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ee斋月大促期间,哪些中国货在跨境市场销量飙升最热卖呢
斋月消费潮涌, 东南亚跨境热卖品背后的生意经
东南亚的空气里开始弥漫着香料与椰子的气息,穆斯林家庭的餐桌摆上了开斋的椰枣,电商后台的订单数字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跳动。这场持续一个月的斋月大促,让Shopee等东南亚电商平台 迎来爆发期。中国跨境卖家在这场消费盛宴中表现亮眼, 订单量同比去年峰值飙升至10倍,婴童服饰、美妆、3C数码等类目持续领跑。当传统节日遇上现代电商,当中国制造遇上东南亚刚需,究竟哪些商品成了消费者购物车里的“必选项”?
节日刚需催生爆单, 五大品类抢占C位
婴童服饰:礼赠场景下的“流量密码”
斋月期间,东南亚家庭习惯为孩子购置新衣,这种“以新迎福”的习俗让婴童服饰类目迎来爆发。JAKPAT平台2023年4月的调研显示, 印尼市场斋月首周婴童套装搜索量环比增长180%,其中带有刺绣与民族元素的连体衣成为社交平台分享率最高的单品。深圳某母婴卖家李婷回忆, 去年斋月期间,她主推的“阿拉伯风刺绣婴儿袍”单日订单突破3000单,库存一度告急。“当地妈妈认为孩子穿新衣能获得祝福,我们特意在包装里放了椰枣糖,复购率比平时高出40%。”这类商品的成功, 本质是对节日文化需求的精准捕捉——礼赠属性强、视觉仪式感足的产品,总能成为节日消费的“硬通货”。

美妆个护:本地化适配决定生死局
东南亚美妆市场从来不是“一刀切”的战场。斋月期间, 消费者对“白天禁食、夜晚狂欢”的生活场景催生了特殊需求:印尼偏好高倍数防晒与美白提亮,马来西亚注重斋月期间的保湿与香氛,菲律宾则对“开斋餐后的口气清新”类产品需求激增。广州美妆 exporter 王磊团队发现, 他们推出的“斋月限定香氛喷雾”,在马来西亚上线首周转化率达8.2%,是普通香水的3倍。“不能简单把国内产品搬过来要理解他们‘禁食期间保持体面’的心理。”数据显示, 斋月期间美妆类目客单价提升25%,本地化关键词如“halal makeup”、“ramadan skincare”搜索量增长200%。
3C数码:年轻群体的“节日犒赏”
对东南亚年轻人 斋月不仅是宗教仪式,更是社交狂欢季。夜间聚会、家庭视频通话的需求,让手机及配件类目逆势上扬。2023年Shopee印尼站数据显示, 斋月第三周蓝牙耳机销量环比增长150%,智能手表搜索量激增220%。OPPO在斋月期间与Shopee联合推出的“超级品牌日”堪称经典案例:针对印尼年轻人对“性价比”与“拍照功能”的双重需求, 特别推出F11线上特供版,搭配“全年0网费”抽奖活动,单日销量突破5万台。“年轻人愿意用大促犒劳自己,手机成了‘社交刚需’。”Shopee印尼电子品类负责人在2023年4月的行业峰会上提到, 3C数码类目跨境卖家订单量同比增长210%,其中中国品牌占比超70%。
时尚饰品与女装:穿搭文化的“节日加成”
东南亚女性的节日穿搭从来离不开“亮”与“闪”。斋月期间,女性消费者购买配饰的频率是平时的2倍,金饰、彩色手链、头巾夹等销量激增。吉隆坡的一位卖家林小满观察到, 她店里的“可调节阿拉伯头巾链”在斋月前两周就售罄3批货,“马来女性认为配饰能提升节日氛围,价格在20-50元人民币的‘轻奢感’小饰品最畅销。”女装方面 印尼的“kebaya”与马来西亚的“baju kurung”改良款成为热销款,深圳某女装卖家通过SIP平台跨境进入东南亚市场,斋月期间连衣裙类目订单量同比增长220%,其中带有传统刺绣元素的设计款转化率提升35%。
平台操盘手:流量与转化的双重博弈
从TVC到社交:全链路营销的“组合拳”
斋月期间,Shopee在印尼市场的广告投放堪称“饱和式攻击”。JAKPAT平台2023年调研显示, 76%的印尼受访者看过Shopee的斋月电视广告,远超其他电商平台。邀请本土明星Via Vallen和乐队Slank拍摄的TVC, 搭配洗脑广告曲,在社交媒体播放量破千万。线下同样发力, 雅加达、泗水等重点城市的公交站、购物中心被Shopee广告覆盖,连丰田Rush汽车的抽奖活动都印上了Shopee的LOGO。
“广告要打到用户心里去, ”Shopee印尼营销总监在2023年3月的媒体沟通会上表示,“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看到,还要让他们‘想分享’。”社交平台发起的#Goyang Shopee Challenge, 用趣味互动吸引200万用户参与,带动直播观看量增长300%。
流量与转化:大促工具的“实战价值”
免运费、 一元夺宝、限时秒杀……这些常规工具在斋月期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免运费对东南亚消费者来说是‘强心针’, ”泉州3C配件卖家陈明说“客单价低于50元的商品,运费占比太高,免运后加购率直接翻倍。”数据显示, Shopee斋月期间推出“免运门槛从50元降至30元”政策,带动跨境卖家客单价提升18%。一元夺宝则成了新用户拉利的利器——用户只需1元参与抽奖, 奖品包括手机、汽车等大奖,活动期间Shopee新用户注册量增长400%。“流量来了 转化要跟得上,”Shopee跨境运营专家建议,“大促期间要优化商品详情页的‘节日场景图’,比如用家庭聚餐、朋友聚会场景展示美妆产品,点击率能提升25%。”
卖家突围战:差异化策略是生存之本
选品逻辑:从“卖货”到“卖场景”
斋月大促的红海里盲目跟风只会陷入价格战。聪明的卖家开始从“卖产品”转向“卖场景”。义乌卖家赵亮发现, 他主推的“LED光感童鞋”在斋月期间意外走红,“当地家庭开斋后会聚餐到深夜,孩子出门需要平安警示,这款鞋在暗处会发光,家长愿意为‘平安’买单。”单品月销突破2万单,复购率达30%。选品要抓住“节日痛点”:禁食期间的体力消耗需要能量棒, 夜间聚会需要便携音箱,家庭团聚需要自拍杆……这些“场景化商品”往往能避开同质化竞争,溢价空间更高。
本地化运营:细节决定复购率
跨境卖家的本地化能力,直接影响斋月大促的“后劲”。客服响应速度、物流时效、售后体验,每个环节都是“隐形战场”。武汉某美妆卖家团队在斋月前招聘了10名印尼语客服, “当地消费者习惯用WhatsApp沟通,响应时间要控制在5分钟内,否则容易差评。”物流方面与本地快递公司合作,重点城市实现“3达”,订单取消率下降15%。更细致的是文化适配——在包裹里放一张用马来语写的“斋月快乐”卡片, 或附赠一小椰枣,这些小成本举动能让消费者感受到温度。“湖北卖家在去年斋月期间通过本地化服务, 单量从日均500单增至3000单,”Shopee跨境招商经理在2023年4月的卖家培训中透露。
跨平台联动:内贸卖家的“跨境新路径”
不少内贸卖家通过Shopee国际平台试水跨境,斋月成了检验实力的“试金石”。金华某饰品卖家通过SIP进入马来西亚市场, 斋月期间将国内抖音的“短视频+直播”模式复制到Shopee Live,“用中文讲解产品,配上马来语字幕,当地消费者喜欢这种‘跨境直播的新鲜感’。”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10万元,环比增长300%。SIP平台提供的“一键刊登”“多语言翻译”工具,降低了内贸卖家的跨境门槛。“内贸卖家有选品和供应链优势, 缺的是本地运营经验,”SIP跨境运营负责人在2023年行业论坛上表示,“斋月让他们快速积累数据,为后续全年运营打基础。”
挑战与机遇:斋月之后的持续增长密码
斋月大促的狂欢过后卖家们需要面对更现实的思考:订单量暴涨是否意味着市场已饱和?利润被压缩的当下如何平衡促销与盈利?数据显示,2023年斋月期间,跨境卖家获客成本同比上涨20%,部分低价类目利润率降至5%以下。“不能只靠大促冲量, ”深圳某资深跨境卖家提醒,“要利用斋月积累的用户数据,分析复购率高的商品,把它们打造成‘年度爆款’。”东南亚电商市场的潜力远不止斋月, 因为数字支付普及、物流网络完善,中国跨境卖家需要建立“节日+日常”的双轨运营策略——在斋月抓住爆发性增长,在日常深耕用户粘性,才能在这片热土上持续领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