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四方赔偿货损100万,为何只给30万元优惠券而非现金
从100万损失到30万优惠券:递四方赔偿争议背后
嘉兴泰仕机电的吕女士最近有点头疼。她放在递四方英国仓库的400多台车床,先是发霉生锈,后又遭遇频繁丢件,直接损失超过100万元。当她找物流公司讨说法时 递四方抛出的补偿方案却让她更懵了:15万元优惠券加15万元充值卡,总共30万元的“非现金赔偿”。这跟吕女士预期的100万现金赔偿差了十万八千里 更让她窝火的是“优惠券只能用来抵扣运费,相当于‘左手倒右手’,实际能省的钱少之又少。”
这事儿不是孤例。近半年, 跨境物流行业风波不断:深圳华南城卖家透露,物流价格大涨后同行撑不住破产跑路;广州一家做了14年的老牌物流公司突然失联;义乌快递因“低价倾销”被罚,极兔、百世分拨中心停运……而递四方与吕女士的纠纷,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跨境物流行业在“货损赔偿”这个老问题上的新困境——当物流公司自身难保时卖家的损失到底该谁来兜底?现金赔偿为啥成了“奢侈品”?

车箱发霉与丢件率100%:跨境电商卖家的“物流噩梦”
吕女士和递四方的合作,曾经是行业里的“模范搭档”。“做了十几年,一直挺顺的。”她回忆。2020年底,泰仕机电分四批把400多台车床运到英国仓库,准备在欧洲市场铺货。谁知2021年3月底,递四方突然通知:原先合作的DHL尾程渠道和欧洲经济派送“暂停”,后续会恢复。这一等就是几个月,直到递四方换成了新的尾程配送XDP,问题才接踵而至。
“XDP刚开始用,丢件率就50%。”吕女士说更糟的在后面 “7月以后直接100%丢件,确认丢失的46件,有些是客户收不到,有些是签收了但货物没了。”更让她崩溃的是2021年4月,仓库里的车床纸箱和外壳开始发霉,外壳生锈。她赶紧下架产品, 递四方承诺处理,后来啊6月17日刚上架,客户又投诉发霉,“折腾来折腾去,直到2021年10月才说发霉问题解决了这时候产品早卖不动了。”
发霉导致退款、 多次下架影响销售、积压货物每月5万多的仓储费……吕女士粗略算了一笔账:“光这些就超过100万,还不算丢失的46件货物的成本。”按她的理解, 既然是物流公司仓储管理不善导致货物发霉、丢件,就该按实际损失现金赔偿,可递四方的方案却是38万元“优惠券+充值卡”,而且“优惠券只能抵运费,我们公司现在业务量少,根本用不完,等于白送了他们一笔钱。”
优惠券≠现金:卖家的“看得见摸不着”的赔偿
递四方的“优惠券赔偿”到底合不合理?从行业惯例来看, 物流公司确实常用“服务抵扣”代替现金赔偿,但像递四方这样大额损失给优惠券的,并不多见。“优惠券本质上是一种‘预付款’,不是真金白银。”跨境电商物流顾问李默分析, “物流公司现金流紧张时用优惠券既能‘冲账’,又能绑定客户长期合作,但对卖家损失是即时的,优惠券却是远期的,这里面有时间差,也有使用门槛。”
吕女士的遭遇印证了这点。她手里的15万元优惠券,规定只能用于抵扣递四方的运费,且“6个月内有效”。“我们现在每个月发不了多少货,6个月根本用不完,过期就作废了。”她说 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丢失的46件货物,递四方只说9件是服务商丢失,按40元/kg赔,其余不算丢件。可有些客户签收了说没收到,这算什么?”递四方的回应是:超时妥投、退货、待提、拒收等情况不属于丢件,会向服务商索赔后按标准赔付。“可标准是多少?他们没说清楚,协商起来又拖拖拉拉。”
现金赔偿难,难在哪?跨境物流行业本身利润薄,近两年受疫情、油价、人力成本影响,更是“雪上加霜”。“深圳某中型物流公司负责人透露, 现在跨境物流一条线下来利润不到5%,一旦出点货损,现金赔偿压力很大。”李默说“但压力大就能把风险转嫁给卖家吗?卖家的损失是实实在在的,货发霉了、丢了客户要退款、要差评,这些都是优惠券补不回来的。”
跨境物流行业寒冬:货损频发与赔偿困局
递四方与吕女士的纠纷,不过是跨境物流行业困境的一个缩影。2022年6月17日 深圳全易跨境供应链突然发布破产告知书,要求客户“自筹资金解决货物滞留问题”;在此之前,广州一家成立14年的跨境物流公司被曝跑路,创始人失联;更早前,义乌快递因“低价倾销”被罚,极兔、百世分拨中心停运,顺丰控股一度跌停……“现在做跨境物流,就像走钢丝,稍有不慎就掉下去了。”深圳华南城一位卖家感叹。
低价竞争下的牺牲品:物流公司的“赔本赚吆喝”
跨境物流行业的“内卷”,早就不是新鲜事。“2019年之前,从中国到欧洲的小包,均价还能到15元,现在降到8元,有些甚至5元包邮。”一位做了10年跨境物流的人士说 “价格战打下来物流公司为了抢单,只能压缩成本,比如用廉价仓储、减少尾程服务、降低员工培训……后来啊就是货损率飙升。”
吕女士的案例中, 递四方更换XDP尾程渠道后丢件率飙到100%,或许就跟成本压缩有关。“XDP是英国本土物流,价格比DHL便宜,但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可能跟不上。”李默分析,“物流公司换渠道,本意是为了控制成本,但没做好过渡测试,到头来买单的是卖家。”更讽刺的是物流公司自己也可能成为“低价竞争”的受害者。“全易破产前,还让客户自筹资金,说明他们现金流已经断了哪有钱赔偿货损?”
行业数据印证了这一点。据义乌邮政管理局统计, 2022年1-4月,义乌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154.6%,但业务收入只增长95.8%,“量增利减”明显。某跨境电商平台数据显示, 2022年Q2,因物流问题导致的产品退款率同比上升23%,其中“货损、丢件”占比超60%。“卖家发出去的货,要么不到,要么到了坏的,物流公司赔不起,只能拖,再说说卖家只能自己认栽。”
仓储费黑洞:货物积压背后的“二次收割”
除了货损赔偿,仓储费也是跨境电商卖家的一大痛点。吕女士的货物在递四方仓库放了超过1年,每月仓储费5万多元,光是这笔费用就超过60万。“货物发霉、丢件,物流公司没及时处理,导致我们没法销售,还得继续付仓储费,这不是‘二次收割’吗?”她愤愤不平。
更离谱的是 当吕女士要求暂停仓租计算时递四方的回复是“系统自动计费,无法暂停”,只给了两个方案:要么上线新渠道,退掉“计费标准与实际存放”的费用差;要么自行提货,减免部分库内费用。“自行提货?我们公司在英国又没有仓库,怎么提?”吕女士说“退费用差?具体退多少,他们说‘按实际存放’,可实际存放多少,还是他们说了算。”
仓储费争议的背后是物流公司“重销售、轻管理”的通病。“很多物流公司为了抢客户, 承诺‘免费仓储30天’,但货物积压后就开始用各种名目收仓储费,比如‘仓储管理费’‘操作费’‘超期费’……”跨境电商卖家联盟负责人张磊说“卖家处于弱势地位,要么交钱,要么货物被扣,甚至被销毁——就像递四方之前说的‘销毁货物’,后来啊卖家犹豫了一下仓储费一直算着,再说说还得妥协交钱。”
跨境电商如何应对物流风险?行业人士给出这些实战建议
面对跨境物流的“货损赔偿”困局,卖家真就只能“哑巴吃黄连”?其实不然。多位行业人士结合实战案例,给出了一些建议,或许能帮卖家少踩坑。
投保物流险:转移货损风险的“关键一步”
“很多卖家觉得物流险‘没必要, 浪费钱’,其实这是误区。”李默说 他接触过一家深圳3C产品卖家,2021年投保了物流货损险,当年因物流丢件理赔了28万元,“保费才1万多,相当于用小钱撬动了大保障。”
投保时要;再说说是“理赔流程要清晰”,选择能“快速定损、快速赔付”的保险公司。“杭州某食品企业2022年因物流导致冷冻货损18万元, 就是主要原因是没买‘装卸货物责任险’,再说说只能自己扛。”李默提醒,“叉车搬运时货物倾覆、坠落,这种常见风险一定要保进去。”
多元化物流渠道:避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吕女士的案例中, 50%货物都委托递四方运输,一旦出问题,损失就是“毁灭性”的。“建议卖家至少选择2-3家物流服务商,按3:3:4的比例分流货物,既能避免单一渠道风险,还能比价。”张磊说 他有个做家居的卖家朋友,2022年主要原因是一边用了递四方、燕文、云途三家物流,虽然递四方出了问题,但再说一个两家渠道及时补位,全年丢件率控制在3%以内,远低于行业平均的8%。
渠道选择上,要“长短结合、大小搭配”。“比如旺季用‘空派+小包’, 淡季用‘海运+铁派’,不同渠道的时效、价格、覆盖区域都不一样,灵活组合才能降低风险。”张磊建议, “还可以考虑‘本土化物流’,比如在欧洲找一家本地仓储公司,尾程配送用当地快递,这样能减少长途运输的货损风险。”
合同条款细化:明确赔偿标准的“律法武器”
“和物流公司签合一边, 别只看‘价格低’,‘赔偿条款’才是核心。”跨境电商律法顾问王琳强调, 她处理过一起纠纷,卖家合同里只写了“货物丢失按运费3倍赔偿”,后来啊丢了10万元货物,物流公司只赔了3000元,“这种‘霸王条款’一定要避开。”
合同里要明确哪些内容?先说说是“赔偿标准”, 比如“丢件按货物实际价值的100%现金赔偿,最高不超过5万美元”;接下来是“责任划分”,比如“仓储导致发霉,物流公司全责;运输途中破损,双方各担50%”;再说说是“争议解决方式”,比如“协商不成,提交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深圳某跨境电商企业在2022年修改了物流合同, 把‘现金赔偿’‘仲裁条款’写进去,后来和物流公司发生纠纷,2个月就拿到了12万元赔偿,比之前快了3倍。”王琳说。
跨境物流的“货损赔偿”争议, 表面是钱的问题,深层次是行业生态的问题——物流公司想活下去,要控制成本;卖家想赚钱,要规避风险。这两者之间,真的只能“零和博弈”吗?或许, 当物流公司愿意拿出“诚意”,比如现金赔偿、透明化仓储费;当卖家愿意做好“风控”,比如投保、多元化渠道、细化合同,才能找到平衡点。毕竟只有卖家和物流公司都“活下来”,跨境生意才能长久做下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