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的加班文化,难道在美国真的赢了改写为一种普遍现象
硅谷裁员潮里的“异类”:TikTok的高薪与加班文化
2022年的硅谷,科技巨头们忙着“瘦身”。Twitter裁掉一半员工, Meta砍掉20%的岗位,Google也没能幸免,裁员14%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裁员追踪机构Layoffs.fyi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年11月,全球科技公司至少裁掉了10万人。就在这片萧瑟中, TikTok像个穿着貂皮大衣的赌徒,逆势挥舞着美金——它在硅谷核心区签下6.1万平方米的办公室租赁协议,计划把山景城团队人数翻一倍,还给初级员工开出六位数美元的薪水。这场景,怎么看都透着一股“别人家裁员我招人”的诡异感。
高薪挖人的背后:真的是商业需求吗?
“最近新来的同事,基本都从Google和Facebook‘逃’过来的。”王霖去年加入TikTok北美前端部门,现在自称“老员工”。他说的“逃”字很微妙——硅谷传统大厂的日子不好过 Twitter员工被要求睡办公室赶项目,Google员工被迫每周回办公室三天Meta更是取消了远程办公政策。比一比的话,TikTok的高薪像块磁铁,吸引着被裁掉的工程师们主动投奔。

但TikTok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吗?内部人士透露,此波招聘更像一场“声誉投资”。所谓声誉,说白了就是在美国站稳脚跟——消除政客对“数据被中国获取”的质疑。自2022年BuzzFeed曝出“字节跳动中国员工访问美国用户数据”后TikTok就没消停过。它把美国用户数据搬到甲骨文的服务器, 培训员工对外强调“数据存在新加坡和美国”,现在又高薪招数据工程师和算法专家,目的只有一个:让美国团队占比更高,看起来更像“本土企业”。
有意思的是这种“声誉投资”的成本高得离谱。西班牙一场名为“Evolve”的内部party,花了290万美元;办公室租赁费创下硅谷年度最高记录;挖角时薪资直接对标市场价的三四倍。但硬币的另一面是 TikTok悄悄把全球收入目标下调了20亿美元——从预期的120亿至145亿美元,至少缩水20亿。这操作,活脱脱像“借钱装阔”。
加班文化:硅谷的“九九六”变种
从“拒绝内卷”到“主动加班”
王霖的微信好友列表里躺着不少Twitter前同事。以前他们总在群里吐槽“拒绝996”, 现在画风突变:“今天又加班到凌晨,马斯克的变态需求”“周末被叫去开会,睡了3小时”。TikTok的员工看着这场面心里五味杂陈——他们早习惯了这种节奏。
作为前端工程师,王霖半夜一两点回复需求是常事。广告部门的李青更惨, 早十晚十的工作节奏司空见惯,团队里光数据分析岗位就塞了100多人,内卷程度堪比国内大厂。更绝的是时差问题:美国员工常常在周日下午参加北京主管的会议,晚上回邮件、半夜开视频会,成了家常便饭。
以前硅谷人标榜“work-life balance”,现在这面旗子快扛不住了。TikTok的招聘人员甚至在LinkedIn上明晃晃地写着:“接受跨时区协作,能承受高强度工作”。有人调侃:“以前我们嘲笑中国996,现在发现硅谷的996只是‘开胃菜’。”
高压绩效:平均职业生命7个月?
李青所在的广告部门,流传着一个黑色幽默:“平均职业生命7个月”。这不是玩笑——TikTok每两个月评估一次绩效, 员工如果连续两次得分低,就被列入“绩效调整计划”,有几个月时间扭转局面否则就卷铺盖走人。这种高压政策导致广告团队流动性极大,2022年年初到年中,换了三波负责人。
“以前大家抱怨强度大,现在反而不怎么说了。”李青的语气透着无奈,“经济下行,有份工作就不错了。”这话听着耳熟——国内职场人当年也是这么从“抵制加班”变成“主动加班”的。TikTok只是把这套逻辑原封不动搬到了硅谷, 只不过换了套说辞:不是“996”,是“拥抱挑战”;不是“压榨”,是“快速成长”。
更讽刺的是美国团队的决策权其实有限。虽然管理层多是本地人,但收入目标、招聘计划这些关键事,还得等北京总部拍板。有美国员工吐槽:“我们像提线木偶,汇报工作的是我们,但定目标的不是我们。”这种“表面本土化, 实际集权化”的管理,让加班文化更难消化——毕竟为别人的KPI拼命,总归没那么心甘情愿。
收入困境:高薪招人,广告却卖不动
广告寒冬下的“价格洼地”
TikTok的流量有多恐怖?2022年全球月活用户突破10亿,是美国年轻人最爱的APP。但流量≠赚钱。据《金融时报》报道,TikTok把2022年收入目标下调20亿美元,主因就是广告变现不给力。广告代理商林向树说:“我们合作的品牌,预算至少砍了30%。”
问题出在哪儿?跨境品牌负责人老张举了个例子:“在抖音投1万块, 能带来1万块销售额,ROI 1:1,敢继续追投;在TikTok投1万块,销售额最多3000块,ROI 1:3,谁敢砸?”数据不精准是硬伤——受美国数据隐私法限制, TikTok没法像抖音那样收集用户消费偏好、地域消费力,广告定向基本靠猜。某快消品牌2022年10月在TikTok投了50万美元口红广告, 曝光量100万,点击率2%,但转化率仅0.3%,远低于行业平均的1.5%。
更尴尬的是TikTok的用户里青少年占比太高。购买力有限,广告主自然不乐意。林向树说:“现在广告主更看重品宣,比如让年轻人记住品牌名字,但转化?别指望。”这导致TikTok成了“价格洼地”——流量大、转化差,广告主图便宜才来预算一紧,最先砍的就是它。
嫡系文化与甩锅游戏
内部管理混乱,让本就艰难的雪上加霜。“嫡系文化越来越严重。”王霖苦笑,“leader自己带的人,再差也能升;非嫡系干的活多,背锅也多。”有个案例很典型:2022年9月,某算法团队优化推荐模型,导致用户留存率下降3%。事后复盘时 国内背景的leader把责任推给美国团队,说“他们没理解需求”,而其实吧项目从头到尾都是国内团队主导。
李青把问题归咎于“目标太高”。“2022年广告增速已经很高了但总部定的预期更离谱,后期团队根本不知道怎么达标。”基层leader为了交差,决策越来越“云里雾里”,甩锅成了生存技能。“总得有人背锅,”李青说“不甩锅,自己就成了锅。”
这种内耗直接影响了业务效率。2022年第四季度, TikTok北美广告团队主要原因是内部扯皮,一个新广告功能上线延迟了两个月,错过了黑五促销黄金期。员工在匿名社交平台Blind上吐槽:“TikTok的嫡系文化,比Google的层级还让人窒息。”
突围之路:加班文化能救TikTok吗?
本土化还是“中国化”?
周受资说:“我们的管理方式不需要裁员一半就能达到效率水平。”这话听着像在讽刺硅谷同行,但TikTok的效率真的高吗?美国员工吐槽“关键决策还是中国说了算”,这和本土化背道而驰。有内部人士建议:“与其高薪招美国人,不如把决策权放下去。”但字节跳动的集权基因,改起来没那么容易。
广告变现:短期靠补贴, 长期靠数据
老张给TikTok指了条路:“短期靠补贴冲销量,长期得把数据模型做起来。”比如2022年双11,TikTok北美站给美妆品牌补贴了20%的运费,转化率直接翻了一倍。但补贴不是长久之计,还得解决数据精准度问题。有工程师提议:“能不能和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在合规范围内获取更多用户行为?”这想法不错,但得先过美国监管机构这关——毕竟TikTok的“数据平安”人设,已经够脆弱了。
硅谷的冬天还没过去,TikTok的高薪和加班文化,像是在寒风中点了一把火。这火能烧多久?没人知道。但有一点很明确:当“九九六”遇上硅谷, 当“中国式管理”碰撞“美国式自由”,这场文化博弈的赢家,可能从来都不是员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