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成立3年成功IPO的企业,其独立站是否已实施裂变分销策略

从RELX到Aiper:三年IPO企业的独立站增长密码藏在裂变里吗?

说到成立三年就成功IPO的企业,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肯定是RELX悦刻吧?这家2018年才成立的电子烟品牌, 硬是顶着“中国电子烟第一股”的光环在2021年1月22日敲钟纳斯达克,速度比很多互联网公司还快。Molly挖了挖他们的海外打法,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独立站不仅没落下还藏着个增长引擎——裂变分销。但这是不是所有三年IPO企业的标配?那些没走这条路的企业,又是怎么撑起海外营收的?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RELX的独立站小心机:裂变分销不是万能解药, 但确实能打

RELX的独立站relxnow.com,打开首页就能看到个显眼的“推荐好友”入口。这操作看似简单, 实则暗藏玄机:好友通过链接首次下单,能立减9.9美元;推荐者自己呢,买满120美元也能砍20美元。算下来 一个老用户拉新,相当于用20美元的成本撬动一个新用户,还顺带巩固了老用户的忠诚度——这波操作,成本比投谷歌广告低多了转化率却高不少。

成立3年成功IPO,他的独立站也做裂变分销
成立3年成功IPO,他的独立站也做裂变分销

他们还有个更狠的招:品牌联盟。普通用户注册就能生成专属推广链接, 拉来的订单能拿20%佣金,而且这佣金不是一次性的,30天内复购都能分成。20%什么概念?行业平均佣金也就10%-15%,RELX这相当于用高佣金把用户变成“免费销售员”。更绝的是 他们把联盟包装成“全球合伙人”,让素人觉得自己不是在赚钱,而是在帮一个“年轻品牌”改变世界——这种使命感,比单纯给钱更能驱动传播。

数据不会说谎。根据similarweb的数据, relxnow.com的月均访问量现在稳定在24.58万左右,环比上月还涨了65.50%。其中,社交媒体和推荐链接带来的流量占比超过35%,比很多靠投广告撑流量的独立站健康多了。你说这是不是裂变分销的功劳?当然是但也不是全部。RELX的独立站细节抠得死:弹窗先问年龄, 底部菜单放了18个国家版本,连产品配色都跟着当地审美走——25-34岁年轻用户占比60%,女性用户快到40%,渐变色外壳、小清新包装,这些本地化动作才是裂变能“裂开”的基础。

Aiper的另类路径:技术驱动的独立站,不用裂变照样卖2亿

但RELX的故事不是孤例。同样在三年内冲进IPO队列的企业里Aiper的独立站玩法就完全不一样。这家做户外便携储能和庭院产品的公司, 2023年光独立站销售额就接近2亿——你没看错,是2亿人民币,而且他们没怎么搞裂变分销。

Aiper的独立站更像个“技术说明书展示厅”。首页大篇幅讲电池密度、 防水等级、智能控制系统,产品详情页里塞满了第三方检测报告、用户实测视频,甚至还有工程师拆解vlog。他们不搞“推荐好友返现”, 而是搞“技术裂变”:用户买了个太阳能充电宝,觉得充电快,自发在、YouTube上晒测评,其他户外爱好者看到这个“硬核参数”,直接去独立站下单。这种“内容驱动的自然裂变”, 比主动分销更隐蔽,但转化率更高——客单价超过300美元的储能设备,靠熟人推荐转化率能到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3%。

有意思的是 Aiper的独立站流量结构里搜索流量占比超过50%,很多用户是直接搜“portable power station for camping”这种长尾词进来的。这说明他们没把鸡蛋放在裂变篮子里而是死磕SEO和技术内容。2022年他们还和北美户外博主合作了个“极端环境测试”系列, 把产品扔到撒哈拉沙漠、阿拉斯加冰川里充电,视频播放量破500万,独立站订单直接翻了两倍。这种“硬核内容裂变”,或许比给佣金更符合工业品出海的逻辑。

小魔兽的“反常识”操作:高端宠物独立站,裂变靠的不是钱是圈子

再来看个不一样的——小魔兽。这家2017年成立的宠物眼镜品牌, 三年内年营收就突破千万美金,独立站只卖高端货,一副宠物墨镜卖到89美元,比很多大牌还贵。按理说高客单价产品不适合裂变,毕竟没人愿意为了20块钱佣金推荐朋友买89美元的墨镜。但小魔兽偏偏把裂玩明白了只是玩的不是“分销裂变”,而是“圈层裂变”。

他们的独立站有个“宠物时尚社区”板块, 用户上传自家毛戴墨镜的照片,能兑换积分,积分能换折扣券。更重要的是 他们搞了个“宠物 influencer 计划”——不是随便什么网红,而是只选1000个“宠物妈妈”,免费送墨镜,让她们在朋友圈、宠物社群里晒。这些素人博主没有佣金, 但她们晒的照片更真实:“我家金毛戴这款去海边,防晒效果绝了”“柯基戴墨镜出门,回头率200%”。这种“真实用户裂变”,让小魔兽的复购率做到了45%,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5%。2021年双11,他们没投一分钱广告,独立站销量却涨了300%,全是靠这些“宠物妈妈”自发传播。

你看,同样是裂变,RELX靠高佣金撬动大众用户,小魔兽靠圈层信任精准触达高端客群。这说明什么?裂变分销不是“一刀切”的策略,得看你的产品卖给谁。卖大众快消品的,用佣金杠杆没问题;卖小众高端品的,得用圈层裂变撬动口碑。

美畅新材的“工业裂变”:技术突破才是最好的裂变催化剂

再跳出消费电子和宠物用品,看看工业品。美畅新材2015年成立, 三年时间就做到了全球50%的金刚线市场份额,2018年上半年销量953万公里直接把国外垄断企业干趴下。他们没独立站,更没裂变分销,但他们的“裂变”更根本——技术裂变。

金刚线是光伏产业的核心材料,以前被日本企业垄断,每米成本要1.2元。美畅新材的研发团队把成本压到0.07元/米, 技术突破后客户主动帮他们裂变:光伏企业A用了美畅的线,成本降了30%,就推荐给光伏企业B;企业B用了又推荐给C……这种“技术口碑裂变”,比任何分销策略都狠。2017年,他们没参加行业展会,仅靠老客户推荐,新客户订单就增长了200%。你说这算不算裂变?当然算,只是裂变的不是用户,而是技术优势。

这说明什么?三年IPO的企业,增长路径可以有很多种。RELX靠品牌+裂变分销, Aiper靠技术+内容裂变,小魔兽靠圈层+口碑裂变,美畅新材靠技术+行业裂变。裂变分销只是其中一种,甚至不是必需的。关键是你有没有找到那个“可裂变的点”——是性价比?是技术硬核?还是圈层信任?

裂变分销的“双刃剑”:流量暴涨背后的隐忧

但话说回来裂变分销真像看起来那么美好吗?未必。RELX的独立站流量是涨了但2022年Q1营收却同比下降了28.5%。问题出在哪儿?过度依赖裂变分销,可能导致“流量陷阱”——新用户来得快,走得也快。RELX的复购率虽然不错, 但新用户获取成本在2022年涨了35%,主要原因是佣金越来越高,老用户薅羊毛越来越频繁,真正愿意付费的“精准用户”反而少了。

还有个更隐蔽的风险:品牌调性稀释。RELX的联盟计划里什么人都能推广,有些博主为了佣金会夸大宣传,甚至发虚假测评,损害品牌形象。2021年就曝出过海外KOL把RELX烟弹说成“能帮助戒烟”, 后来啊被消费者投诉虚假宣传,品牌口碑一度下滑。这说明裂变分销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是增长加速器,用不好就是品牌稀释器。

Aiper就没这问题。他们不搞大众裂变,只和硬核户外博主合作,内容真实用户精准,品牌调性反而越来越强。这说明裂变分销的关键不在于“裂得多广”,而在于“裂得准”。与其花高佣金拉一堆薅羊毛的泛用户,不如深耕圈层,找那些能代表品牌调性的“种子用户”帮你裂变。

给跨境卖家的差异化建议:别盲目跟风RELX

那么到底要不要在独立站搞裂变分销?这得分情况。如果你是快消品、 客单价低、复购率高,像RELX那样,用佣金杠杆撬动大众用户,确实能快速起量;但如果你是工业品、高客单价、决策周期长,学Aiper死磕技术内容和SEO,或者学小魔兽做圈层裂变,可能更靠谱。

具体怎么落地?Molly给你三个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先看你有没有“可裂变的点”。性价比高、 有社交属性的产品,适合佣金裂变;技术硬核、有专业壁垒的产品,适合内容裂变;圈层强、用户粘性高的产品,适合口碑裂变。没有这些硬核优势,硬搞裂变分销,就是给用户发福利,自己烧钱。

第二,裂变要“慢半拍”。别一上来就搞高佣金、广撒网,先找100个种子用户,给他们专属福利,让他们帮你测内容、测话术。等裂变模型跑通了再放大。RELX早期也是先在深圳本地搞小范围测试,发现“推荐好友立减”转化率高,才推到全球的。

第三,裂变不是终点,留量才是。拉新重要,留住用户更重要。RELX现在也在搞会员体系, 买烟弹攒积分积分换周边;小魔兽的社区板块,用户上传照片能互动,这些都是在裂变后做“留量运营”。记住裂变分销是“引水渠”,独立站的内容和服务才是“蓄水池”,引来的水得蓄住不然干了也是白搭。

所以说 成立三年就IPO的企业,独立站不一定都搞了裂变分销,但它们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增长“裂变点”。RELX的裂变在分销,Aiper的裂变在技术,小魔兽的裂变在圈层,美畅新材的裂变在行业。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如先看看自己的产品、自己的用户,到底适合哪种“裂变”。毕竟最快的增长,从来不是复制出来的,是找到自己的基因,然后把它“裂”到极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