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能否引领电商走向全球大战?
从五环外到全球战场:拼多多的出海狂奔
2022年9月, 拼多多财务副总裁刘珺在财报会上甩出一句“TEMU不受财务指标驱动”时或许没意识到这句话会成为跨境电商圈的“战书”。彼时TEMU刚在美国上线不到一个月, 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它已经冲上美国购物类APP下载榜第二。一年后这个数字变成了“霸榜170天”,触达全球40多个国家,第三季度销售额突破50亿美元。拼多多的出海, 像一柄突然出鞘的利剑,劈开了原本由亚马逊、沃尔玛把持的北美电商市场,也把“全球电商大战”的序幕拉到了眼前。
万亿市场的诱惑:北美为何成了必争之地
Statista的数据像块磁铁,吸着所有跨境电商玩家往北美扎。2022年北美电商市场收入1万亿美元, 是全球第二大电商市场,更关键的是未来四年这里要保持15%的年增长率,2026年能冲到1.8万亿美元。这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消费力:美国人均电商支出超6000美元, 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一倍;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新开拓的市场,人均网购频率也在逐年攀升。

拼多多不是第一个看中这里的——SHEIN靠快时尚在这里年赚近10亿美元, TikTok Shop2023年11月刚开放美国站点就急着自建物流中心,连沃尔玛都在财报里得意地炫耀“美国电商销售额同比增长27%”。但拼多多可能是最“不计成本”的那个:刘珺那句“不受财务指标驱动”,翻译成人话就是“烧钱也要抢地盘”。
低价不是武器, 是生存本能
TEMU的首页像个大型清仓场:50%折扣的连衣裙、1分钱的手机壳、9.9美元的瑜伽垫。这些价格在美国消费者眼里近乎“白送”,背后却是拼多多在国内练了十年的“供应链肌肉”。1100万家供应商、 1000多个工厂品牌,其中不少是阿迪达斯、耐克的代工厂——这些工厂在国内电商内卷中早就习惯了“薄利多销”,现在突然发现海外市场愿意为低价买单,产能瞬间被激活。
2023年双11期间, TEMU的“源头工厂直采”专区里一款39美元的羊毛衫在国内同款卖200元,供应链成本压缩到极致,靠的就是砍掉中间商、让工厂直面海外消费者。这种“工厂直连消费者”的模式,SHEIN用过拼多多把它放大到了全品类,变成了“全品类低价”。
烧钱换增长:营销投入像个无底洞
如果说低价是TEMU的矛,那营销就是它的炮弹。2023年2月, TEMU在超级碗砸下1.67亿美金买了60秒广告,画面里“像亿万富翁一样购物”的slogan配上0.01美元的商品,直接把美国网友看呆。这还不是全部:Sensor Tower数据显示, TEMU在美国的下载量中,40%来自社交平台广告;拼多多2022年年报里线上营销费用暴涨56%,大部分都砸在了海外。
还是像国内拼多多的“补贴依赖症”一样,停了补贴用户就走?没人敢打包票。
刘珺说“不计成本”, 体现在细节里:用户推荐好友能拿现金奖励,买贵了双倍赔,90天无理由退货——这些在国内被拼多多验证过的“拉新神器”,原封不动搬到了海外。效果很明显:上线半年, TEMU美国复购率冲到10%,客单价25美元,虽然比亚马逊的80美元低不少,但胜在“买得越多越便宜”。问题是这些营销成本能换来长期忠诚度吗?
老玩家的反扑:围剿已经开始
亚马逊的“防守反击战”
亚马逊的反应慢了半拍,但很快调整了策略。2023年Q3, 亚马逊突然推出“新卖家入门大礼包”:前三个月免仓储费,送100美元广告券,甚至帮卖家注册品牌专利。这明显是冲着TEMU去的——毕竟TEMU上的中国卖家,很多都是亚马逊的“老熟人”。亚马逊CEO安迪·贾西在财报会上特意提到“要给中小卖家更多利润空间”,翻译过来就是“别让TEMU用低价把人都抢走”。更狠的是 亚马逊悄悄收紧了第三方卖家的低价商品审核规则,要求卖家提供成本价证明,变相抬高TEMU的低价商品准入门槛。这场仗打得有点像国内当年的“淘宝vs拼多多”,只是战场换成了北美。
TikTok和SHEIN:从“盟友”到“对手”
TikTok和拼多多曾有过短暂“蜜月期”。2022年TEMU刚上线时TikTok上不少网红自发推荐,甚至有人把它叫“版拼多多”。但2023年TikTok自己也要做电商了——TikTok Shop11月开放美国站点, 还自建了3个物流中心,目标直指“跨境电商亚马逊”。这时候再看TEMU,突然就成了“竞争对手”。
跨境电商的战场,从来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而是“你死我活”。
SHEIN的反应更直接:它开始从“快时尚”向全品类扩张, 2023年上线了家居、3C品类,甚至开放第三方卖家入驻,打法越来越像TEMU。有意思的是 SHEIN的创始人许仰天曾公开说“不与拼多多正面竞争”,但2023年Q3,SHEIN在北美的市场份额被TEMU抢走了3个百分点,急得它赶紧在欧洲复制TEMU的“低价+社交裂变”模式。
藏在光鲜背后的阴影:风险远比想象中多
国内商家的“积怨”会不会引爆海外
拼多多在国内的“低价策略”,早就让商家苦不堪言。2023年双11期间, 有家做家居用品的卖家算过一笔账:在拼多多卖一个29.9元的收纳盒,平台抽成5%,物流成本8%,再加上推广费,实际利润不到3元,比在淘宝低40%。更让商家崩溃的是“退换货政策”——拼多多长期偏向消费者, 有次买家说“不喜欢”就能退货,卖家承担来回运费,直接亏本。
2024年1月,TEMU美国站已经有5%的卖家主动下架商品,理由是“利润太低”。这或许只是个开始。
这些积怨在国内已经小范围爆发,有卖家甚至在社交平台吐槽“拼多多的价格底线就是商家的利润底线”。TEMU出海后 这套打法原封不动搬到了海外:美国卖家反映,平台要求商品价格必须比亚马逊低30%,否则就不给流量;欧洲的卖家抱怨“90天无理由退货”被滥用,有人买完衣服拍照退货,衣服根本没穿过。问题在于, 国内的商家“敢怒不敢言”,是主要原因是依赖拼多多的流量;但海外的商家,本来就有亚马逊、eBay这些老平台可选,他们会一直忍受这种“低价压榨”吗?
物流成本:压在TEMU头上的“大山”
TEMU的“三段式物流”听起来很聪明,实际成本高得吓人。国内商家把货发到广州仓, 每单3.5元;广州仓发到美国,平均15美元;美国本地仓再送到用户手里又得9-15美元。算下来物流成本占了货款的40%-50%,比国内电商高3倍。更麻烦的是时效:美国本地仓覆盖的州,3-5天能到,但偏远地区比如阿拉斯加,要15天以上。
亚马逊在美国有110个物流中心, 能做到“次日达”,TEMU想追上,至少得再砸10亿美元建仓。这笔钱,拼多多愿意花吗?
用户等不及怎么办?TEMU只好推出“延迟配送免费送”政策——超过7天没到,直接再送一个同款商品。这招确实挽留了用户,但成本全得平台自己扛。2023年Q3,TEMU的物流亏损占比达到了总亏损的35%,比营销成本还高。拼多多在国内有“多多买菜”的本地仓支撑,但在海外它只能依赖第三方物流,议价能力远不如亚马逊。
政策悬剑:反倾销调查随时可能落下
2023年12月,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发布了一份报告,点名“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存在低价倾销行为”,虽然没有直接提TEMU,但话里话外都在暗示“要加强对中国电商平台的监管”。这不是危言耸听。欧罗巴联盟早在2022年就推出了《数字服务法案》, 要求跨境电商平台必须提供商品的成本价证明,否则最高罚全球营业额6%。2024年1月,德国已经对TEMU展开调查,怀疑其“通过补贴进行不公平竞争”。
更麻烦的是ESG问题:TEMU的“低价商品”很多是快消品, 包装过度、运输碳排放高,欧美消费者已经开始批评“TEMU在制造环境垃圾”。拼多多的“低价”在国内是优势,但在海外可能成了“原罪”。黄铮当年在国内用“低价”颠覆了电商格局,但现在到了海外他发现“规则”不再由自己定。
未来之战:拼多多的“战略定力”能撑多久
拼多多的管理层似乎早就料到这些风险。2024年3月的内部会上,陈磊说“跨境电商还处在很基础的早期阶段,未来的变数依然很大”。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还没准备好赢,但也没怕过输”。拼多多的战略其实从没变过:用“低价”抢用户,用“供应链”护城河,用“烧钱”换时间。在国内, 它用8年时间从五环外杀到了电商第一梯队;在海外它可能需要更久——毕竟亚马逊用了20年才把北美市场做到1万亿美元。
至于再说说谁能笑到再说说可能要看谁先撑不住“烧钱”,谁先猜对“用户想要什么”。这场仗,才刚刚开始。
TEMU的触角已经伸到全球40多个国家, 但真正赚钱的只有美国和加拿大,欧洲市场还在亏损,东南亚市场被SHEIN和Lazada堵得死死的。拼多多能像在国内一样“熬”到盈利吗?没人知道答案。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全球电商大战,拼多多已经不再是“参与者”,而是“搅局者”。亚马逊睡不着了TikTok急了SHEIN也加快了脚步——这或许就是拼多多最想看到的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