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针对万圣节、黑色星期五等海外节日

10月的风刚吹过 海外节日营销的牌桌该洗牌了

日历翻到十月,国内商家忙着备货双十一,海外的节日狂欢已经按下了启动键。万圣节的南瓜灯还没上架,黑色星期五的折扣清单已经在消费者收藏夹里躺平。你以为节日营销就是搞个促销、发个优惠券?那只能说明你可能错过了这几年出海品牌的内卷真相——真正聪明的玩家,早就把节日变成和消费者对话的剧场了。

别急着反驳,先想想去年万圣节你刷到多少条“Cosplay仿妆”视频?那些刷屏的内容背后藏着品牌和网红合谋的“小心思”。比如NYX在2021年拉着DC漫画搞的“#Faces of DC”活动, 让6个Instagram网红扮蝙蝠侠、小丑,顺便推自家万圣节限定彩妆。后来啊?品牌搜索量直接飙了35%,优惠券核销率比平时高出两倍。这哪是过节,分明是借文化狂欢给品牌贴了个“懂你”的标签。

万圣节、黑色星期五、面对即将到来的海外节日节日网红营销应该怎么做?
万圣节、黑色星期五、面对即将到来的海外节日节日网红营销应该怎么做?

粉丝百万的网红,真比十万粉的“小透明”更香?

说到节日营销,绕不开网红合作。但很多品牌有个执念:非头部网红不签。觉得粉丝多=曝光大=效果好,这逻辑听着没毛病,实际可能掉坑里。举个例子, 2022年黑色星期五前,某快消品牌找了百万粉美妆博主推护肤套装,后来啊视频播放量20万,点赞不到1万,评论区都在问“这个牌子没听过靠谱吗?”反倒是同期合作的5个十万粉素人博主, 每条视频播放量稳在8万左右,评论区全是“求链接”“用过好用”,再说说素人博主的带货转化率是头部博主的3倍。

问题出在哪?头部粉丝看着多,但黏性未必高。就像你微信好友几千个,真正聊天的可能就十几个。选网红得看“互动率”,不是看粉丝数。一个50万粉丝的网红, 如果每条视频评论量稳定在5000以上,互动率1%,比100万粉丝但互动率0.2%的强太多了。还有“垂直度”,万圣节推美妆,找美妆领域的博主肯定比泛娱乐博主更精准。2021年某饰品品牌和做手工的母婴博主合作推亲子饰品, 后来啊粉丝根本不买账,后来换成和cosplay博主合作,销量直接翻倍——节日营销的核心不是“人多”,是“对的人”。

提前3个月布局不是玄学, 是“活命指南”

别觉得“节日营销提前准备”是老生常谈,数据会给你泼冷水。2021年有个调研显示,早在8月,就有61%的人开始讨论年末节假日比前一年涨了20%。这意味着什么?消费者早就在心里给节日购物列清单了你的品牌要是十月才想起来“哦,万圣节快到了”,黄花菜都凉了。

去年某家居品牌的案例就很典型。他们在2021年7月就开始规划黑色星期五的网红营销, 8月筛选出20个家居领域的中小网红,9月让网红提前发布“节日家居布置”内容,植入产品,10月再推“限时折扣”。后来啊活动期间,品牌官网流量比平时涨了120%,客单价提升了25%。反观另一家同行,十月底才找网红推折扣,内容仓促,粉丝根本没印象,再说说销量只比平时多了10%。提前布局不是让你干等, 是给网红留足创作时间,给消费者留足种草周期——节日营销就像种庄稼,提前施肥浇水,才能等来丰收。

邀约网红别再“大海捞针”, 这3种方式效率翻倍

选好网红,接下来就是怎么联系。很多品牌一想到邀约网红就头大:挨个翻社交媒体找联系方式, 发邮件像石沉大海,好不容易等到回复,对方报价又高得离谱。其实邀约网红早就有更高效的套路,不用把自己逼成“007客服”。

最主流的是“邮件邀约”。别小看这老方法,只要邮件写得对路,被看到的几率比私信高得多。2022年有个小众服装品牌邀约网红时 没直接说“合作推产品”,而是写了“我们看了你去年万圣节的古风视频,特别符合我们新系列的风格,想邀请你一起打造一个‘暗黑童话’主题,你觉得怎么样?”后来啊对方秒回,再说说合作很顺利。关键是要让网红觉得“你懂我”,而不是“我要用你”。

要是嫌手动找联系方式太费劲,就用“网红营销平台”。像Nox聚星这种平台,能帮你筛选出符合节日调性的网红,还能一键群发邀约邮件。去年某美妆品牌用平台在万圣节前邀约了30个中小网红, 三天内就收到15个回复,比手动操作节省了70%时间。再说说这些网红的内容上线后品牌曝光量涨了80%,转化成本降低了40%。平台不是偷懒神器,是帮你把“大海捞针”变成“按图索骥”的工具。

还有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主动找网红。很多中小网红会在主页留邮箱,或者直接私信回复。去年有个做手工艺品的品牌, 就是通过Instagram私信联系到10万粉的手作博主,博主觉得产品有意思,免费给做了开箱视频,后来啊带火了店铺的“万圣节主题手工材料包”。这种方式成本低,但需要品牌多花时间刷社交媒体,像挖宝一样找“对味”的网红。

网红内容上线后 这些数据比“点赞量”更值钱

很多品牌觉得,网红内容一发,营销就大功告成了。错!真正的功夫在后面——效果监测。要是你只看点赞量、转发量,可能被数据“骗”得团团转。2022年有个运动品牌找了百万粉博主推健身器材, 视频点赞10万+,后来啊官网流量只涨了5%,销量几乎没动。后来一查才发现,粉丝大多是学生党,根本买不起几千块的器材,点赞只是“觉得帅”,不是“想买”。

监测效果得看“硬指标”。比如“品牌搜索量”, 如果网红内容上线后你品牌的Google搜索量突然涨了说明内容真的戳中了用户的好奇心。还有“直接流量”,看有多少用户是直接输入网址进官网的,这部分用户意向最强。去年某电子品牌在黑色星期五前让网红推“节日限定耳机”, 后来啊活动期间直接流量占比从15%涨到35%,ROAS达到1:4.5,这比看100个点赞都有说服力。

要是想更省事,就用专业工具监测。比如Nox聚星的“营销效果监控”功能,能实时追踪网红带来的流量、转化,还能生成数据报告。某家居品牌用这工具发现, 有个5万粉的博主虽然粉丝少,但带来的客单价特别高——原来粉丝都是中产,愿意买高端家具。品牌赶紧追加合作,再说说销量比预期多了20%。监测不是为了“秋后算账”,是为了找到“宝藏网红”,下次合作更有底气。

捆绑销售比直接打折更有效?别被“套路”忽悠了

说到节日促销,很多品牌第一反应就是“打折”。打骨折式的折扣看着热闹,其实可能把自己坑了。2021年某服装品牌万圣节搞“全场5折”, 后来啊销量是涨了但客单价从300块掉到150块,算下来利润反而少了。后来他们换了策略, 推“万圣节情侣装+围巾”套装,原价598,套装价468,销量没降多少,客单价反而涨了20%。

节日促销不是“越便宜越好”,是“越划算越想买”。捆绑销售、限量礼盒这些“套路”,本质上是在给用户一个“买它”的理由。比如美妆品牌推“万圣节仿妆套装”, 把眼影、假睫毛、化妆刷打包卖,用户不用自己搭配,省心还觉得“占便宜”。2022年某彩妆品牌用这招,套装销量占了总销量的45%,比单卖利润高30%。还有“限时秒杀”, 不是随便选个时间,而是根据网红内容的发布节奏来——网红视频上午10点发,秒杀就定在10点30分,趁着热度转化最快。

竞品的数据也别忽略。节日季大家都在抢流量,看看竞品找了哪些网红、推了什么活动,能少走很多弯路。2022年某零食品牌发现, 竞品在黑色星期五找了健身博主推“低卡零食”,效果很好,他们也跟着找了5个健身博主,后来啊销量比平时涨了60%。但别直接抄,得结合自己的优势——比如竞品主打“健康”,你可以主打“好吃又健康”,差异化竞争才能赢。

节日营销不是“一次性狂欢”, 是和用户“谈一场恋爱”

很多品牌把节日营销当成“任务”,做完就扔。其实节日是和用户建立情感连接的最佳时机。2021年某饰品品牌连续三年在万圣节做“暗黑系首饰”主题营销, 年做了“用户故事征集”——让粉丝分享自己最特别的万圣节回忆,选中的故事会做成首饰。后来啊三年下来品牌复购率从12%涨到30%,很多粉丝说“每年都等你们家的万圣节款”。

节日营销的核心是“共鸣”,不是“推销”。万圣节不只是“要糖”“扮鬼”,是“释放个性”;黑色星期五不只是“抢便宜”,是“犒劳自己”。品牌要抓住这些文化内核,用内容让用户觉得“你懂我”。比如2022年有个宠物品牌, 没推折扣,而是让网红拍“宠物和主人一起扮万圣节”的视频,后来啊视频被转发10万+,很多用户留言“我家狗子也想穿这个”。这种情感连接,比任何折扣都有杀伤力。

节日季终会过去,但用户对品牌的记忆不会。别再把节日营销当成“冲销量”的捷径, 把它当成和用户“交朋友”的机会——提前准备,选对网红,用对策略,用心监测,再说说让用户记住的,不只是你的折扣,还有你的温度。毕竟节日年年有,但能走进用户心里的品牌,不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