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在老家做跨境,是陷入激烈竞争还是迎来巨大商机

跨境大卖“内迁”:老家的诱惑与现实的挑战

长沙的跨境电商产业园里深圳迁来的大卖团队正忙着打包新到的库存。办公室墙上贴着“降本增效”四个大字,这是他们从沿海撤回内陆的核心原因。类似的场景在武汉、成都等城市重复上演,跨境产业“内迁”成了2023年行业的热词。有人欢呼这是老家的巨大商机,也有人担忧激烈的竞争早已提前渗透到二三线城市。老家做跨境,究竟是避风港还是修罗场?答案藏在每个卖家的选择里也藏在那些从产业带长出来的故事里。

成本洼地:低廉的运营成本让“回家”变得可行

长沙岳麓区的写字楼里 某深圳大卖运营主管李默算过一笔账:同样的运营团队,在深圳月薪要开到1.2万,长沙8千就能招到人;200平的办公室,深圳月租8万,长沙只要3万。成本直接砍掉三分之一,这数字让任何卖家都无法忽视。品玩Global在招聘平台做过统计, 以本科学历、3-5年经验为筛选条件,20个跨境电商运营岗位的薪酬中位数显示,长沙比深圳低约30%,成都比深圳低25%。人才成本和办公成本的洼地,让“在老家做跨境”从想法变成了现实。

在老家做跨境,“真卷”还是“真香”?
在老家做跨境,“真卷”还是“真香”?

更关键的是老家不缺产业带。河南许昌的发制品工厂里瑞贝卡的工人们正赶制一批发往非洲的假发。这家1993年就成立的老牌企业,2021年发制品出口额占了许昌全市出口总额的71%。北美和非洲市场贡献了75%的出口份额,2021年美洲营收近6亿元,非洲市场5.62亿元。许昌的假发、苏州虎丘的婚纱、辽宁抚顺的蜡烛——这些扎根在老家的产业带,成了跨境卖家最坚实的后盾。没有深圳的繁华,但有深圳给不了的供应链优势。

产业带红利:从“村口”到“出海口”的逆袭

云南昆明的花卉交易市场里永生花加工厂的女工们正把成品打包。这些带着高原阳光气息的永生花,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了日本客户的家里。福建福安的茶农们看着福茶沿“海上丝绸之路”出口到23个“一带一路”国家,脸上笑开了花。辽宁葫芦岛的泳衣工厂里辣妹们沙滩摆拍的必备单品,正从东北的小城游向欧美的海岸线。这些看似与跨境电商不沾边的小城,靠着产业带的翅膀,把生意做到了全球。

陈钰就是产业带红利的受益者。这个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在辽宁抚顺做起了蜡烛工艺品跨境。抚顺是全国石蜡产业带,原材料和传统蜡烛制造基础雄厚。2018年,他带着在东北积攒的人脉和资源,选择在家乡创业。“成本低,试错得起。”陈钰说。他从青岛或广东发货,物流时效和沿海城市没差,但价格却比深圳的同行低20%。靠着产业带的红利,他的蜡烛工艺品在欧美市场站稳了脚跟,2022年营收突破了千万。

数字基建成熟:老家也能玩转“全球生意”

“现在做跨境,不需要在深圳盯着电脑了。”长沙某独立站卖家王媛说。她的团队在娄底,产品描述。数字化基建的成熟,让老家的卖家也能玩转“全球生意”。物流有菜鸟、 顺丰的国际快递,营销有TikTok、Facebook的广告工具,支付有PayPal、Stripe的跨境收款——这些曾经只有沿海城市才能享受到的服务,现在在老家也能轻松获取。

陈钰的工贸一体企业,就靠数字化系统打了翻身仗。CRM系统激活了老客户复购,生产管理软件降低了库存积压,AI工具帮他快速分析海外市场的需求趋势。“未来的公司是数字公司。”陈钰说。他的企业2023年复购率达到了35%,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数字化的核心不是设备,而是思维——老家的卖家正在学会用数据说话,用策略破局。

老家的“隐痛”:竞争与人才的双重夹击

但老家做跨境,并非只有阳光。长沙的产业园里新入局的卖家张磊正愁得睡不着觉。他的家乡特产辣酱,上架亚马逊三个月就遭遇了20多家同质化竞争,价格从19.9美元一路杀到9.9美元。“卷,太卷了。”张磊感叹。低价内卷的漩涡,把老家的卖家也卷了进来。那些靠着产业带红利起家的卖家,很快发现“便宜”不是长久之计。

低价内卷的漩涡:新卖家的“生存游戏”

“一开始发展很顺利,两三年后会遇到非常大的瓶颈。”陈钰见过太多这样的同行。辽宁抚顺的蜡烛产业带,2019年涌入了一大批卖家,大家拼价格、拼折扣,后来啊利润越来越薄。2021年,当地蜡烛跨境卖家平均利润率从15%跌到了8%。采取低价策略的卖家,在流量红利期能快速起量,但一旦平台算法调整,或者新竞争者入场,立刻陷入困境。

更残酷的是老家的低价内卷,往往伴因为“降维打击”。深圳的大卖带着成熟的供应链和运营经验,转移到长沙、武汉后用沿海的价格战策略,碾压本地的中小卖家。2022年,长沙某3C类目卖家投诉,深圳迁来的同行用亏本价冲销量,导致当地一半的同类店铺被迫关店。竞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深圳的华强北。

人才虹吸:内陆城市与沿海的“思维差距”

“国内卷了跑跨境,跨境卷了全没得干了。”这是长沙跨境电商论坛里一位卖家发的吐槽帖。人才问题,是老家做跨境最大的痛点。品玩Global调研显示,虽然长沙、成都的薪酬低于深圳,但跨境电商运营岗位的招聘难度依然很大。年轻人择业时优先考虑的还是互联网大厂、国企,对跨境电商的认知不足。

陈钰对此感受深刻。2018年他创业时想招个懂英语的运营助理,跑了十几个高校才招到人。“年轻人不像沿海城市那样看重跨境电商的机会。”他说。东北的跨境电商氛围淡,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这个行业。即便有人才从深圳、广州撤退到内陆,也往往是带着经验的中高层,基层运营依然稀缺。人才断层,让老家的跨境卖家很难突破增长瓶颈。

认知壁垒:老家人对“跨境”的陌生感

“老板你是哪里来的?是不是从北京来的?你觉得义乌怎么样?你听没听说过跨境电商?”2019年,陈钰在义乌机场坐网约车,司机小哥的一连串问题让他哭笑不得。这位司机第一次创业失败,正打算让刚毕业的表妹一起做跨境电商,但对行业几乎一无所知。这样的场景,在老家的城市里很常见——跨境电商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

认知壁垒带来的,是发展空间的限制。云南、 贵州、山西等地的跨境电商,虽然潜力巨大,但主要原因是缺乏行业认知,很多产业带的优质产品还没有“出海”的意愿。2023年首届云南国际创新创业大赛上,虽然吸引了全球企业和留学生,但跨境电商项目占比不到15%。比一比的话,义乌、深圳的跨境电商创业项目占比超过40%。认知的差距,决定了老家的跨境赛道是蓝海还是红海。

破局之道:在老家做跨境的差异化生存法则

激烈的竞争和现实的挑战,并没有阻止老家的跨境卖家。相反,他们用差异化的策略,在夹缝中找到了生存之道。瑞贝卡没有陷入低价内卷,而是做起了品牌化运营。1993年成立的老牌企业, 如今在亚马逊、速卖通都有自己的品牌店Rebecca Fashion,还在海外组建本土团队,深耕非洲市场。“质量真好,这是我戴过最好的假发。”一位非洲顾客在速卖通评论里写道。品牌化让瑞贝卡的客单价比同行高30%,复购率达到40%。

品质突围:从“卖产品”到“做品牌”的跨越

陈钰从一开始就避开了低价战的泥潭。他选择欧美中高端市场,定位“手工艺术蜡烛”,强调环保材质和独特设计。“价格战是死路一条,品质和服务才是出路。”他说。他的蜡烛在独立站卖到29.9美元,比同行的均价高15美元,但依然供不应求。2023年,他靠着品质突围,复购率达到了35%,利润率稳定在20%以上。

苏州虎丘的婚纱卖家们,也在走品牌化路线。曾经,虎丘的婚纱以低价闻名,但兰亭集势盘活当地工厂后推动了不少中小品牌转型。如今虎丘的婚纱卖家开始在独立站和社交媒体上讲品牌故事,强调定制服务和设计感。2022年,虎丘婚纱的跨境电商平均客单价比2019年提升了40%,利润率从10%增长到18%。

本土化深耕:海外团队与国内资源的协同

瑞贝卡的经验证明,本土化深耕是破解竞争的关键。这家公司不仅在国内组建电商团队,还在非洲、美国建立本土运营团队,负责本地化营销和客户服务。在非洲, “微商们”以半开放半私域的方式销售假发,瑞贝卡的本土团队就通过WhatsApp和Facebook,与这些“微商”建立合作,快速打开市场。2021年,瑞贝卡在非洲市场的营收达到了5.62亿元,同比增长25%。

云南的跨境卖家也在尝试本土化。首届云南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吸引了东南亚、欧洲的多国企业参赛,他们看到了云南辐射东南亚、南亚的潜力。昆明的永生花卖家,就在越南胡志明市设立了海外仓,通过本土化配送提升物流时效。2023年,云南对东南亚的跨境电商出口额同比增长了40%,本土化策略功不可没。

数字化思维:看不见的“效率密码”

“数字化的重点是运用好数据,帮助策略和规划落地。”陈钰说。他的企业用CRM系统分析客户购买行为, 发现欧美客户在冬季更喜欢购买香薰蜡烛,就提前备货;用AI工具监测TikTok上的热门话题,及时调整产品营销方向。2023年,他的企业库存周转率提升了20%,营销成本降低了15%。

数字化的思维,正在改变老家的跨境卖家。长沙的产业园里不少卖家用SaaS工具管理店铺,用大数据选品,用AI客服处理售后。这些看不见的“效率密码”,让老家的卖家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2022年,长沙跨境电商卖家的平均利润率比深圳高5个百分点,数字化思维功不可没。

未来已来:老家的跨境时代,是红海还是蓝海?

“我在老家做跨境,钱多事少离家近。”这是长沙卖家王媛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的团队在娄底,每天早上9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周末双休,还能照顾家人。这种“平衡感”,是深圳给不了的。老家做跨境,不只是生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但选择老家的卖家,也要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低价内卷、人才短缺、认知壁垒——这些问题不是靠降本增效就能解决的。需要的是差异化的策略、品牌化的决心、数字化的思维。瑞贝卡、陈钰、虎丘婚纱卖家的故事证明,老家做跨境,既有巨大的商机,也有激烈的竞争。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破局点”。

对外开放持续深入,跨境电商的浪潮一波接一波。老家的产业带、 低廉的成本、成熟的数字基建,正在让“在老家做跨境”从少数人的尝试,变成越来越多人的选择。未来老家的跨境赛道,是红海还是蓝海?答案在每个卖家的手里也在那些从产业带长出来的故事里。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唯有拥抱变化的人,才能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3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