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l10获得110万美元Pre
藏在织布机吱呀声里的数字突围
印度北方邦的小村庄里65岁的织工拉姆每天凌晨四点就坐在吱呀作响的传统织布机前。他的手指翻飞, 将棉线织成带有细密花纹的布料,这些布料曾在本地集市以每米50卢比的价格被收走——中间商赚走了300%的利润。直到2019年, 他通过Lal10平台接到来自德国柏林的订单,同样的布料直接卖给了柏林的设计工作室,价格跳到了每米200卢比,还省去了长达两个月的等待时间。拉姆的故事,是印度430万手工艺者正在经历的微小却真实的变革。
430万人的生计困局:当“手艺”遇上“市场鸿沟”
手摇纺织业在印度农村的地位仅次于农业, 养活着超过430万从业者,其中70%是女性。根据印度手摇纺织业出口促进会2018年的数据, 这个行业贡献了印度手工艺品出口总额的23%,但从业者的人均月收入却不足8000卢比。问题出在哪儿?信息不对称让匠人成了最末端的“价格接受者”。古吉拉特邦的手工陶艺匠人萨米塔曾苦笑着说:“我们不知道孟买的市场价,更不知道伦敦的买家愿意为手工陶罐多付多少钱。中间商说多少就是多少。”

更致命的是供应链的“原始状态”。传统模式下 匠人需要手写订单记录,用布袋分装产品,通过货运代理发货到海外丢失率高达15%,交付周期动辄三个月。2019年, 拉贾斯坦邦的蓝染匠人联盟曾因物流信息不透明,导致300件出口订单延误,到头来被美国零售商索赔20%的货款——这对一个只有20名匠人的小作坊几乎是毁灭性打击。
Lal10的破局逻辑:把“织布机”接进“全球网线”
2016年, Maneet Gohil、Sanchit Govil 和 Albin Jose 在诺伊达的一间共享办公室里创立了Lal10。他们没选择当时火热的C端电商,而是盯上了“B2B手工艺品交易”这个空白领域。Gohil曾在Flipkart负责供应链管理, 他深知零售商的痛点:“Zara的买手需要1000件手工刺绣衬衫,但他们不可能飞到印度村庄一个个找匠人。Lal10就是那个‘翻译官’,把匠人的产能翻译成零售商能看懂的语言。”
平台的核心是“轻量级数字化工具”。他们为匠人开发了简化版CRM系统,用当地语言标注,连不识字的织工也能库存清单,还能追踪从织布机到德国仓库的每一个节点。数据显示,这套系统让订单处理效率提升了70%,交付周期从45天压缩到18天。
110万美元Pre-A:资本为何押注“慢生意”
2020年3月13日 Lal10宣布完成110万美元Pre-A轮融资,领投方是美国犹他州的Sorenson Impact Fund——这家以影响力投资闻名的机构,看中了Lal10“商业向善”的模式。联合创始人Ryan Sorensen在采访中说:“我们投资过非洲的农业科技, 也投过印度的教育平台,但手工艺数字化是个被忽视的领域。它不性感,却能让最底层的劳动者获得尊严。”
有意思的是投资方里除了专业机构,还有不少“产业老兵”。Slideshare联合创始人Amit Ranjan曾亲手搭建过印度最早的B2B内容平台,Flipkart前技术CTO Mekin Maheshwari则深谙零售商的供应链痛点。这种“资本+产业”的组合,让Lal10在对接全球零售商时有了天然优势。比如2020年5月, 正是通过Maheshwari的引荐,Lal10敲定了与印度本土品牌FabIndia的合作——后者拥有120家线下门店,一次性采购了5000件手工编织包。
1500个匠人的“数字新生”:从“作坊主”到“微型企业家”
截至2020年8月, Lal10平台已连接了来自印度8个低收入州的1500名匠人,其中比哈尔邦、中央邦和恰蒂斯加尔邦占比达65%。这些地区的手工艺者此前几乎没有接触过互联网,平台的“线下培训+线上工具”组合拳帮他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比如在中央邦的巴尼村, Lal10设置了“移动培训车”,每周开进村庄,教匠人用智能手机拍照上传作品、查看订单状态。
效果是显著的。来自拉贾斯坦邦的蓝染匠人维迪亚在2019年加入平台后 订单量从每月5单增加到45单,收入从每月1.2万卢比涨到4.5万卢比。她用赚来的钱买了第二台织布机,还雇佣了3个村里的妇女帮忙。“以前我们只能做简单的蓝染, 现在平台的买手会告诉我们‘欧洲人喜欢这种渐变色’,我们学会了更复杂的技术。”维迪亚的故事不是个例——Lal10的统计显示, 平台匠人的平均收入提升了210%,其中35%的匠人扩大了生产规模。
300家全球零售商:Zara们为何“回头”找手工艺
Lal10的“客户名单”里藏着时尚行业的秘密:Zara的母公司Inditex曾在2020年Q3通过Lal10采购了一批手工刺绣衬衫, 作为其“可持续时尚”系列的一部分;印度设计师品牌Anita Dongre则把平台的手工印染面料用在了2021春夏秀场上;甚至四季酒店集团也通过Lal10定制了手工编织的地毯,铺在迪拜分店的走廊里。
这些大品牌找上门,不是主要原因是“情怀”,而是“刚需”。快时尚行业正面临“同质化危机”, Zara、H&M等品牌每年需要推出上万款新品,但传统供应链生产周期长、缺乏特色。而手工艺的“独特性”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比如2020年圣诞节前, 英国零售商Toast通过Lal10定制了2000件手工针织毛衣,毛衣上的花纹是匠人根据北欧童话设计的,上市后3天内售罄,复购率比普通毛衣高出18%。“手工艺不再是‘过时的代名词’, 而是差异化的武器,”Lal10的商务负责人Sanchit Govil说“零售商需要的是‘能讲故事的产品’。”
供应链效率:CRM系统如何让“手工”不“掉链子”
手工艺品交易的痛点, 从来不是“不够手工”,而是“太不高效”。Lal10的CRM系统解决了这个核心问题。系统会根据匠人的地理位置、技能类型和产能,自动匹配订单。比如德国零售商需要100件手工木雕, 系统会优先推荐从奥里萨邦的匠人——那里有300年历史的木雕传统,且物流发达。
更聪明的是“动态库存管理”。传统模式下 匠人织布前不知道订单需求,容易盲目生产;而Lal10的系统能实时显示全球零售商的“意向订单”,比如“美国买手需要500米手工布料,预计交付时间2个月”,匠人可以根据这个信息安排生产,库存周转率提升了60%。2020年雨季, 孟买遭遇洪水,传统货运瘫痪,Lal10通过系统 reroute,将拉贾斯坦邦的陶艺品从德里转运到德国,避免了12万美元的损失。
竞品围剿:Kafra、Craftsvilla们的“错位竞争”
印度手工艺数字化赛道并不寂寞。Kafra成立于2017年, 主打C端手工艺品电商,用户可以直接从平台购买手工首饰;Craftsvilla则覆盖了从手工艺品到农产品在内的多个品类,更像“印度版淘宝”。但Lal10选择了“窄而深”的B2B赛道,专注跨国零售商对接,形成了差异化。
另一个差异点是“技术深度”。Kafra的APP更偏向“展示功能”, 而Lal10的CRM系统深度整合了供应链、库存、物流数据,甚至能预测匠人的产能波动——比如通过分析历史数据,系统发现斋月期间匠人生产效率会下降30%,会提前提醒零售商调整订单节奏。这种“数据驱动”的能力,让Lal10在2020年拿下了Flipkart的“手工艺品供应链独家合作”资格。
1万匠人目标:2020年的“数字手艺”野心
“1500只是开始, ”联合创始人Maneet Gohil在2020年的一场行业峰会上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底,让1万名印度手工艺者完成数字化转型。”这个数字背后是Lal10对“规模化”的思考——但规模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最大的障碍是“人才缺口”。农村地区缺乏懂数字运营的本地团队, Lal10不得不从城市招聘培训师,但很多培训师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节奏。为此, 他们在比哈尔邦试点了“匠人导师计划”:选拔平台上表现优秀的匠人,比如维迪亚,让她负责培训同村的10个织工,给予额外补贴。这种“同伴教育”模式,培训成本降低了40%,接受度提高了60%。
另一个挑战是“文化冲突”。一些年长的匠人对“数字化”有抵触情绪,比如奥里萨邦的木雕匠人拉姆认为“电脑里的订单不吉利”。Lal10的团队没有强行推广, 而是先帮他用手机视频和海外买手沟通,看到订单真的变成钱后拉姆主动要求学习使用CRM系统。“改变不是靠说服,而是靠让他们看到好处,”Gohil说。
从“低价出口”到“文化溢价”:手工艺的“价值重塑”
传统手工艺品出口, 印度一直陷入“低价竞争”的怪圈——一件手工刺绣衬衫,在欧洲市场卖50欧元,但匠人只能拿到5欧元。Lal10试图打破这个循环,通过“故事包装”提升产品溢价。比如他们为拉贾斯坦邦的蓝染布设计了“工艺溯源”标签, 用二维码扫描后能看到织工的照片、制作过程、甚至当地的文化背景。
效果立竿见影。2020年,Lal10平台的手工产品平均售价提升了65%,其中“
质疑与风险:数字真能拯救手工艺吗
尽管Lal10的模式看起来很美,但质疑声从未停止。有NGO组织指出, 平台对匠人的抽成比例高达15%,而传统中间商的抽成是20%-30%,表面上看是“减负”,但本质上还是“中间商换了个马甲”。对此,Lal10在2020年第二季度调整了抽成规则:年订单量超过1万美元的匠人,抽成比例降至8%。
另一个风险是“技术依赖”。2020年3月,印度全国封锁期间,农村地区网络信号不稳定,导致很多匠人无法上传订单。Lal10紧急推出了“离线模式”:匠人可以通过短信提交订单信息,由客服手动录入系统。但这也暴露了平台的脆弱性——过度依赖互联网基础设施。Gohil承认:“数字不是万能药,它需要和线下结合才能落地。”
未来:手工艺+元宇宙?Lal10的“下一站”
2021年,Lal10开始探索“AR虚拟展厅”。零售商可以通过AR眼镜“试穿”手工刺绣衬衫, 360度查看细节;匠人也能在虚拟空间里展示自己的工作室,让全球买家实时看到制作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订单转化率提升了22%。“手工艺的魅力在于‘看得见摸得着’,但元宇宙能让这种魅力跨越时空,”Govil说。
但Lal10的野心不止于此。他们正在和印度政府合作, 推动“手工艺数字身份证”——每个匠人都有一个唯一的数字ID,记录其作品风格、技艺等级、交易历史。这个ID未来可能成为手工艺品的“NFT认证”,让匠人从“一次性销售”转向“持续版税收益”。比如织工拉姆的某个花纹设计被注册为NFT,每次被其他设计师使用,他都能获得版税。
拉姆现在每天晚上都会打开Lal10的APP,看看德国买家又下了什么新订单。他手机屏幕的光, 照在织布机旁的墙上,那里贴着一张德国柏林的照片——那是他从未去过却通过双手“抵达”的城市。这或许就是数字革命最动人的样子: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传统在新的时代里找到了自己的声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