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阿联酋超市货架被抢空
迪拜超市的“空货架”: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活恐慌
谁也没想到, 这个以哈利法塔的霓虹和沙漠中的绿洲著称的沙漠国度,会在一个普通的工作日迎来全球都在经历的魔幻一幕——超市货架被抢空。卷纸、大米、罐头,甚至连最普通的意大利面都成了硬通货。排队的长龙从收银台蜿蜒到停车场, 人们推着购物车,眼神里带着一丝不安和固执,仿佛下一秒超市就会彻底消失。这不是电影里的末日场景,而是2023年3月阿联酋街头真实上演的一幕。
从“一切如常”到“全民囤货”:只隔了一则疫情通告
在本周之前,阿联酋的生活节奏还带着一种特有的松弛感。迪拜的商场里游客举着相机自拍,咖啡馆的座位挤满了聊天的年轻人,街头的露天餐厅飘着烤肉的香气。走在路上,戴口罩的人寥寥无几,大家似乎更愿意相信阳光和沙漠能驱散一切病毒。直到3月12日 阿联酋卫生部宣布新增12例确诊病例,数字不大,但细节开始变得刺眼——一名确诊患者曾参加过一场大型聚会,另一名则频繁出入购物中心。

紧跟着,学校停课了。先是叫停课外活动,然后全面关闭校园。航班限制来了先是来自疫情严重国家的航班,后来 到所有转机航班。签证暂停了标志性景点关闭了连阿布扎比的公共海滩都拉起了警戒线。这些措施像一块块多米诺骨牌,在短短几天内接连倒下压在人们心里的不安感也越来越重。周末的晚上, 当政府宣布关闭哈利法塔观景台和迪拜乐园时有人开始在社交群里发消息:“明天超市会不会人多?”
卷纸的“战争”:当日常用品成了奢侈品
抢购潮是从3月15日开始的。家乐福在中东的代理商Majid Al Futtaim运营的MAF Carrefour App, 后台订单量突然翻了三倍,卷纸的“加入购物车”按钮被疯狂点击,系统甚至一度显示“库存不足”。线下门店更夸张, 迪拜一家家乐福分店,员工刚把整箱卷纸搬到货架,就被围过来的顾客一抢而空,连地上的散装都被捡走。一位店员后来在采访里苦笑:“我从来没见过人们对纸巾有这么大的热情,仿佛这是末日生存的唯一必需品。”
不只是卷纸。大米货架被清空,罐头区一片狼藉,连冷冻区的鸡胸肉都所剩无几。中国留学生小李回忆:“那天下午我去附近的Union Coop超市, 想买点面条,后来啊发现连方便面都卖完了收银台排了快一个小时队,前面的人买了整整一车卫生纸和消毒液。”恐慌的情绪像病毒一样蔓延, 有人发朋友圈说“邻居一次性买了10袋米”,评论区立刻有人问“哪家超市还有货?”
电商的“甜蜜烦恼”:订单暴增与配送瘫痪
线下的混乱,让线上购物成了救命稻草。但电商平台也没能幸免于“幸福的烦恼”。3月16日 阿联酋购物类应用下载榜单上,MAF Carrefour、Lulu超市、Union Coop这些传统零售商的App,下载量直接冲到了前五,超过了亚马逊和Noon这些老牌综合电商。iOS榜单上更夸张,MAF Carrefour的下载量环比增长了200%,Lulu超市也紧随其后。
订单暴增,却带来了新的问题。配送人手严重不足,不少快递员主要原因是担心感染或自我隔离无法上班。有用户在社交媒体抱怨:“16号下单的牛奶, 到现在都没送到,App显示‘配送中’,但物流信息三天没更新。”更让人头疼的是断货, 特别是卷纸和消毒液,MAF Carrefour的App上,这些商品直接显示“暂时缺货”,上线后秒光,比演唱会抢票还难。
莫斯科的“反例”:为什么有的超市能保持冷静?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抢购真的是全球统一的“应激反应”吗?未必。就在阿联酋超市被抢空的同一个月,莫斯科大环边上的大型超市OK,却呈现出另一番景象。据在莫斯科工作的中国人马先生8月13日透露:“我晚上六点去采购, 超市里货物齐全,秩序井然没有限购,蔬菜水果价格也没涨。”这跟当时网络上传言的“莫斯科商店货架空空如也”形成鲜明对比。
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或许跟当地政府的应对节奏有关。莫斯科在疫情初期就实施了较为严格的限购措施, 比如每人限购三件生活必需品,反而让民众形成了“物资充足,无需囤货”的认知。而阿联酋的疫情措施来得突然 民众的心理准备不足,加上外籍人口占比高,信息传播更快,恐慌情绪也更容易被放大。
官方安抚与实际落差:“库存充足”为何难信服?
面对抢购潮,阿联酋官方和零售商很快开始安抚。迪拜经济部和Union Coop一起在Facebook发文:“商品库存充足, 请大家理性购买,无需恐慌。”文案下面有人点赞,但更多人留言:“今天去你们超市,卷纸和米都没了!”“说好的充足呢?”
这种信任落差,背后藏着几个现实问题。阿联酋的食品依赖进口,约90%的日常用品需要从国外采购。疫情导致全球物流受阻,港口拥堵,清关变慢,即便有库存,补货速度也跟不上。再加上外籍人口多,很多人习惯“随时买,随时有”,没有囤货习惯,一旦出现风吹草动,就容易跟风抢购。官方的“充足”是长期视角,而民众的恐慌是当下需求,中间的时间差,成了矛盾的导火索。
线下到线上的“被迫转身”:传统零售的生死时速
抢购潮意外给阿联酋的杂货电商踩下了“加速键”。3月16日的下载榜单已经证明,当线下购物变得困难,人们自然会转向线上。但问题是传统零售商能抓住这个机会吗?
MAF Carrefour和Lulu超市的优势在于线下供应链成熟, 有实体店的库存支撑,但线上运营经验相对不足。比如Union Coop的App, 界面设计简单,商品分类混乱,搜索功能经常失灵,用户体验远不如成熟的电商平台。更麻烦的是支付环节——阿联酋外籍人口中, 很多人没有本地银行账户,习惯用现金或现金支付方式,而传统电商的支付系统往往不够灵活。
不过危机中也藏着转机。PayBy这样的数字金融平台, 开始为传统零售商提供解决方案,支持无银行账户的用户通过现金充值、扫码支付等方式完成购物。Union Coop就与PayBy合作, 让没有银行卡的务工人员也能在线上下单,这或许能帮传统零售商在“被迫转身”后站稳脚跟。
短期恐慌与长期趋势:电商会取代线下吗?
从目前来看,阿联酋的抢购潮更多是短期现象。人口只有1000万左右,货物进口渠道多,只要物流恢复,供需很快会平衡。但疫情带来的消费习惯改变,可能会影响更久。
3月的下载榜单已经显示,部分线下购物需求已经转移到线上。宜家家居、 Home Center这些传统家居零售商也进入了下载前十,说明人们开始接受在线上购买大家具。这种趋势如果持续, 传统零售商必须加速转型——不仅要优化线上体验,还要解决支付、配送、库存管理等核心问题。
反观多伦多, 8月疫情反弹时Loblaws、Metro等超市的货架 被抢空,特别是厕纸和消毒液。这说明,只要疫情存在“恐慌性囤货”就可能周期性出现。谁能更快适应“线上+线下”的融合模式,谁就能在这场“被迫的转型”中占据优势。
写在再说说:抢抢抢之后 生活总会回归平静
一周后阿联酋的超市货架慢慢补满了。卷纸重新摆上货架,排队的人少了迪拜的街头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那些曾经疯狂囤货的人,可能家里还有半箱没用完的意大利面。
这场抢购潮, 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面对未知时的脆弱与焦虑,也照出了零售行业在危机中的挣扎与转型。或许,真正的“充足”从来不是靠囤积,而是靠稳定的供应链和理性的消费心态。而对于跨境电商和传统零售商这次危机留下的教训是深刻的:要么拥抱变化,要么被变化抛弃。毕竟下一次“一夜之间”来临时货架上的空位,不会永远为你留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