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中国工厂在TikTok出道了吗?有没有成为热门话题

从生产线到流量密码:中国工厂的TikTok意外走红

最近外网有个特别火的视频, 主角是个东北大姐,穿件白T恤配粉红长裤,对着镜头喊“Hello boss!”,一口散装英语硬是把“太空舱”说得像“太空战”。谁也没想到, 这个在工厂车间随便拍的推销视频,愣是在TikTok上捞了640万播放量,账号粉丝直接飙到4万,评论区全是“怎么联系”“想买”的留言。更绝的是 网友给她起了个时髦外号——“Miss Aluminum铝女士”,就主要原因是她老把“铝”念成“Alumolemu”。

这事儿挺魔幻的。往日里 中国工厂总躲在“Made in China”标签后面闷头搞生产、接订单,突然有一天它们居然开始在TikTok上“出道”了。随便搜搜, chinafactory标签下有6万条视频,chinesefactory也有2万条,播放量动辄几十万上百万,鞋子、家具、门窗、化工原料……你能想到的类目,几乎都有工厂账号在整活。

中国工厂,在TikTok出道
中国工厂,在TikTok出道

东北大姐的“散装英语”为何能征服海外

易通太空舱的铝女士,算是工厂网红里的顶流了。她的视频套路简单到极致:30秒内, 热情打招呼,然后“突突突”报15个产品卖点——镀锌钢结构、智能门锁、精致装修……语速快得像开了倍速,配上她那口东北口音的散装英语,魔性得让人停不下来。

有意思的是她好像知道自己英语不标准,反而把这变成了特色。每期视频的“contact me”, 被她念成“cat cat me”或“cut cut me”,网友直接玩疯了评论区全是模仿“cut cut me”的梗。更绝的是 今年10月,她突然在视频里加了“Hello,Habibi”的打招呼版本,摆明了是想冲中东市场。

易通太空舱本身是种可移动房屋,国内多用作民宿,海外却当简易住宅卖,单价20-30万。按理说这种产品该找英语流利、打扮精致的博主推广,铝女士的反差感反而成了流量密码。网友就爱看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内容——越反常,越驻足;越真实越有记忆点。短短32秒, 产品卖点硬是被她刻进了观众脑子里:“易通太空舱,镀锌钢结构,质量有保障……”

45年老牌化工厂的“朴素”走红记

如果说铝女士的走红带着点“无心插柳”的运气,那东华金龙的出圈,则是工厂主动转型的缩影。这家做了45年的民营化工厂, 主要生产甘氨酸,去年12月起,突然在TikTok、YouTube上投起了视频。

他们的视频堪称“朴素到极致”——不高清的工厂素材, 配上板正的英文讲解,主题就是“Welcome to DONGHUA-JINLONG”。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没啥包装的视频,居然在TikTok上破了1亿浏览量。评论区里 有网友调侃“甘氨酸我只吃东华金龙的”,还有人举着杯子里白色的食品级甘氨酸一饮而尽,模仿视频里的动作。

东华金龙负责人陈莉雅后来透露, 这些视频原本是给海外厂家或贸易商看的,完全没想到普通网友会这么买账。为了感谢粉丝, 他们专门做了“粉丝礼包”:荧光绿帆布袋上印着企业标识,里面装着T恤、棒球帽、感谢卡,还有甘氨酸产品手册。更绝的是他们在石家庄的工厂开放了参观打卡,试图把线上热度拉到线下。

东华金龙的逻辑很简单:国内产能占了三分之一, 不用再投广告;主要出口日德欧东南亚,得靠海外社媒提升知名度。虽然化工产品不像太空舱那样能直接带货,但打响了品牌名,海外客户自然更信任——潜在订单确实在悄悄增加。

发光标识老板的“福尔摩斯式”推销

广东立晨标识的老板Tony,玩得更花。他的TikTok和Instagram账号加起来有60万粉丝, 视频内容主打“反差萌”——头戴猎鹿帽,手持放大镜,对着发光的品牌标识,用福尔摩斯的腔调破案:“表面没有指纹……话锋一转,又一本正经介绍“这些发光标识是用上好丙烯酸制成的”。

Tony的账号平均每1000次访问就能收到1次商业咨询,3%到10%的问询能转化成订单。更关键的是他通过模仿不同地域口音的视频,触达了美洲、欧洲、非洲的用户。有客户看完视频, 真的大老远跑到广东参观工厂——短视频把“找工厂”这件事,变成了“云逛厂”再到“实地看”的链路。

外贸寒冬下的“自救”:工厂为何扎堆TikTok

工厂们扎堆海外社媒,说到底是被“逼”的。过去几年,疫情冲击加上全球通胀,国内大批外贸厂商订单流失。传统外贸模式——靠线下展销会、 ToB电商平台找进口商——越来越难走,跨境电商却从2015年的113亿市场规模,涨到了2023年的8433亿。

订单少了工厂不得不转型:要么做跨境电商,要么试小B分发、ToC业务。但问题来了 以前是“工厂-外贸公司-海外进口商-消费者”,现在要直接面对海外消费者,怎么让老外知道“你家的货好”?

从“幕后”到“台前”:中国制造的形象重塑

以前海外消费者提到“中国工厂”, 脑子里可能只有“Made in China”的标签,对工厂本身一无所知,甚至觉得“国货性价比高但质量一般”。短视频的出现,让工厂终于能从幕后走到台前。

东华金龙的工厂视频里 机器运转的画面、工人操作的场景,让用户直观看到生产流程;立晨标识展示发光标识的制作工艺,把“质量好”变成了看得见的细节;铝女士虽然英语蹩脚,但她热情介绍产品的样子,比精致模特更有亲和力。这些内容慢慢改变了海外用户的认知——中国工厂不只是“代工厂”,它们有实力、有态度,甚至有点可爱。

流量≠订单?工厂TikTok出圈的争议与隐忧

工厂们在TikTok上确实火了但“火了”就等于“能赚钱”吗?这里面有不少争议。

内容同质化:下一个“铝女士”在哪里

铝女士火了之后模仿者层出不穷。其他工厂也开始拍“散装英语”推销视频,画风越来越像。用户看多了难免审美疲劳。更麻烦的是有些工厂以为“魔性=流量”,硬凑卖点、夸张表演,后来啊内容空洞,用户划走就忘了。

短视频的传播逻辑是“反常制胜”,但“反常”不是“瞎搞”。东华金龙的朴素视频能火,是主要原因是真实;Tony的福尔摩斯推销能打动客户,是主要原因是有创意。如果所有工厂都挤在同一条赛道上,流量迟早会被稀释。

ToB还是ToC:工厂的“身份焦虑”

另一个问题是工厂到底该走ToB还是ToC路线?易通太空舱、立晨标识的产品,多少带点ToC属性,用户看完视频能直接下单。但像东华金龙这样的化工企业,客户主要是海外厂家和贸易商,短视频带来的“粉丝”很难直接转化成订单。

陈莉雅就承认,化工企业想靠短视频带货不现实但能提升品牌认知,让潜在客户更了解产品。这中间的度怎么把握?是花精力做ToC内容吸引大众,还是专注ToB内容触达精准客户?不少工厂都在摸索,走错了可能白费功夫。

未来十年:工厂出海的短视频生存法则

不管怎么说短视频已经成了工厂出海的“必修课”。未来十年,想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得学会在TikTok、Instagram上出钱、出力,还得讲究策略。

内容真实化:让工厂自己“讲故事”

用户早就不吃“高大上”的包装了 他们更爱看真实、接地气的内容。东华金龙的工厂视频没滤镜、没特效,反而破了亿;铝女士的散装英语不标准,但胜在真诚。工厂没必要找专业团队拍“大片”,让工人、老板自己出镜,讲讲生产中的小故事、小细节,反而更有代入感。

精准定位:别想着“讨好所有人”

铝女士后来加“Hello Habibi”, 是想冲中东市场;Tony模仿不同口音,是为了触达多地区用户。这说明,工厂做短视频得先想清楚:“我的客户在哪?”

做家具的可以多拍欧美用户的家居场景, 卖小商品的不妨试试东南亚的年轻群体,化工企业就重点对接海外采购商。内容越精准,转化效率越高。别总想着“视频火了全世界都会看”,先把目标用户抓住再说。

线上线下联动:把流量“变现”成信任

短视频带来的流量,不能只停留在点赞和评论。东华金龙的粉丝礼包、 工厂参观,就是把线上热度拉到线下让用户从“知道你”变成“了解你”;立晨标识的客户主要原因是视频跑去实地考察,这是用流量撬动了信任。

工厂可以试试“短视频+直播+线下体验”的组合:直播带工厂逛, 视频讲产品故事,线下搞开放日。这样流量才能形成闭环,从“曝光”到“咨询”再到“订单”,一步步走扎实。

数据驱动:别拍脑袋做内容

Tony的账号能保持高转化, 离不开数据复盘——他分析哪些视频触达了哪些地区,哪种风格的咨询量更高,然后不断调整内容方向。工厂做短视频也得学会“用数据说话”。

TikTok后台有播放量、完播率、互动率等数据,Instagram也能看到粉丝画像。哪些内容受欢迎?用户在评论区问了什么问题?把这些数据摸透,才能知道“用户想看什么”,而不是“我想拍什么”。

中国工厂在TikTok的走红,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传统制造业转型的焦虑与希望。它们不再是生产线上的“隐形人”,而是带着产品故事、带着真实温度,走进海外用户视野的“新网红”。这条路不好走, 流量来了留不住内容同质化,ToBToC两难全,但至少它们开始迈出了第一步——用短视频,让世界看见中国工厂的力量。未来会怎样?谁也说不准,但那些敢试错、肯真实的工厂,总能找到自己的流量密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