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一年卖出113万套跨境蹦床,这“跨境蹦床第一股”究竟是谁

113万台跨境蹦床背后:一个代工厂的逆袭故事

113.6万台,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如果把2021年三柏硕卖出的所有蹦床首尾相连,能绕标准田径场近200圈。在跨境电商圈, 很多人以为蹦床只是个小众品类,直到这家青岛企业用上市和销量数据砸出声响——三柏硕,成了“跨境蹦床第一股”的代名词。但故事远不止“卖得多”这么简单,从代工厂到上市公司,它的路藏着多少外贸卖家的影子?又藏着多少行业未说的隐忧?

从贴牌到上市, 三柏硕的18年“蹦床路”

时间倒回2004年6月,三柏硕的前身“海硕钢塑”在青岛成立,没人能想到这家小厂会成为全球蹦床市场的隐形冠军。一开始的十年,它和大多数中国健身器材企业一样,躲在品牌背后做ODM,为国外厂商代工生产。直到2016年前后跨境电商爆发,三柏硕嗅到了机会——与其只赚代工的辛苦钱,不如自己站到台前。

一年卖出113万套!跨境蹦床第一股诞生
一年卖出113万套!跨境蹦床第一股诞生

2020年12月,公司整体变更设立股份有限公司,为上市铺路。2022年,三柏硕在创业板挂牌,募资约10.63亿元,资金用途里“蹦床生产线自动化升级”排在第一位。这背后是实打实的销量支撑:2021年, 公司卖出了113.6万台蹦床,占全球蹦床市场近12%的份额,直接把竞争对手甩在身后。要知道,2020年全球蹦床市场规模才4.02亿美元,三柏硕一家就吃掉了大半壁江山。

但翻看财报会发现,三柏硕的“蹦床依赖症”很明显。各年度蹦床产品收入占比约60%,其他健身器材占比不足四成。这种单一品类的风险, 在2022年显现——前三季度营收5.57亿-6.55亿元,同比下降34.31%-44.12%,净利润也下滑近30%。疫情后居家健身需求回落,蹦床这个“爆款”突然不香了?三柏硕的转型,比想象中更急迫。

居家健身爆发,蹦床为何成为欧美家庭新宠?

蹦床的走红,不是偶然。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 2016-2018年全球训练健身器材市场规模持续上升,预计2025年将达到148亿美元,较2016年增长44.67%。其中,体积小、轻便的居家健身器材成了香饽饽,瑜伽垫、泡沫轴、弹力带之外室内迷你蹦床成了“新宠”。

欧美家庭对蹦床的偏爱,藏着消费习惯的变迁。QYResearch的报告指出, 2020年北美市场健身器材消费额49.43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64.39亿美元,增长30.27%。欧洲市场同样如此,2022年消费额39.9亿美元,2027年预计49.88亿美元,增长25.01%。疫情让欧美人开始“居家健身”,蹦床占地小、趣味性强,既能运动又能娱乐,完美契合需求。

具体到蹦床品类, 2016年全球市场规模2.76亿美元,2020年4.02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9.81%,2025年预计增长至5.46亿美元。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分赛道,藏着百亿级市场潜力。三柏硕踩准了风口, 但风口之后是无数跟风者的涌入——2022年国内蹦床出口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5%,价格战打得不可开交。

ODM与品牌双轮驱动, 三柏硕的差异化竞争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健身器材出口国,但多数企业停留在ODM阶段,三柏硕却摸索出了“ODM+品牌”的双轨模式。在国内, 它有三个生产基地,产品库30个系列、1000余款产品,从蹦床到篮球架、杠铃架,覆盖休闲运动和健身器材全品类。这种“大而全”的产品矩阵, 让它既能给亚马逊、沃尔玛等大客户代工,又能用自己的品牌SKYWALKER直接触达消费者。

SKYWALKER的战绩很能说明问题。根据QYResearch数据, 2020年SKYWALKER占全球蹦床市场销售额12.15%,位居第一。在亚马逊上,SKYWALKER的蹦床产品累计评论上万个,长期霸占类目BSR榜单。这种“代工+品牌”的组合拳,让三柏硕在产业链中有了话语权——它不只是“工厂”,还是“品牌方”。

但双模式也意味着双倍压力。代工利润薄, 品牌运营成本高,三柏硕的毛利率长期在25%-30%之间徘徊,低于行业龙头爱康、力健等国际品牌。2022年上半年, 公司员工1133人,大部分是生产人员,研发投入占比不足5%,这种“重生产、轻研发”的结构,能否支撑长期竞争力?行业人士质疑,没有核心技术壁垒,ODM模式随时可能被替代。

亚马逊与沃尔玛的“偏爱”:大客户背后的生存逻辑

三柏硕的客户名单, 堪称跨境电商“顶流联盟”:亚马逊、沃尔玛、迪卡侬、爱康……过去两年,亚马逊和沃尔玛长期位列公司前三大客户。这种“大客户依赖”既是优势,也是风险。

优势在于,大客户能带来稳定订单。2021年,三柏硕对前五大客户的销售占比达58%,其中亚马逊和沃尔玛合计贡献超30%。这些零售商对产品质量要求严格, 倒逼三柏硕提升生产标准——比如蹦床的平安网、弹簧耐用性,必须通过欧罗巴联盟EN71、美国ASTM等认证。这种“高标准”成了它的护城河,让中小同行难以企及。

风险在于,大客户议价能力强。三柏硕的ODM业务毛利率不足20%,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一旦亚马逊压价或更换供应商,公司业绩将直接受冲击。2022年营收下滑,部分原因就是大客户订单减少。更致命的是 跨境电商平台规则多变,2023年亚马逊加强“健身器材类目审核”,三柏硕的部分产品因认证问题下架,库存积压近千万。

大客户依赖还限制了品牌拓展。三柏硕的独立站流量不足亚马逊的1/10,品牌认知度仍局限于欧美市场。在东南亚、中东等新兴市场,几乎没有布局。这种“押注大平台”的策略,在行业红利期能快速起量,但一旦平台政策变动,风险会被无限放大。

上市募资10亿,三柏硕的下一步棋怎么走?

上市后三柏硕手握10.63亿元资金,看似“底气十足”。但仔细看募资用途,60%用于生产线自动化升级和营销网络建设,只有20%投入研发。这种“重资产、轻创新”的路径,和传统制造业没有区别。在健身器材行业,高端市场已被爱康、必确等国际品牌垄断,三柏硕想挤进去,靠的不是产能,而是技术。

2022年,三柏硕研发投入占比仅4.2%,远低于行业平均8%。公司拥有10家全资子公司,但核心专利不足20项,多数集中在蹦床结构设计,缺乏。对比之下 竞争对手Springfree每年投入超千万研发“无弹簧蹦床”,平安性更高,客单价是三柏硕的3倍。这种技术代差,让三柏硕始终在“中低端市场”打转。

品牌化转型是另一条路,但难度不小。三柏硕尝试通过独立站和社交媒体营销,但海外团队不足20人,本土化运营经验欠缺。2023年双11期间, SKYWALKER在TikTok上的广告投放ROI仅1:1.2,远低于行业平均1:5。没有专业团队和本土资源,品牌出海就像“盲人摸象”。

更现实的选择是拓展品类。三柏硕的健身器材产品占比不足40%,瑜伽垫、阻力带等轻小器械增速很快。但这些品类竞争白热化,安踏、迪卡侬等巨头早已布局。三柏硕的优势是供应链,但如何把供应链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这是它必须回答的问题。

行业隐忧:从“蹦床王”到“增长困境”的警示

三柏硕的故事, 是跨境电商卖家的缩影:靠代工起家,踩中风口,上市融资,但接着面临增长瓶颈。它的困境,也是整个行业的缩影——缺乏核心竞争力,同质化竞争严重,抗风险能力弱。

2022年,国内健身器材出口数量同比下降18%,价格战让企业利润缩水30%。三柏硕的“蹦床王”头衔,在低价冲击下显得脆弱。同行用“低配版”蹦床抢占市场,价格比三柏硕低40%,虽然质量差,但欧美消费者对价格更敏感。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正在行业蔓延。

另一个隐忧是原材料成本。2023年,钢材价格上涨15%,弹簧等核心零部件成本上涨20%,三柏硕的毛利率进一步承压。公司试图通过自动化生产线降低成本,但短期内效果有限。没有议价权,只能被动接受成本上涨,这是ODC模式的通病。

更致命的是健身器材行业正在从“功能需求”转向“情感需求”。欧美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能用”,更追求“好看、智能、健康数据追踪”。三柏硕的蹦床还是传统设计, 缺乏智能模块和个性化定制,而竞争对手已经推出“带APP蹦床”,能记录运动数据,价格卖到2000美元以上。这种“需求断层”,让三柏硕的高端化之路步履维艰。

跨境健身器材赛道,谁会是下一个三柏硕?

三柏硕的成功, 给跨境电商卖家提供了新思路:从代工厂到品牌,从单一品类到全品类,从平台依赖到独立站运营。但它的教训更值得警惕:没有核心技术和品牌壁垒,风口过后只会剩下“一地鸡毛”。

未来跨境健身器材赛道的竞争,将是“供应链+品牌+技术”的综合较量。谁能像Springfree一样专注平安创新, 谁能像Lululemon一样打造运动生活方式品牌,谁能像Peloton一样用智能硬件连接用户,谁就能成为下一个“三柏硕”。但这条路,注定不好走。

对于三柏硕而言,转型迫在眉睫。它需要把募资的一部分砸向研发, 跳出“蹦床依赖症”;需要建立本土化团队,让品牌真正走进欧美家庭;需要拓展新兴市场,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上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如果它不能在3年内完成技术升级和品牌重塑,“跨境蹦床第一股”的头衔,可能很快会被后来者夺走。

113万台的销量已成过去,市场永远只记得“下一个爆款”。三柏硕的故事,还在继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