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智能家居市场是否值得押注?亚马逊17亿收购iRobot

亚马逊17亿收购背后:扫地机器人的“救命稻草”?

亚马逊宣布以每股61美元全现金收购iRobot的消息,像一颗投入智能家居市场的深水炸弹。这家成立于1990年的扫地机器人鼻祖, 2021年营收15.65亿美元,同比增长9.41%,但归母净利润却骤降79%至3039万美元。业绩压力下 iRobot选择“卖身”亚马逊,溢价22%的17亿美元报价,对双方来说都算是一场各取所需的交易。iRobot亚太市场营收占比不足10%, 全球增长乏力,亚马逊却手握Alexa、Ring等智能家居矩阵,急需扫地机器人补全家庭场景闭环。这场收购,与其说是亚马逊的扩张,不如说是iRobot在智能硬件红海中的一次战略撤退。

从裁员到加码:亚马逊的战略“跷跷板”

亚马逊正经历着成立28年来最剧烈的战略摇摆。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净亏损达20.2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低。紧接着, 亚马逊宣布裁员9.9万人,关闭或放弃在美国开设的42家仓库,总面积达2500万平方英尺——这些数字背后是电商巨头增速放缓的焦虑。但就在仓库大门紧闭的一边,亚马逊对智能家居的投入却愈发激进。从2018年以10亿美元收购智能门铃Ring, 到2019年拿下WiFi路由器厂商Eero,再到2022年17亿拿下iRobot,亚马逊在智能家居领域的“买买买”从未停歇。这种“收缩配送、 加码智能”的战略转向,暴露出亚马逊对家庭场景的终极野心:当电商增长见顶,智能家居或许能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押注智能家居?继深圳酷宅,亚马逊又花17亿收购iRobot!
押注智能家居?继深圳酷宅,亚马逊又花17亿收购iRobot!

智能家居协同效应:不只是买一个扫地机器人

亚马逊收购iRobot,绝不仅仅是为了多卖几台扫地机器人。Roomba系列机器人吸尘器售价从300美元到1000美元不等, 高端机型能到用户经常在客厅活动,可自动推荐调整扫地机器人的清扫路线;Ring门铃识别到快递员上门后联动Roomba暂停清扫避免干扰。

这种数据协同的价值,远超17亿美元收购价本身。早在收购前, 亚马逊就曾测试让Roomba与Echo音箱联动,通过语音控制清扫特定区域,用户反馈的“场景化体验”满意度提升37%。

深圳酷宅的助攻:亚马逊全球生态的“隐形拼图”

亚马逊的智能家居版图,不止于硬件收购。2022年1月, 亚马逊Alexa宣布与深圳酷宅科技旗下的易微联平台合作,推进Matter标准的无感配网技术。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早在2016年就获得亚马逊天使轮融资,2019年智能硬件销售额突破10亿元,2020年用户超2000万,成为Google全球智能家居官方解决方案提供商。

酷宅科技为2000多家厂商提供AIoT技术支持,包括华为、万和等行业巨头。与亚马逊的合作, 让易微联的设备能无缝接入Alexa生态,而亚马逊则借助酷宅的技术能力,加速Matter标准在全球的落地。这种“技术+生态”的双向赋能, 比单纯收购硬件厂商更具战略意义——深圳的供应链,正在支撑着亚马逊的全球智能家居野心。

反垄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收购能顺利吗?

亚马逊的收购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2年9月5日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正式对亚马逊收购iRobot案立案审查,重点调查是否违反反垄断法。数据隐私组织“数字正义中心”指出, iRobot的Roomba已收集超过1500万家庭的清洁数据,若被亚马逊掌控,可能用于精准推送广告或挤压竞争对手。更关键的是 亚马逊在美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的份额已达28%,收购iRobot后扫地机器人领域的市占率将从15%跃升至30%。FTC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21年, 亚马逊就曾因强迫第三方商家使用自家物流服务,被欧罗巴联盟罚款7.46亿欧元。这次收购,或许会面临比One Medical更严格的审查。

智能家居市场的“冰与火”:刚需还是泡沫?

智能家居市场看似火热,实则暗藏隐忧。据奥维云网数据,2022年中国扫地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12%,但均价却下降8%,价格战愈演愈烈。这时候, 传统家电巨头纷纷入局:美的推出“美的美居”生态,海尔布局“智家”平台,格力尝试“董明珠店”智能场景。这些转型背后是家电行业增长乏力的无奈——2022年空调、冰箱销量分别下滑5.3%和2.1%。智能家居成了“救命稻草”,但用户真的需要吗?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35%的智能家居设备在购买后半年内被闲置,主要原因是“操作复杂”“场景单一”。亚马逊押注智能家居,或许高估了消费者的“智能需求”,低估了“体验成本”。

押注智能家居:谁在笑到再说说?

智能家居市场的胜负手,或许不在硬件本身,而在生态协同。亚马逊的优势在于Alexa的语音入口和Prime会员的流量护城河, 但劣势在于硬件自研能力不足;iRobot的扫地机器人技术过硬,却缺乏软件生态;深圳酷宅等厂商掌握供应链和场景技术,却缺乏全球渠道。这种“三国杀”的局面下合作比竞争更重要。比如 iRobot可以借助亚马逊的渠道快速渗透北美市场,亚马逊通过酷宅的技术优化Matter设备体验,而酷宅则能借助亚马逊的生态扩大全球影响力。

但风险同样存在:亚马逊的“数据垄断”可能引发用户反感, 传统家电巨头的价格战可能压缩利润空间,Matter标准的推进速度也可能低于预期。智能家居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谁能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期布局,谁才能笑到再说说。

中小厂商的破局之路:在夹缝中寻找生机

对于中小智能家居厂商亚马逊的收购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过度依赖单一平台可能导致议价能力下降。某深圳智能家居厂商负责人透露:“亚马逊要求我们优先适配其设备,否则限制流量曝光。”这种“平台霸权”下中小厂商需要构建差异化能力。

比如专注垂直场景:开发针对宠物家庭的扫地机器人,或针对老年用户的简易智能音箱。还有啊, 数据合规是生命线——欧罗巴联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已要求智能家居厂商明确告知用户数据用途,违规最高可罚款全球营收4%。2022年,某韩国智能门锁厂商就因未加密用户数据,被罚款280亿韩元。合规经营,才能在智能家居的红海中活下去。

未来已来:智能家居的终极形态是什么?

智能家居的终极形态,或许不是“万物互联”,而是“无感智能”。亚马逊力推的Matter标准,正是为了打破苹果、谷歌、亚马逊之间的生态壁垒,让设备能“即插即用”。2022年7月, 亚马逊Alexa Live大会上演示的“无感配网”技术:用户只需将新设备靠近Matter路由器,就能自动联网,无需下载APP、无需输入密码。

这种体验的背后是深圳酷宅等厂商的技术支持——易微联的FFS技术让设备配网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30秒。当技术足够成熟, 智能家居可能会像电力一样成为“基础设施”:用户不再关心设备是否“智能”,而是享受“自动调节灯光”“提前预热空调”的便捷。亚马逊收购iRobot, 或许正是为了抢占这个“无感智能”的入口——当扫地机器人、音箱、门铃都能协同工作,亚马逊就能成为家庭场景的“隐形管家”。

押注与否:理性看待智能家居的“黄金十年”

智能家居市场是否值得押注?答案是肯定的,但需要理性。据Markets and Markets预测, 2027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138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1.3%。但这“黄金十年”不会属于所有玩家:亚马逊、 谷歌等巨头凭借生态优势占据主导,深圳酷宅等细分领域厂商靠技术突围,而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淘汰。

对于投资者 关注“数据协同能力”和“场景落地效率”比单纯看硬件销量更重要;对于创业者解决用户真实痛点比追逐“风口”更靠谱。亚马逊17亿收购iRobot, 只是智能家居大戏的序幕——真正的较量,将在生态协同、数据合规、用户体验中展开。这场没有终点的比赛,谁能跑得更远,取决于谁能更懂“家”的温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