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2017-18年间

2017-18年间:印度电商的狂欢与隐痛

那会儿全球电商都在盯着印度, 觉得这片土地像块刚出炉的面包,热气腾腾全是机会。2015到2018年, 印度电商市场规模翻了两倍多,数字蹦跶得让人眼晕——195亿美元,2018年毕马威的报告白纸黑字写着。但细看又不对劲,零售电商占整个零售总额才2.9%,这比例跟撒在咖喱里的盐似的,存在感稀薄。热闹是它们的,普通印度人到底买没买到东西?

98%网民都网购过为啥交易比例反降了?

尼尔森2018年的报告甩出一个炸雷:印度98%的网民有过网购经历。这数字太漂亮,漂亮得让人怀疑真实性。当时社交媒体上到处是“印度电商爆发”的欢呼, 但Redseer Consulting的数据悄悄揭了短—— Flipkart和亚马逊在2017年节日销售第一周卖了41亿美元,听着不少,可2019年同期直接哑火。Shukla, 尼尔森南亚的施行董事,当时就说得实在:“成百上千印度人连上网了但让他们掏钱买东西,还有距离。” 2018年交易比例真降了这说明光有流量没用,得让流量变成真金白银。

2017-18年印度快销产品总销售额电商占比增长3倍
2017-18年印度快销产品总销售额电商占比增长3倍

有意思的是 那些被吹上天的“铁打”品类——旅游、时尚、电子产品,占比69%、66%、63%。听着像顶梁柱,其实暗藏危机。消费者第一次网购肯定选这些,主要原因是它们标准化、退换货麻烦小。但美妆、母婴这些“高信任度”品类,渗透率死活上不去。韩国电商占快消品20%,印度呢?差远了。这说明印度人网购跟谈恋爱似的,只敢在平安区转悠,不敢深入。

快消品的“闪电战”:700亿美元增量背后的虚火

全球线上杂货销量两年涨15%,给快消电商添了700亿美元。这数据让印度电商巨头们集体亢奋,纷纷冲进快消品战场。Flipkart搞“快商务”,亚马逊推“Prime Now”,口号都喊得震天响:“30分钟送到家!” 但理想很丰满, 现实是——2017年包装食品电商占比33%,2018年涨到40%;生鲜从35%到41%;母婴从29%到32%。看着涨了点,可基数太低,跟撒胡椒面似的。

毕马威的物流报告当时就泼了冷水:电商自建物流成本高得吓人,一单配送费比商品价还贵。很多平台靠补贴撑场面2017年双11全网销售额2539.7亿,阿里、京东占大头,但印度玩家呢?Flipkart和亚马逊节日卖41亿美元,听着多,分摊到每单可能亏钱。快消品毛利薄,物流成本再高,这不是找死吗?当时就有小卖家偷偷抱怨:“卖一箱矿泉水,配送费比矿泉水还贵,图啥?”

退货服务成“生死线”:60%消费者的再说说通牒

尼尔森报告里藏着个关键细节:60%消费者明确要求“免费退款、 退换货、包邮”。这可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当时印度电商圈流行一句话:“物流是骨架,售后是灵魂。” 可骨架都撑不稳,灵魂更飘。亚马逊的“30天无理由退货”听着美好,但实际操作中,消费者得自己把货送到指定点,偏远地区可能跑一天。Flipkart更绝,某些品类“拆封不退”,直接把消费者逼到墙角。

2018年2月, 孟买一位叫Priya的家庭主妇在Twitter上发帖吐槽:“在亚马逊买了婴儿奶粉,开封后发现过期,客服让我自己寄回去,运费比奶粉还贵。” 这帖子转发了上万次直接把亚马逊推上风口浪尖。后来平台被迫改政策,但信任已经裂了缝。Shukla当时就说:“服务跟不上,电商就是空中楼阁。” 这话戳中了要害——光喊“增长”没用,得让消费者敢买、敢退、敢再买。

节日销售的“虚假繁荣”:41亿美元背后的补贴陷阱

2017年10月, Flipkart和亚马逊搞“大促销”,Redseer Consulting的数据显示第一周卖了41亿美元。媒体一片欢呼“印度电商觉醒了”,但内部人士却摇头。当时有亚马逊员工匿名透露:“那41亿里有30%是平台补贴的。手机打五折、家电送优惠券,看着热闹,其实都是亏本赚吆喝。”

更讽刺的是节日一过销量断崖式下跌。2017年11月全月销售额比10月涨了80%,但12月直接跌回平常水平。这说明消费者是冲着便宜来的,不是冲着品牌来的。当时有个做3C配件的卖家跟我说:“节日卖100单, 平时10单,但节日每单亏5块,平时赚2块,算下来还是亏。” 补贴就像兴奋剂,能让人一时跑得快,但跑不远。

品类渗透的“洼地”:美妆和母婴的信任密码

2017年美妆电商占比才18%, 母婴更低,12%。为啥?印度人对这些品类太挑剔了。化妆品怕假货,母婴用品怕不平安。当时有个叫Nykaa的本土平台,死磕美妆,主打“专柜验货”,2018年用户量翻了三倍。这说明不是品类不行,是信任没建立起来。母婴领域, FirstCry靠“线下体验+线上下单”模式,2018年融资1.3亿美元,硬是从亚马逊嘴里抢下市场份额。

反观大平台,亚马逊和Flipkart还在用“低价大法”攻美妆母婴,后来啊呢?退货率高达35%,远高于电子产品的15%。当时有行业分析师一针见血:“快消品靠的是‘回头客’,不是‘一次性买卖’。低价能拉新,但拉不回忠诚。” 这话现在看,依然没错。

物流的“再说说一公里”:195亿美元背后的致命伤

毕马威报告说2018年印度电商交易规模195亿美元, 但物流成本占了25%,比发达国家高15个百分点。当时印度70%的人口在农村,快递员不愿去偏远地区,一单配送费能涨到50卢比。很多平台用“众包物流”,比如骑手用电动车送件,但管理混乱,丢件、损件频发。

2018年雨季, 孟买暴雨导致仓库被淹,Flipkart有30万单延迟发货,消费者在社交媒体上骂翻了天。亚马逊更惨,在班加罗尔的分拨中心主要原因是罢工停工3天损失上千万美元。Shukla当时就警告:“物流跟不上,电商规模永远上不去。” 这话现在看,简直是预言。

未开发的“潜力”:2.9%占比里的千万蓝海

零售电商占总额2.9%, 听着寒酸,其实是机会。当时韩国电商占20%,中国15%,印度才2.9%,差得远,但也意味着空间大。关键是怎么挖?不是靠补贴,靠的是“本地化”。比如印度人喜欢“货到付款”,当时COD占比高达70%,但平台嫌麻烦,想推在线支付,后来啊用户直接流失。后来Flipkart妥协,COD占比降到50%,但用户量反而涨了。

还有语言问题, 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亚马逊只推英语,后来啊泰米尔纳德邦的用户根本看不懂。本土平台Myntra推出8种语言界面2018年南部地区用户量涨了60%。这说明,全球化的平台,得学会“入乡随俗”。

给卖家的“避坑指南”:2017-18年的血泪教训

那会儿在印度做电商,踩坑的人比赚钱的多。我见过一个卖服装的卖家, 2017年冲进去,靠低价冲到类目前十,后来啊2018年平台佣金涨到15%,物流成本涨到20%,直接亏到关门。教训就是:别跟平台硬刚,得有自己的“护城河”。比如做自有品牌,像亚马逊的Amazon Basics,毛利能比第三方高30%。

还有,别迷信“全品类”。有个卖家居用品的卖家,2017年啥都卖,2018年专注“厨房收纳”,用户复购率从10%涨到35%。这说明,与其做大而全,不如做小而精。印度消费者现在越来越讲究“品质”,不是“便宜”了。

2017-18年的印度电商,就像一场盛大的烟火,照亮了天空,也留下了灰烬。狂欢过后留下的不是数字,是教训:增长不是堆出来的,是扎扎实实做出来的。物流、信任、本地化,这些老掉牙的话题,才是电商的命根子。现在回头看,那些当时喊得最响的平台,活下来的,都是把这些“小事”做透了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