住“云鲸”而不仅仅是“扫地机器人”。独立站上还设置了“用户故事”板块, 上传了来自全球1000个家庭的清洁视频,有美国妈妈记录机器人帮孩子清理画室,有德国老人展示机器人如何打扫铺满落叶的阳台。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独立站的“用户体验”也下足了功夫。多语言支持覆盖了英、 日、德、法等12种语言,连FAQ都分地区写了——北美用户关心“保修政策”,欧洲用户问“环保认证”,日韩用户想知道“小户型适配方案”。页面加载速度也优化到了极致, 打开速度比行业平均快2秒,主要原因是云鲸的团队发现,每慢1秒,跳出率就会提高7%。

但独立站的流量从哪来?云鲸的答案是“社媒引流”。TikTok、YouTube、Instagram上的视频,再说说都会引导用户到独立站。2023年,独立站60%的流量来自社媒,30%来自谷歌搜索,剩下的10%是老用户复购。这种“社媒种草-独立站转化”的模式,让云鲸的独立站复购率达到了22%,远高于行业平均的15%。

亚马逊:销量的“基本盘”

如果说独立站是“品牌秀场”,那亚马逊就是“销量战场”。云鲸在亚马逊上的打法,和独立站截然不同。产品页上, “5分评价”和“1000+条评论”被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价格旁边标注“Prime会员免运费”,促销区挂着“黑五特惠,立降50美元”。

亚马逊的优势在于“流量”和“信任”。数据显示,70%的海外消费者会先在亚马逊搜索产品,再决定是否购买。云鲸在亚马逊北美站的“清洁机器人”品类排名, 从2021年的第20位,一路冲到2023年的第5位,靠的就是“评价运营”。云鲸的海外运营团队会定期给老用户发邮件,邀请他们分享使用体验,送价值20美元的礼品卡。这种“真实评价”策略,让云鲸的产品评分稳定在4.8分,比很多国际品牌还高。

亚马逊的物流体系也是“加分项”。云鲸在北美和欧洲都用了FBA,用户下单后2天内就能收到货,比独立站的7-10天快得多。2023年黑五期间,云鲸在亚马逊的销量占比达到了45%,独立站占35%,其他渠道占20%。这种“双引擎”平衡,让云鲸在销量和品牌之间找到了最佳支点。

不过双渠道也有“内耗”风险。比如独立站的价格比亚马逊贵10%,会有用户在社媒上吐槽“为什么同一个产品,亚马逊更便宜?”云鲸的解决办法是“差异化定价”:独立站提供“定制版”颜色, 亚马逊只卖基础色;独立站送“清洁液套装”,亚马逊送“延长保修”。这种“错位竞争”,既避免了价格战,又满足了不同用户的需求。

国货出海的下一站:流量狂欢后的冷静思考

云鲸的故事,其实是国货出海的一个缩影。从“世界工厂”到“全球品牌”,中国制造正在经历一场“从量到质”的蜕变。但热闹背后藏着更多问题:技术壁垒能维持多久?社媒流量的红利还能吃多久?差异化策略会不会让运营成本失控?

云鲸的创始人张峻彬在一次采访中说:“出海不是把产品卖到国外而是把‘中国科技’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这句话或许道破了国货出海的本质——真正的竞争力,从来不是价格,而是技术、文化和用户体验的融合。比如云鲸的拖布自清洁技术, 背后是中国工程师对“家务劳动”的深刻理解;它在TikTok上的内容,抓住了全球年轻人“追求效率又不想失去生活乐趣”的心理;它在不同市场的本土化策略,展现了中国品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但这条路,注定不好走。2024年, 扫地机器人的海外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irobot推出了新款基站,清洁效率比云鲸J2高15%;小米生态链的石头科技,在东南亚市场打出了“性价比”牌,价格比云鲸低30%。云鲸的应对之策是“技术迭代”——2024年将推出J3系列, 新增“AI地毯识别”功能,能自动调节拖地压力,保护地毯不被打湿;还计划在欧洲建立研发中心,招募当地工程师,让产品更贴合欧洲用户的需求。

国货出海的意义,或许不止于商业成功。当海外的用户主要原因是云鲸的扫地机器人, 开始关注中国科技;当他们用“made in China”的产品,感受到“中国智造”的温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输出。就像当年的华为、 大疆,云鲸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看到:中国品牌,不仅能造出便宜好用的产品,更能创造出改变生活的智慧。

未来还会有更多像云鲸这样的国货品牌走向世界。它们的故事,或许会成为下一个“刷屏TikTok”的热点。但无论流量如何变化, 那些真正解决用户痛点、坚持技术创新、尊重本土文化的品牌,才能走得更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