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谁在瞄准印度即饮咖啡市场空白赛道

印度咖啡市场的“速溶困局”与即饮觉醒

印度人喝咖啡的方式, 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三样东西定义:搪瓷杯、开水速溶粉、办公室角落的热水壶。ITC、 雀巢、联合利华这几家巨头,靠着几十年的深耕,把速溶粉装进了千家万户的储物柜,也把“咖啡=粉末”的刻板印象刻进了消费者的DNA里。可谁能想到, 当00后开始成为消费主力,当孟买、班加罗尔的写字楼里堆起星巴克杯,当“精品咖啡”这个词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瓶装即饮咖啡突然成了印度零售货架上的新“香饽饽”——而这片被速溶巨头们忽略的空白赛道,早就被一群“破局者”悄悄盯上了。

从“粉状依赖”到“液体渴望”:喝咖啡的印度人变了

说起印度咖啡市场,老一辈人只会想起雀巢的“雀巢咖啡”倒在杯子里“刺啦”一声冒泡的样子。粉状速溶便宜、方便,热水一冲就能喝,完美契合了印度人“喝茶更普遍但咖啡有时候需要”的消费习惯。可问题在于, 这种“方便”牺牲了太多东西:咖啡豆的香气在高温烘干中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人工香精的甜腻,喝完嘴里总像含了一块糖精。

瞄准印度即饮咖啡空白赛道,DTC品牌「Sleepy Owl」完成 650 万美元 A 轮融资
瞄准印度即饮咖啡空白赛道,DTC品牌「Sleepy Owl」完成 650 万美元 A 轮融资

变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大概是2016年之后。印度经济增速放缓但中产阶级依然在壮大, 年轻一代开始追求“小确幸”——他们愿意为一杯拿铁多付20卢比,也愿意为“手冲”“冷萃”这些听不懂的词买单。社交媒体上, 孟买一家叫“Third Wave Coffee”的独立咖啡馆火了年轻人排队两小时就为打卡一张“咖啡拉花”的照片;班加罗尔的写字楼里办公室咖啡机成了标配,不再是速溶粉的天下。数据显示, 印度现磨咖啡市场年增速超过12%,但真正让资本眼睛发亮的,是那个藏在“现磨”背后的即饮咖啡——它既能满足“随时随地喝”的便捷,又能保留比速溶粉更好的口感,简直是为快节奏的都市年轻人量身定做。

Sleepy Owl:抓住空白赛道的冷酿“破局者”

在印度即饮咖啡市场的“群雄逐鹿”中,Sleepy Owl绝对算得上是“最会讲故事”的那个。2016年6月, 三个刚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Ajai Thandi、Arman Sood和Ashwajeet Singh——在新德里的一个共享办公室里用一台二手咖啡机开始了他们的“冷酿实验”。Ajai Thandi此前在JP摩根管投资, Arman Sood是咖啡发烧友,Ashwajeet Singh负责供应链,三个人凑了不到50万卢比启动资金,目标只有一个:做出一瓶让印度人愿意“天天喝”的瓶装咖啡。

从B2B到B2B+B2C:渠道闪电战

Sleepy Owl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一开始就硬刚线下零售。初创公司没钱、没资源,直接跟沃尔玛、家乐福这些大渠道谈合作,无异于“以卵击石”。他们选择先从B2B切入:给孟买的五星级酒店供应瓶装冷酿咖啡, 给IT公司的茶水间提供员工福利咖啡,甚至跟健身房合作,推出“运动后恢复能量咖啡”。靠着“to B”的稳定订单, Sleepy Owl熬过了最难的初创期,也攒下了第一批“种子用户”——这些喝过冷酿咖啡的白领,后来成了品牌最忠实的传播者。

2021年之后Sleepy Owl开始“两条腿走路”:B2B+B2C。他们在官网上开了直营店, 推出“订阅服务”——用户每月花999卢比,就能收到4箱不同口味的冷酿咖啡;线下更是“闪电扩张”,跟大型连锁超市如Reliance Fresh、More合作,把货铺进全印度的3000多家零售网点;更狠的是开直营店,2023年一年就在孟买、德里、班加罗尔开了1700家“快闪店+体验店”,每家店面积不大,但装修很潮,年轻人愿意来打卡拍照。截至2023年底, Sleepy Owl的消费者总量达到了6万人,其中30%是“复购用户”——这个数字在印度快消品里已经算相当亮眼了。

订阅经济试水:锁定用户的“咖味习惯”

做订阅服务, Sleepy Owl不是第一个,但可能是印度咖啡品牌里“玩得最溜”的。他们发现,印度消费者对“定期配送”接受度很高——毕竟连牛奶都能每天送,咖啡为什么不行?2023年, Sleepy Owl推出“Owl’s Nest”订阅计划,用户可以选择“每周一箱”或“每两周一箱”,口味覆盖“经典黑咖”“燕麦拿铁”“榛果风味”等6种,配送范围覆盖全印度25个邦。有意思的是 订阅用户转化率比普通用户高27%,客单价也高出35%——这说明,一旦养成了“喝Sleepy Owl”的习惯,用户就不愿意轻易换品牌了。

全球咖啡产业的规模也在给Sleepy Owl“打气”。2020年,全球咖啡产业总规模1020.2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年复合增长率能到4.28%。虽然增速不算快, 但“即饮咖啡”这个细分领域增速远超大盘——比如北美即饮咖啡市场年增速8%,欧洲是6%,而印度几乎是“从零到一”的增长潜力。Sleepy Owl创始人Ajai Thandi在接受《YourStory》采访时说:“我们不是在跟雀巢抢速溶用户,我们是在培养‘喝瓶装咖啡’的新习惯。”

空白赛道真的“易进”吗?传统巨头的沉默与初创的挑战

看到Sleepy Owl赚得盆满钵满,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雀巢、联合利华这些传统巨头不自己下场做即饮咖啡?难道他们没看到这片蓝海吗?答案是:看到了但下不了手。

冷酿工艺:技术壁垒还是营销噱头?

即饮咖啡的核心工艺,在于“如何让瓶装咖啡保持跟现磨一样的口感”。热萃咖啡速度快, 但高温会让咖啡变酸,保质期也短;冷萃咖啡用12-24小时低温浸泡,口感更顺滑,酸度低,但技术难度大,对咖啡豆品质要求高,生产成本是热萃的2-3倍。Sleepy Owl早期找了德国的咖啡设备供应商, 定制了一套冷萃生产线,光是设备就花了200万美元——这钱,传统巨头不缺,但他们愿不愿意为“即饮咖啡”这个“小众品类”砸这么多钱,两说。

更关键的是“市场教育”。印度消费者习惯了速溶粉的“甜+香”,冷萃咖啡口感偏苦、带坚果香,很多人第一口喝不惯。Sleepy Owl花了两年时间做“盲测”, 找大学生试喝,调整配方——把苦度降低20%,增加一点点焦糖风味,才让“接受度”从一开始的35%提升到现在的68%。传统巨头如果推冷萃,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教育成本,还不如继续卖速溶粉来得稳当。

线下门店狂奔:1700家背后的“烧钱游戏”

1700家门店, 听起来很厉害,但对Sleepy Owl这更像是一场“烧钱游戏”。印度商业地产租金贵, 孟买市中心一家20平米的小店,月租金就要10万卢比;再加上装修、人工、库存,开一家店的成本至少50万卢比。1700家店, 意味着光租金一年就要烧掉100亿卢比——而Sleepy Owl2023年A轮融资才650万美元,折合540亿卢比,这点钱连“租金”都填不满。

更麻烦的是“供应链”。冷萃咖啡需要全程冷链运输,从工厂到仓库,再到门店,温度要控制在4℃以下否则口感会变差。印度冷链物流覆盖率只有30%,很多偏远地区根本送不到。Sleepy Owl只能跟第三方冷链公司合作, 但运费比普通物流贵3倍,这部分成本再说说都摊到了产品售价上——一瓶330ml的冷萃咖啡卖149卢比,比星巴克大杯拿铁还贵,普通消费者真的愿意天天买吗?

增量空间在哪?即饮咖啡市场的下一块“蛋糕”

尽管挑战重重,但印度即饮咖啡市场的“增量故事”远没讲完。Sleepy Owl的成功证明了这个赛道的可行性, 接下来谁能找到“差异化”的突破口,谁就能分走更大的蛋糕。

低因与风味:印度消费者的“口味实验”

印度人对咖啡因的耐受度普遍较低, 很多人喝咖啡会心悸、失眠,这给“低因即饮咖啡”留下了巨大空间。2023年, Sleepy Owl推出“低因冷萃系列”,主打“0咖啡因,保留咖啡香”,上线三个月就卖了20万瓶,复购率达到42%。另一个风口是“本土风味”——印度人喜欢把咖啡和香料混着喝,比如“豆蔻咖啡”“姜黄拿铁”。一家叫“Blue Tokai”的本土咖啡品牌, 去年试推“香料风味即饮咖啡”,把印度传统的“ masala”加进拿铁,后来啊在德里地区的单月销量突破了10万瓶。

下沉市场:从一线城市到小镇的“咖味渗透”

孟买、 德里的年轻人喝得起149卢比的瓶装咖啡,但印度还有8亿人口生活在二三线城市和乡镇。他们的消费能力没那么强,但对“新潮”的渴望一点也不少。印尼咖啡自动售货机公司JumpStart Coffee的做法或许值得参考:他们在雅加达的小镇上投放了500台自动售货机, 卖50印尼盾一杯的即饮咖啡,靠“低价+便捷”打开了下沉市场。Sleepy Owl也可以尝试“轻量化门店”——比如在小镇的杂货店里设个“咖啡专柜”, 或者跟本地便利店合作,用“试喝装”降低消费者的尝试门槛。

谁会是下一个“Sleepy Owl”?资本与品牌的赛跑

2023年,印度即饮咖啡市场成了资本的“新宠”。除了Sleepy Owl的650万美元A轮融资, 还有好几家初创公司拿到了投资:比如孟买的“Brew Coffee”专注“功能性即饮咖啡”,添加了胶原蛋白和维生素,去年8月拿到了300万美元天使轮;班加罗尔的“Coffee Culture”主打“植物基拿铁”,用燕麦奶代替牛奶,2023年11月完成了200万美元Pre-A轮融资。资本的涌入,说明这个赛道已经从“小众实验”变成了“主流战场”。

从“咖味玩家”到“生活方式品牌”:Sleepy Owl的野心

Sleepy Owl的创始人不止想做个“咖啡品牌”。他们计划在2024年3月前, 把年营收提升到60亿卢比,除了卖咖啡,还要推出“咖啡周边”——比如定制咖啡杯、咖啡豆研磨机,甚至跟时尚品牌联名推出“咖啡主题T恤”。Ajai Thandi说:“我们不是在卖咖啡,我们是在卖一种‘慢生活’的感觉。”这种从“产品”到“生活方式”的升级,或许能让Sleepy Owl在竞争中走得更远。

印度即饮咖啡市场的空白赛道,已经不再是“无人区”。但谁能真正抓住这个机会, 谁能把“喝瓶装咖啡”变成印度人的新习惯,还得看谁能更懂消费者、更能熬得住“烧钱”、更能玩转“差异化”。毕竟咖啡市场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