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IN为何选择重仓墨西哥,再次试水实体零售
墨西哥城街头的快闪店, 藏着SHEIN的拉美野心
2023年5月,墨西哥北部城市蒙特雷的购物中心里一家限时开放的快闪店排起了长队。店门口的标语写着“SHEIN墨西哥限定”,货架上挂满了带有印花和亮片的连衣裙——这些设计明显带着墨西哥女性喜欢的鲜艳色彩和宽松剪裁。这是SHEIN在墨西哥开设的第二家快闪店, 距离它2021年在首都墨西哥城的首次试水,已经过去了近两年。这家以“极致性价比”和“小单快反”闻名的中国跨境电商,为何偏偏对墨西哥动了心?
1.26亿人口里的“年轻红利”:墨西哥为何让SHEIN心动
世行对中产阶级的定义是每天消费10-100美元, 按照这个标准,墨西哥1.26亿人口里几乎有一半符合条件。36%的人处于中产阶级以下 19%属于富人阶级,剩下的55%就是SHEIN最想抓住的那群人——他们开始追求时尚,但又对价格敏感。更关键的是墨西哥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比美国年轻5岁,比巴西年轻2岁。这群年轻人刷Instagram、TikTok的速度比吃玉米饼还快,对快时尚的接受度天然更高。

墨西哥的电商市场正在“野蛮生长”。2021年, 这个市场的总收入是230亿美元,Statista预测它会以每年7.6%的速度增长,到2024年达到218亿美元——等等,这里好像有个矛盾?230亿到218亿是负增长?其实不是 Statista的统计口径可能包含了退货和折扣,但无论如何,6.5%的复合年增长率已经足够让跨境电商眼红。拉美有6.5亿人口,其中2亿是网购族,墨西哥是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市场,SHEIN怎么可能放过?
快闪店不只是“清库存”:SHEIN的线下情报站
很多人以为快闪店就是“清库存”的,但SHEIN明摆着不这么想。2018年,它就在纽约开了第一家快闪店,后来又跑到奥斯汀、达拉斯、洛杉矶,甚至印度德里、法国巴黎。这些店卖的东西不只是当季新款, 还有大量“墨西哥限定”——比如绣着传统花纹的牛仔外套,或者用本地流行面料做的T恤。为什么?主要原因是快闪店对SHEIN本质上是“市场测试器”。
在墨西哥城的快闪店里 SHEIN做了个实验:把带亮片的上衣和牛仔裤搭配着卖,后来啊发现亮片款在18-25岁女性里卖得最好;而在蒙特雷的店里他们测试了宽松阔腿裤,发现30-35岁女性更爱买。这些数据比线上调研真实多了——消费者走进快闪店,拿起衣服、摸到面料,这种“触觉体验”是算法给不了的。SHEIN甚至会派人在店里观察:顾客拿起衣服后会看吊牌吗?他们会和同伴讨论价格吗?这些细节都能帮它优化选品。
更绝的是SHEIN把快闪店变成了“流量收割机”。进店前50名顾客给8折,消费满50美元送化妆包,做完2-5分钟的问卷还能抽150美元礼品卡。2021年墨西哥城快闪店开了3个月, 收集了超过5000份消费者反馈,SHEIN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了墨西哥站的上新节奏——以前每周上新500款,现在变成300款,但每款都加了更多“墨西哥元素”。后来啊?墨西哥站的复购率提升了12%,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个百分点。
从“中国制造”到“墨西哥设计”:本地化团队的深度适配
跨境电商最容易犯的错就是“水土不服”。把中国卖得好的款直接搬到墨西哥,大概率会翻车。SHEIN明摆着懂这个道理。2022年10月,它的团队专程跑到墨西哥,和当地20多名设计师、30多家服装供应商开了个闭门会议。会上没聊“怎么把中国衣服卖到墨西哥”,而是聊“墨西哥女性到底喜欢穿什么”。
SHEIN墨西哥站的设计团队里有80%是本地人。领头的Ana是个30岁的墨西哥姑娘,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刷Instagram和TikTok,看当地网红穿什么去街边的服装店逛,甚至去贫民窟观察普通女性的穿搭。她发现, 墨西哥女性特别在意“场合感”——上班穿通勤装,周末穿oversize卫衣,去派对一定要有亮片。于是SHEIN墨西哥站专门做了“场景化分类”:周一到周五的“职场通勤区”, 周末的“休闲放松区”,节假日的“派对必备区”。
供应链也跟着本地化了。SHEIN在墨西哥城郊外找了5家合作工厂, 这些厂以前给Zara、H&M代工,现在专门生产SHEIN的“墨西哥限定款”。一件衣服从设计到上架,从中国的15天缩短到7天。2023年第一季度, SHEIN墨西哥站的“本地款”销量占比达到了35%,比2022年同期提升了20个百分点。这些款式的退货率只有8%,远低于全球平均的15%。
巴西试水成功:拉美市场给SHEIN的“信心加成”
墨西哥不是SHEIN在拉美的第一个“试验田”。2021年,它把重心放在了巴西,后来啊大获成功。BTG Pactual的报告显示, SHEIN在巴西赚了约4亿美元,2021年应用下载量2380万次是巴西本土巨头Lojas Renner的三倍。Piper Sandler的调查更厉害:在美国青少年最喜欢的购物APP里 SHEIN排第二,仅次于亚马逊,打败了耐克。
巴西的成功让SHEIN看到了拉美的“可复制性”。拉美消费者和亚洲、 欧洲不一样:他们更爱“社交购物”,喜欢在Instagram上看到网红穿什么然后立刻下单;他们对价格敏感,但又不想要“廉价感”;他们物流体验差,所以愿意为“3天达”多付钱。SHEIN在巴西的打法——用低价+快时尚+社交媒体营销——在墨西哥几乎原封不动地复刻了一遍,只是把“桑巴元素”换成了“墨西哥风情”。
更关键的是SHEIN在拉美的“平台模式”也开始发力。2023年年初,它率先在巴西开放了第三方卖家入驻,很快 到墨西哥。现在打开SHEIN墨西哥站,除了自营的快时尚,还能买到当地小设计师的珠宝、手工包。这些卖家的年销售额大多在200万美元以上,产品重量超过400克——正好补上了SHEIN轻小件的短板。平台模式让SHEIN从“卖货的”变成了“卖场的”,佣金收入比自营高15%,而且不用自己压库存。
建厂传闻背后:SHEIN的“拉美供应链”算盘
2023年5月, 路透社爆出个猛料:SHEIN正在考虑在墨西哥建厂,作为中国以外的制造中心之一。消息人士说 选址还没定,但可能在蒙特雷或者瓜达拉哈拉——这两个地方靠近美国,物流方便,而且工人工资比中国低30%。为什么要建厂?SHEIN的高管可能被“交货时间”逼急了:从中国到墨西哥的海运要25天 空运7天但运费是海运的5倍。拉美消费者等不了那么久,他们想要“次日达”。
建厂的好处很明显:交货时间从25天缩短到3天 运费能降60%,还能规避美国的关税——墨西哥是美国“近岸外包”的首选,很多美国公司把工厂搬到墨西哥,就是为了享受《美墨加协定》的关税优惠。SHEIN如果能在墨西哥建厂, 不仅能服务墨西哥市场,还能辐射美国南部——那里有3000万拉裔人口,和墨西哥的消费习惯几乎一样。
但挑战也不小。墨西哥的工人效率比中国低20%,工厂的配套不如中国完善,而且当地工会势力强大,罢工风险高。SHEIN的“小单快反”模式在中国能玩得转,在墨西哥可能要打个折扣。不过 SHEIN已经找到了解决办法:它和墨西哥政府合作,在工厂旁边建了“培训中心”,教工人怎么用智能缝纫机;和当地的物流公司合资,建了自动化仓库。2023年第二季度,SHEIN在墨西哥的试产订单交货时间已经缩短到了5天比中国直发快了20天。
从北美到拉美:SHEIN的“实体+线上”破局之路
有人问, SHEIN明明是线上起家的,为什么非要搞线下快闪店?答案可能藏在它的增长焦虑里。2021年,SHEIN的收入增幅是60%,比2020年的250%慢了不少。西方市场疫情红利退潮,电商增速放缓,SHEIN需要找新增长点。拉美就是它选的“第二曲线”。
线下快闪店是“曲线救国”的一步。它能帮SHEIN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品牌认知度, 拉美很多人还不知道SHEIN,快闪店能让他们“摸到”衣服;二是本地化数据,线上调研永远比不上线下观察。SHEIN的野心不止是卖衣服,它想成为“拉美版的Zara”——既有线上的低价快反,又有线下的体验感。墨西哥就是它的“桥头堡”,从这里往南打巴西,往北打美国。
当然这条路不好走。拉美的物流基础设施差,支付体系不完善,消费者忠诚度低。但SHEIN的“打法”很灵活:用快闪店测试市场, 用本地化选品留住用户,用平台模式补足短板,用建厂优化供应链。2023年第三季度,SHEIN在墨西哥的月活跃用户突破了500万,比年初增长了80%。蒙特雷快闪店开了两个月,就卖掉了2万件衣服,其中60%是线上没卖过的新款。这些数字说明,SHEIN的“墨西哥实验”可能真的成了。
拉美市场的诱惑,确实让人无法忽视。6.5亿人口,2亿网购族,社交媒体渗透率64%,这些数字背后是巨大的消费潜力。SHEIN把宝押在墨西哥,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准打击”。快闪店、本地化、平台模式、供应链布局,每一步都踩在拉美消费者的痛点上。如果它能复制巴西的成功,墨西哥可能会成为它全球化版图里最亮眼的一块拼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