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传音为何热衷于在非洲复制“中国制造”模式

谁也没想到,在非洲的街头巷尾,最抢手的手机不是苹果,也不是三星,而是一个叫传音的中国品牌。这个在国内鲜为人知的名字,却成了非洲人眼中的“手机之王”,占据着近一半的市场份额。说真的, 传音在非洲的成功,像极了当年中国制造在国内的崛起——低成本、规模化、渠道深耕,甚至连“出海”的路径都如出一辙。但问题来了为什么偏偏是传音?它又是怎么把“中国制造”这套打法,在非洲玩得风生水起的?

从“门外汉”到“非洲之王”:传音的“中国式”逆袭

2011年,传音在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开了第一家工厂。当时没人看好这个决定——中国电子制造业第一次“出走”非洲, 去一个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不完善的地方搞生产,听起来就像一场豪赌。但传音偏要试试,它带着国内手机厂商的“老本行”来了:找便宜的劳动力、建大规模的工厂、铺天盖地打广告。没想到,这一下就赌对了。传音的手机在非洲卖得跟不要钱似的,当地人亲切地叫它“TECNO”,成了街头巷尾的标配。到2017年, 传音全球卖了1.2亿部手机,光非洲市场就占了近一半,客单价才500块钱,功能机占了六成。这数据放国内,可能连二线品牌都排不上,但在非洲,传音就是绝对的霸主。

中国制造模式的核心:低成本、 规模化,再加点“本地味”

传音在非洲玩的,说白了就是中国制造那套“三板斧”:降成本、扩规模、做渠道。降成本?简单,去非洲设厂。埃塞俄比亚的工人平均工资才500块钱,比国内低一大截;电费3.5美分一度,比周边国家便宜多了。扩规模?更简单, 传音在非洲建了86个售后服务中心、1000多个维修点,把服务网络铺得跟蜘蛛网似的,用户买手机放心,自然愿意买单。做渠道?传音更狠,它跟非洲当地的渠道商绑得死死的,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命运共同体”。代理商说“思米是我们公司”,传音的渠道商也这么说——这种深度绑定,让其他品牌根本插不进来手。但光有这些还不够,传音还懂“入乡随俗”。非洲人喜欢音乐, 传音就把手机音效调得震天响;黑人拍照容易脸黑,传音专门开发“美肌模式”;当地电力不稳定,传音就做超长待机。这些“本地化”的小心思,让传音的手机成了非洲人离不开的“生活伙伴”。

从“中国制造”到“埃塞制造”,“传音”们为何热衷在非洲建厂?
从“中国制造”到“埃塞制造”,“传音”们为何热衷在非洲建厂?

思米的“传音式模仿”:中小企业的“跟着走”策略

传音的成功,让不少中国中小企业眼红了。深圳思米就是其中一个。2015年,思米创始人周裕庆看到传音在埃塞的风光,一拍脑袋:“咱也去!”于是 思米在埃塞筹备设厂,2016年正式投产,400多名工人里中国管理层只有4个,剩下的全是本地人。周裕庆说:“我们不是去赚非洲人的钱,是去帮他们发展。”这话听着像口号,但思米确实这么做了。它学着传音的样子, 做双卡手机、防汗防摔机型,甚至连渠道策略都照搬——跟当地代理商深度合作,说“我们一起做品牌”。后来啊呢?四年时间,思米成了埃塞市场占有率第二的手机品牌,出货量和传音不相上下。说真的, 这种“跟着走”的策略,在中小企业出海时太常见了——你踩过的坑我避开,你成功的经验我复制,虽然没什么创新,但至少能活下去。

非洲的“制造洼地”:便宜是真的便宜, 难也是真的难

为什么传音、思米都爱去非洲设厂?主要原因是非洲是个“制造洼地”——劳动力便宜、电费便宜、政策还给力。埃塞俄比亚有1亿多人口, 年轻人占了七成,劳动力跟泉涌似的;电费比肯尼亚、坦桑尼亚低一半,生产成本自然降下来了。再加上2015年美国企业能不能培训本地人。但便宜归便宜,难处也不少。非洲的电子制造业基本是“零基础”, 大学毕业生连主板都不会修,得从零教;当地决策流程慢得像蜗牛,一个政策能拖半年;产业链更别提了连个像样的零部件供应商都没有,所有东西都得从国内运过去。周裕庆说:“埃塞得益于传音多年努力,电子制造有了一点基础,但整体还是入门级。”说白了非洲的“洼地”里水很浅,想游起来得先学会趟石头。

渠道的“深度绑定”:从“卖货”到“合伙”的转变

传音在非洲最厉害的一招, 不是产品,也不是价格,而是渠道。它跟非洲的代理商不是简单的“你卖我货”,而是“我们一起做生意”。传教代理商怎么管理库存、怎么搞促销,甚至帮他们贷款拿货。代理商感动得不行,逢人就夸“传音是我们自己人”。思米也学这招, 周裕庆说:“代理商觉得企业在帮非洲发展,解决当地人生活问题,很有社会责任感,愿意增加订单。”这种“深度绑定”,让渠道成了传音的“护城河”。其他品牌想进来?先问问这些代理商答不答应。说真的, 这种“合伙式”渠道策略,在国内早玩烂了但在非洲,却成了传音的独门绝技——主要原因是非洲的渠道商太需要“领路人”了传音不仅教他们怎么卖手机,还教他们怎么做生意,这种“授人以渔”的感觉,比单纯的低价更有吸引力。

数据不会说谎:传音模式的市场潜力有多大?

传音的成功不是偶然数据会说话。2017年, 非洲人口12.6亿,电商收入才165亿美元,但预计到2022年能涨到290亿美元,增长率快得吓人。更别提制造业, 到2030年,非洲企业对企业的制造业支出预计能达到6663亿美元,比2015年增加200多亿。这什么概念?说明非洲的市场才刚起步,增长空间大得很。传音2017年卖了1.2亿部手机,非洲占了48.71%,这个份额放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垄断级别的。思米四年做到市场第二,也印证了这点——只要把“中国制造”的本土化做好,非洲市场根本不愁没生意。但说真的,数据看着美,风险也不小。非洲的电商基础薄弱, 物流慢得像蜗牛,制造业更是“一穷二白”,想在非洲赚钱,得先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争议来了:“中国制造模式”在 Africa 能走多远?

传音的成功,让很多人喊“中国制造模式征服非洲”,但问题来了这套模式真的能一直走下去吗?先说说非洲的产业链太薄弱了传音、思米都得从国内运零部件,成本根本降不下来。埃塞政府想推CKD政策,但当地人才跟不上,连个合格的工程师都找不到,这政策推行起来比登天还难。接下来 非洲的消费者正在“升级”,以前几百块的功能机够用,现在开始想要智能机了传音的功能机占比60%,智能机能跟上吗?再说说政策风险也不容忽视,AGOA法案虽然延期了但美国随时可能变卦,非洲的关税优惠说没就没。周裕庆说:“电子制造业在非洲发展仍需相当长的时间。”这话听着低调,其实是在提醒大家:别把非洲想得太简单,“中国制造模式”能复制,但得慢慢来。

未来之路:从“复制”到“共创”, 传音们该升级了

传音在非洲的成功,靠的是“中国制造”的“复制”能力——复制国内的生产模式、渠道策略、产品逻辑。但要想在非洲走得更远,光复制还不够,得“共创”。什么是“共创”?就是跟非洲本地企业一起搞研发、一起建产业链、一起培养人才。比如 传音可以跟埃塞的大学合作,开电子专业培训班,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可以联合本地企业搞零部件生产,降低供应链成本;甚至可以让非洲人参与产品设计,开发更符合当地需求的手机。思米也在尝试,周裕庆说:“我们要跟本地人融到一起,教他们知识和技能。”说真的, 这种“共创”模式,才是中国制造在非洲的“破局点”——不是我们去“教”非洲人怎么做事,而是跟他们一起“做”事,把“中国经验”和“本地智慧”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真正属于非洲的产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