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拿下海外线下分销抢占跨境电商下半场先机
线下分销:跨境电商从流量红利到渠道红利的转折点
跨境电商卖家们最近是不是总在刷到“下半场”这个词?前几年还在琢磨怎么把亚马逊店铺做到类目前十,现在突然发现,光靠线上好像走不动了。盘古集团总裁陈文辉早前提到过一组数据, 美国、德国这些成熟市场的线上渗透率大概20%,欧罗巴联盟不少国家甚至不到10%,这意味着什么?线上和线下的消费占比差不多是1:9。也就是说 卖家们挤破头争抢的线上流量,可能只占海外消费市场的冰山一角,那座藏在水面下的90%的线下市场,才是真正的大蛋糕。
线上触达的天花板:流量红利的消退与渠道焦虑
做亚马逊的卖家肯定深有体会, 前几年随便投点广告,订单蹭蹭往上涨,现在呢?广告费涨了一倍,流量却掉了一半。一个平台占据卖家整体营收80%的日子早就过去了平台流量红利见顶是板上钉钉的事。更头疼的是库存, 雨果跨境调研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26%的卖家滞销库存占销售额31%以上,38%的卖家库存周转期超过2个月。深圳卖家zhou最近直接暂停了亚马逊所有广告投放, “任其自然发展”,他觉得一味靠广告砸单不是长久之计,朋友铺货的团队从150人砍到一半,不赚钱的平台直接关停。

有棵树的案例更让人唏嘘, 被封了几百个店铺后只能靠线下渠道清库存,数亿的商品再说说回笼5000多万,毛利率低到-907%。截止2021年底,它还有7大品类约1143万个库存商品,账面余额6.4亿。这些数字背后 是无数卖家的血泪:流量下滑、库存积压、现金流断裂,跨境电商早就从“躺着赚钱”变成了“生存之战”。
线下市场的沉默金矿:被忽略的90%消费场景
线上难做,但线下市场真的那么好进吗?中国出海企业对海外零售环境不熟悉, 加上线下渠道入驻门槛高,比如美国商超动不动就要验厂、商标、独家授权,这些都把很多卖家挡在了门外。但反过来想,门槛高也意味着竞争小。安克创新2015年就开始布局线下 现在北美地区的沃尔玛、百思买、塔吉特、开市客,甚至日本的7-11都有它的身影,2021年线下收入45.7亿,占总营收的36.38%。泽宝2021年线下收入增长99.37%,靠的就是打入百思买、Costco这些连锁商超。
线下不是没有机会,只是需要换种思路。跨境在线CEO孙汉山说 很多大卖专门成立小B部门服务那些一次性采购200-300个产品的买家,这些其实就是线下小B卖家。广交会没开放的时候,这种小B订单反而给卖家添了不少。想想看, 当一个亚马逊卖家还在为单个订单利润5%发愁时线下批发订单可能直接把利润拉到15%,而且回款快,风险低。
入局线下分销:不是捷径, 而是重构供应链能力的考验
提到“分销”,很多卖家第一反应是“清库存”“低价甩卖”。确实 现在不少分销平台成了尾货处理场,跳蚤市场、2元店的价格低到卖家肉疼,一般只有售价的5%-10%。但深圳卖家沈力说分销看起来像“轻模式”,其实藏着不少雷,想靠它抢下半场先机,得先把这些雷排掉。
风险一:看不见的品控与侵权雷区
做线上分销, 产品不经过自己手,好坏全靠平台说这本身就是个坑。你根本不知道供应商发出去的是不是货不对板,更没法确认产品有没有侵权风险。一旦账号主要原因是侵权被警告,甚至封店,损失比压库存还大。沈力见过有卖家分销了一批“看起来没问题”的产品,后来啊被买家投诉专利侵权,直接把店铺做死了。
风险二:同质化泥潭与价格战的绞杀
跨境电商早就过了“流量红利期”, 现在拼的是产品、供应链、运营。但很多分销平台没海量货源,上新慢,卖家一多,好卖的大家都去卖,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你卖9.9,他卖8.8,再说说谁都没钱赚。沈力说 现在很多分销平台都在抓新供应商和新分销商,但平衡太难了供应商想卖高价,分销商想低价拿货,中间平台夹在中间,利润薄得像纸。
风险三:供应链能力缺失:从“轻模式”到“重资产”的阵痛
对于刚入行的跨境小白, 沈力建议可以先用分销试错、跑款,铺货模式比精品更适合短期小打小闹。但长远来看,想规模化、做长久生意,终究得自己深挖供应链,自己备货。你看安克、石头科技,哪个不是供应链强者?石头科技能快速切入美国线下 靠的就是全球分销网络,线上亚马逊、沃尔玛合作,线下靠紫光、慕晨这些经销商,没有强大的供应链支撑,根本玩不转。
玩家画像:谁在抢夺海外线下分销的蛋糕?
线下分销这块蛋糕,现在引来了各路玩家。传统分销平台想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大卖自建平台清理库存,服务商从物流切入渠道,品牌方直接下场做DTC。大家打法不同,但目标一致:分走那90%的线下市场。
传统分销平台:货盘与技术的双重博弈
Saleyee赛盈分销算是行业里的“老玩家”, 定位精品,不做尾货。市场部张文忠说 他们主要做家居户外、小家电这些海外仓中大件,中国站和国际站都有,海外英文站点吸引了5万多家美国、英国本土企业采购,覆盖亚马逊、沃尔玛、Facebook、TikTok多渠道。供应商大多是贸易型,不是工厂,账期半个月到一个月,能帮卖家快速回笼资金。DSers也是体量大的, 今年5月和Shopify旗下Oberlo合并,成了官方一件代发工具,和速卖通、Shopify都合作。
大卖自建分销:清理库存与渠道扩张的双重诉求
通拓科技推夸克分销, 易佰网络上线easyseller,这些大卖自带供应链优势,产品质量相对有保障,品类也丰富。但问题也很明显:他们自己有清库存需求, 分销平台上难免出现库存产品,差异性不强;而且技术开发不是强项,平台体验可能不太好。有棵树被封后就是靠自建渠道清库存,但后来啊大家都看到了亏得底裤都不剩。
服务商延伸:从物流到渠道的链路延伸
慕辰、 俄速通、行云这些做海外仓和物流的,现在也想分线下分销的一杯羹。但线下拓展更像巨头游戏,拼的是产品力、供应链能力。石头科技能快速切入美国线下 靠的就是借助紫光、慕晨这些线下经销商;北鼎股份则说不同国家线下格局不同,美国主流是直营,但中间商渠道强也不排斥。对中小卖家这些服务商门槛太高,没点实力根本玩不转。
品牌方直营:DTC模式与线下渠道的协同
疫情后 很多跨境电商企业开始做DTC品牌,建独立站,省去中间环节,溢价空间更大。安克创新就是典型,DTC模式让它在线下有了更多话语权,能直接对接沃尔玛、百思买这些渠道。泽宝2021年财报显示, 封号事件后它加快推进“多平台、多渠道”,线下通过百思买、Costco等实现收入3.9亿,同比增长99.37%。品牌方做线下不是为了清库存,是为了做品牌沉淀,这才是长远之计。
破局关键:从“卖货”到“做渠道”的思维转变
想拿下海外线下分销, 光有想法不行,得有真本事。孙汉山说 B2C做到一定规模,完全可以成立B2B小部门,招个应届生做阿里国际站、领英,“领英现在做B2B非常好,基本不会亏钱,一个应届生一年肯定不止给你挣10万”。线下分销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要做长期渠道合作。
小B部门:藏在亚马逊订单里的线下流量密码
很多卖家可能没注意, 亚马逊后台经常有一次性采购200、300个产品的订单,这些买家不是普通消费者,是线下小B卖家。有的大卖专门成立部门把这些买家信息存下来长期跟进。广交会没开放的时候,这些小B订单反而成了重要来源。想想看,当你还在纠结亚马逊Review怎么写的时候,别人已经靠小B订单把月销售额做到了百万美金。
本土化选品:跳脱“中国制造”的同质化陷阱
进线下渠道,产品得符合当地标准。某服务商发布的美国商超入驻标准就卡得很死:得有出口美国经验, 符合资质,最好有商超代工;要有美国商标,独家授权;能通过验厂,比如沃尔玛验厂很严;产品不能被反倾销,工厂不在美国黑名单。最近有卖家发微博求援:“美国线下商超谁有路子?十几条柜子的塔扇库存低价卖,货在CA,无质量问题,纯粹是备货多了流量掉了。”这就是典型的选品没跟上本地需求,备货太多砸手里了。
轻资产试错:分销平台跑款与自有供应链的平衡
沈力建议, 新手先用分销平台试错,跑款、测款,铺货模式比精品更适合短期。但长期看,供应链才是护城河。你看那些线下做得好的品牌,哪个不是自己掌控供应链?赛盈分销张文忠说他们定位精品, 不做尾货,就是想帮供应商和分销商双向赋能,依托海外仓资源和物流技术,支持多国分销。轻资产是手段,不是目的,到头来还是要落到供应链上。
未来已来:线下分销如何成为跨境电商的“第二增长曲线”?
坚果资本孙鸿达最近在关注能为中国企业提供分销的项目,特别是往线下渗透的。他说做跨境电商不能只盯着线上,还要关注整个零售趋势,线下分销渠道很重要。疫情后传统出口贸易链条变了很多企业建DTC品牌,做独立站,线下分销成了打通线上线下闭环的关键。
数据闭环:线下渠道带来的消费者洞察与品牌沉淀
线下渠道能直接接触消费者, 获取一手数据,反哺线上运营。比如扫地机器人石头科技,通过线下经销商了解美国消费者对产品的真实需求,再反馈到供应链改进。DTC模式省去中间商,品牌能直接触达消费者,溢价空间更大。这些数据不是线上广告能比的,是品牌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资本风向:从“线上流量”到“全渠道布局”的投资逻辑
资本已经用脚投票了。现在投资人看跨境电商项目,不只看线上GMV,更看有没有线下渠道布局。线下分销平台成了新宠,主要原因是它们能解决卖家库存周转、资金压力,又能帮品牌切入线下市场。赛盈、DSers这些平台能拿到融资,就是看中了它们连接供应链和渠道的能力。
警惕“线下陷阱”:轻模式背后的重投入
Berry提醒, 美国消费需求正在放缓,经济学家说美国要进入经济衰退,下半年沃尔玛、塔吉特这些零售商都要去库存,海外仓模式可能面临很大风险。即便要做线下也得做轻模式。线下不是“万能药”,拼的是刺刀实力,产品力、供应链、本地化能力一样都不能少。当公司自主品牌成熟了 有一定体量,再借助线下分销平台切入,打造品牌曝光,为后续自营做准备,这才是正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