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社交电商平台是否正在洽谈2.9亿卢比的C轮融资
印度社交电商的暗流:2.9亿卢比融资背后 谁在搅动下沉市场
提到印度电商,大多数人脑海里跳出的可能是亚马逊和Flipkart的价格战,但真正的变革往往藏在毛细血管里这个。你见过新德里的主妇在WhatsApp群里卖手工披萨吗?见过班加罗尔的大学毕业生用Instagram转卖二手球鞋吗?这些散落在社交网络里的个体卖家,正在用最朴素的方式 印度零售的规则。而Shop最新的2.9亿卢比C轮融资,不过是这场变革里溅起的一朵小浪花。
Shop101的“零成本”生意经:两分钟开店的诱惑
2016年,Abhinav Jain和Aditya Gupta在孟买一间不足20平的办公室里捣鼓出Shop101。他们的想法简单得近乎粗暴:让任何人都能在手机上开店,不用懂技术,不用囤货,甚至不用花一分钱。打开App,选商品,生成链接,直接发到WhatsApp群里——流程比点外卖还简单。这种“零成本创业”的口号,瞬间戳中了印度普通人的痛点。

平台上的商户故事像极了印度社会的缩影。28岁的Priya Singh是斋浦尔的家庭主妇, 丈夫在工厂打工,她用Shop101卖起了手工刺绣纱丽,第一个月就赚了1.2万卢比,比丈夫的奖金还高。22岁的Rahul Mehta是德里大学的学生, 把宿舍里闲置的运动鞋放到平台上,没想到一个月清空了库存,赚够了下学期的学费。这些真实的案例,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根据印度公司事务部的文件, 这轮2.869亿卢比的融资由控股公司OHolding领投,Unilever Venture、Kalaari Capital和Stellaris Venture Partners跟投。有意思的是联合利华这样的传统巨头也掺和进来说明他们嗅到了社交电商对下沉市场的渗透力。融资后估值涨到41.726亿卢比, 算不上独角兽,但在印度这个“慢热”的市场,已经算得上是明星初创公司了。
社交电商的“军备竞赛”:从WhatsApp到独角兽
Shop101的融资消息,不过是印度社交电商狂欢的一个注脚。就在同一年, Meesho完成了36.5亿卢比的C轮融资,雷军的顺为资本、俄罗斯富翁Yuri Milner的DST Partners都下场了。这家2015年成立的公司, 模式更“重”一点——不仅提供开店工具,还帮卖家对接供应链,甚至培训他们如何写商品文案、怎么在Facebook上做直播。创始人Vaishnavi Rathore说:“我们卖的不是商品,是让普通人‘做生意’的能力。”
更疯狂的是DealShare。2018年成立的这家公司,专攻WhatsApp团购,用户拉人进群下单,满10人成团就能享受批发价。2021年他们计划融资1.5亿到2亿美元, 估值直接冲上10亿美元,成为印度社交电商领域的第二家独角兽。创始人Rajat Shikhar坦言:“印度人爱聊天的习惯,就是我们的物流和货架。”
巨头们也没闲着。Flipkart在2021年7月推出社交电商平台Shopsy, 直接把自家3亿用户导流进来;Paytm上线MyStore,把电商功能嵌进超级App;就连做金融科技Instamojo都忍不住分一杯羹,推出社交电商模块。这场“军备竞赛”里没人想被落下。
下沉市场的“信任密码”:社交电商为什么能火?
印度电商市场有多卷?Flipkart和亚马逊占了70%以上的份额,但他们的触角主要覆盖一二线城市。剩下30%的长尾市场,散落在二三线城市的街头巷尾,甚至偏远村庄。这些地方的消费者更相信熟人推荐,对陌生平台的戒备心也更强。社交电商恰好抓住了这一点——通过WhatsApp、 Facebook这些已经建立信任关系的社交工具,把卖货变成“帮朋友买东西”。
IBEF的报告显示, 2017年到2020年,印度电商复合年增长率高达51%,但社交电商的增长速度比这个数字还高。原因很简单:传统电商获客成本要200卢比一个人,而社交电商通过用户裂变,成本能压到50卢比以下。Meesho的数据印证了这点, 他们平台上65%的订单来自二线城市,用户通过微信转发商品链接的转化率,比传统电商高23%。
另一个关键是“零库存”模式。Shop101、 Meesho这些平台,卖家不用自己囤货,接到订单后由平台直接从仓库发货,甚至负责售后。这对资金紧张的印度小商户简直是救命稻草。孟卖的小店主Rajesh Kumar用Shop101卖手机配件, 以前囤货要花掉一半流动资金,现在“生意从仓库搬到了手机里钱都活过来了”。
快商的“10分钟神话”:社交电商的对手不只是对手
社交电商的日子并不全是晴天。2022年, Blinkit和Zepto这两家印度本土快商突然冒出来搞起了“10分钟送达”的杂货配送。打开App,牛奶、面包、连卫生纸都能10分钟送到家,运费便宜到可以忽略不计。这股风潮直接冲击了社交电商的“即时性”优势——毕竟谁愿意等三天收一包洗衣粉呢?
Blinkit的融资记录更吓人, 2021年7月拿了7亿美元估值飙到60亿美元,沃尔玛和软银都投了。他们的打法简单粗暴:在城市核心区建前置仓,骑手接到订单直接从仓库取货,平均配送时间15分钟。在班加罗尔,甚至有人调侃:“现在Blinkit比外卖小哥还快,我刚下单,骑手已经在楼下了。”
社交电商不得不调整策略。Shop101开始涉足“即时配送”, 和Delhivery合作,对部分商品提供24小时达服务;Meesho则推出“本地生活”板块,允许卖家接餐饮、家政的单子。但效果如何,还得打个问号。毕竟 物流是印度电商的永恒痛——全国70%的路段还是土路,雨季经常塌方,10分钟送达听起来像天方夜谭。
资本的“狂热与冷静”:社交电商是泡沫还是金矿?
2021年,印度社交电商像打了鸡血,融资总额超过20亿美元,比2020年翻了三倍。但2022年画风突变,利率上升、全球经济放缓,资本突然变得谨慎。DealShare原计划的1.5亿美元融资拖了半年才落地,估值从15亿美元缩水到10亿美元;Shop101的C轮融资也比预期慢了三个月。
投资人开始问更现实的问题:这些平台真的赚钱吗?Meesho的GMV虽然高, 但毛利率只有5%,物流和营销成本却占15%,每年烧掉几亿美元;Shop101的商户留存率不到30%,很多人开了店卖不出几单就放弃了。红杉印度的一位投资人在私下场合说:“社交电商的故事很性感,但要看能不能把‘性感’变成‘现金’。”
不过唱衰的声音里也带着一丝期待。毕竟印度有13亿人口,互联网用户才7亿,下沉市场的潜力远没被挖完。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印度社交电商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占整个电商市场的30%。关键在于,谁能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而不是靠补贴烧钱换增长。
普通人的一杯羹:社交电商是机会还是陷阱?
对印度普通人社交电商到底是致富的机会,还是又一个“割韭菜”的陷阱?答案可能藏在细节里。Shop101平台上, 只有10%的商户月收入超过5万卢比,大部分人的月收入在1万到2万卢比之间,比工厂工人高不了多少。而且,平台抽成15%-20%,加上物流费,利润空间被压得很薄。
更麻烦的是竞争。现在随便打开一个印度的WhatsApp群, 都能收到几十个Shop101的链接,卖的东西大同小异——手机壳、充电线、女装。同质化严重,只能靠价格战,再说说谁都没钱赚。孟买的卖家Sneha Sharma抱怨:“以前卖一条纱丽能赚300卢比, 现在只能赚100,主要原因是到处都在比价。”
但也不是没有赢家。那些会做内容、懂社群运营的商户,日子过得还不错。30岁的Amit Verma在德里开了一家小服装厂, 用Shop101卖自己的T恤,他雇了两个小姑娘专门在Instagram上做穿搭视频,粉丝涨到10万后订单量翻了五倍。“社交电商不是卖货,是卖信任,”他说“别人觉得你靠谱,才会买你的东西。”
未来在哪?社交电商的“下半场”怎么打?
社交电商的“下半场”,拼的可能不是流量,而是供应链和精细化运营。Meesho已经开始尝试“产地直发”, 从农民手里收芒果、芒果干,去掉中间环节,价格比市场便宜20%;Shop101则推出“精选商家”计划,对那些有稳定货源、口碑好的商户给予流量倾斜,帮助他们建立品牌。
另一个方向是“社交+本地化”。印度每个邦都有自己的语言、习俗,商品也得“入乡随俗”。比如在泰米尔纳德邦,卖传统的库里沙丽比卖牛仔裤更受欢迎;在旁遮普邦,有机农产品有固定的一群老客户。社交电商如果能深耕本地,或许能找到差异化的生存空间。
当然政策风险也不能忽视。2022年, 印度政府要求社交电商平台对商户资质进行更严格的审核,防止假冒伪劣商品;还规定平台不能“强制”用户分享链接,否则视为传销。这些政策虽然规范了行业,但也给平台增加了合规成本。如何在合规和创新之间找平衡,考验着创始人们的智慧。
说到底,印度社交电商的故事,本质是普通人的生意经。它不是什么颠覆性的黑科技,而是用最笨的办法——把卖货这件事,从复杂的商业链条里解放出来还给普通人。至于2.9亿卢比的融资能不能让它走得更远,谁也说不准。但至少现在 那些在WhatsApp群里吆喝卖货的主妇、学生、小店主,已经用自己的方式,在印度的零售版图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