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电商为何暂停在12国新开计划

暂停扩张背后:TikTok电商的全托管赌局

TikTok电商突然按下暂停键。12个国家的扩张计划被搁置在半空中。消息出来那天行业群里炸开了锅。有人说是政策风险, 有人猜是内部调整,还有人直接甩出链接——“你看Temu又拿下一个国家了TikTok怂了?”

但真这么简单吗?扒了半年TikTok电商的运营逻辑,发现这次暂停更像是一次战略收缩。不是怂,是把鸡蛋从12个篮子往3个篮子里挪。挪的篮子叫“全托管”。

为什么TikTok电商暂缓新开12国原计划,重心押注全托管?
为什么TikTok电商暂缓新开12国原计划,重心押注全托管?

从1.0到2.0:TikTok电商为何突然“翻脸”?

2021年英国市场开放时所有人都觉得TikTok要大干一场。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成熟市场,英国被寄予厚望。后来啊两年过去,大部分跨境卖家铩羽而归。有人亏空了预算,有人直接关店跑路。

问题出在哪儿?全托管模式来了。官方说“我来搞定物流、售后、运营,你们只管供货”。听着美,实则把一大批靠“骚操作”赚钱的团队挡在了门外。那些玩黑科技、刷单、低质冲量的卖家,突然发现没施展空间了。TikTok用全托管,把生态位洗了一遍——留下来的,必须是产品和品牌。

更关键的是流量。TikTok的流量疯起来连运营都不信。4-7天冲到顶峰,急转直下。跨境卖家哪受得住这种脉冲式爆发?备货少了爆单了48小时内发不了货被投诉;备货多了流量掉了库存压仓库里哭都没地方哭。亚马逊客单价45美金, SHEIN10美金,TikTok夹在中间,既拼不过亚马逊的履约体验,又打不过SHEIN的低价供应链,再说说只能看着流量空转——用户被短视频种草了转头去亚马逊下单了。

所以TikTok干脆自己下场。1.0模式让商家自力更生,后来啊发现商家能力参差不齐,平台体验根本控不住。2.0全托管,本质是官方说“你们别折腾了供应链和库存我来扛,你们专心供货,我负责把货卖出去”。这招狠,直接把90%的运营压力从商家身上转移到自己身上。

英国失利:暴露的不仅是团队短板

英国市场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跨境卖家的脆弱,更照出了TikTok电商团队的内功不足。国内拼多多的市场份额是抖音电商2倍以上,说明什么?说明电商运营这事儿,光靠流量猛冲根本不够。需要供应链深度、履约效率、用户精细化运营——这些恰恰是内容团队出身的TikTok电商最欠缺的。

2023年英国市场数据:全托管模式下 本土卖家占比不足20%,跨境卖家流失率超60%。官方经理两头受气, 商家觉得平台“过河拆桥”,跨境卖家直接被干掉生态位——说好的开放跨境入驻,转头就推自营,换谁都得懵。

全托管模式:是解药还是毒药?

全托管模式出来后行业分成两派。一派拍手叫好:“终于不用愁物流售后了专心供货就行。”另一派冷笑:“平台把利润都赚走了商家就剩点加工费?”

但真相可能更复杂。全托管模式的核心风险,藏在“货”和“流量”的匹配里。TikTok的流量是脉冲式的,今天爆10万单,明天可能就1万单。海外仓固定容量的货怎么跟?备少了亏爆单的钱,备多了压库存的钱。去年东南亚一个做3C的卖家, 主要原因是TikTok突然爆单,没及时补货,眼睁睁看着30万订单溜走,再说说仓库堆了50万的货卖不掉,直接倒闭——这就是Fanno的翻版。

政策风险更是悬在头上的剑。TikTok今年3月底刚结束美国听证会,那边盯着呢。如果这时候贸然扩张12国,任何一个国家政策收紧,都可能让整个布局打水漂。不如收缩战线,先把英国、沙特、北美这几个重点市场啃下来把全托管模式跑通。

还有个隐藏风险:用户心智。TikTok是娱乐社交App,用户刷短视频是为了放松,不是为了购物。虽然商城流量占比在提升,但兴趣电商的“冲动消费”特性,决定了它的复购率天然低于纯电商平台。用户今天刷到一个好物下单了明天可能就忘了这家店叫TikTok Shop。这种情况下自营模式反而能通过统一运营提升用户体验,把“逛”的流量转化成“买”的习惯。

对比Temu:生态位决定生死

总有人问:“TikTok全托管能干过Temu吗?”答案很残酷:干不过。定位就不一样。

Temu是生来为电商的App,从第一天起就盯着供应链、低价、复购。它的全托管模式是基因里的东西——拼多多的团队、 叮咚买菜的履约效率、快团团的团长打法,把“从工厂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砍到极致。20-30美金的中低价位带,Temu玩得明明白白,速卖通、Lazada现在学它,也分走了不少市场。

TikTok呢?它的基因是内容。兴趣推荐算法强到可怕,但电商运营经验几乎为零。去年9月Temu切北美市场时目标很明确:打SHEIN和亚马逊中间的生态位。TikTok电商现在想复制这条路, 太难了——用户在TikTok上刷到好物,转头可能就去亚马逊搜同款,主要原因是信任度高、履约快。跨境电商的终局是本土,但TikTok的本土化能力,跟扎根多年的亚马逊、SHEIN比,还差着火候。

更关键的是“货”。Temu能从骨头缝里赚利润,靠的是供应链深度。国内工厂给Temu的价,比给跨境卖家的低30%以上。TikTok电商现在想搞全托管,能不能拿到同样的供应链优势?打个问号。印尼市场的案例显示, 全托管模式下本土卖家能拿到更多资源,但跨境卖家直接被边缘化了——平台要的是“可控的货”,不是“散乱的跨境供应链”。

达人带货:全托管模式下唯一的“风口”?

全托管模式把商家的空间压缩了却给达人打开了新窗口。TikTok电商今年目标230亿美金,10%佣金就是100亿级市场。这钱怎么分?达人分大头。

我见过太多靠达人带货起家的案例。2023年东南亚一个做家居的卖家, 找了5万粉的本地达人拍短视频,单条视频带出2万单,GMV直接破百万美金。后来这个卖家成了TikTok电商的标杆案例——不是主要原因是产品多牛,是主要原因是达人选得准。达人的粉丝信任度,是TikTok电商最稀缺的资源。

全托管模式下达人不用再纠结“选品、供应链、物流”,只需要专心做内容。联盟计划把达人、商家、平台串起来达人带货赚佣金,平台抽成,商家供货赚差价。这链条看似简单,但能跑通。2023年Q3,TikTok电商达人带货GMV占比已超40%,而且还在涨。

机会很明显:做达人分销。找源头工厂谈合作,拿到最低价,然后对接达人,帮达人选品、拍脚本、追数据。本质是“供应链+达人资源”的整合。我有个朋友2020年7月就做了联盟分销独立站,现在月流水稳定在200万美金——靠的就是这个逻辑。TikTok电商现在缺的不是流量,是能把流量转化成订单的达人。

本土卖家:被TikTok“漏掉”的蛋糕

全托管模式对跨境卖家是利空,对本土卖家却是利好。表面看是跟TikTok自营竞争,实际是平台帮你筛掉了大部分对手。

印尼市场的案例最有说服力。2023年本土卖家GMV占比超60%,而且集中在3C、家居、服饰几个类目。这些卖家深耕本地市场, 懂本地用户喜好,履约体验还比跨境卖家好7-10天——本土仓发货,2-3天到;跨境卖家从国内发,10天到都不稀奇。用户体验差一截,复购率自然天差地别。

本土卖家的机会在哪?回归产品和类目。把一个类目做深,做透。比如沙特市场的女性服饰, 本地卖家知道什么颜色、什么款式、什么尺码最受欢迎,跨境卖家可能连斋月期间的消费习惯都搞不清。精细化运营、降本增效,才是本土卖家的核心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本土卖家能享受平台更多资源。TikTok为了推全托管,会优先给本土卖家流量倾斜。英国市场试点显示,本土卖家账号的流量曝光比跨境卖家高2-3倍。跨境卖家朋友说他之前分管的AM都去了自营,飞书消息已读不回——平台明显在向本土卖家倾斜资源。

初创者:别碰全托管, 先搞流量

对国内初创者TikTok电商的最优路径是什么?先只搞流量,千万别碰全托管,也别开本土店。

为什么?全托管模式下平台把利润大头拿走了商家只剩供货赚差价,而且还要承担库存风险。本土店呢?需要本地公司资质、本地仓储,成本高得吓人。初创者玩不起。

但TikTok的流量是真便宜。2023年数据显示,TikTok电商的获客成本是亚马逊的1/3,是SHEIN的1/2。关键是怎么把流量转化成订单。做达人分销,做内容矩阵,把粉丝沉淀到私域。比如在TikTok上发短视频引流到独立站,或者通过联盟计划对接达人,让他们帮你带货。我见过一个初创团队, 靠10个账号每天发家居短视频,3个月做到月销5万美金——没碰全托管,没开本土店,就只搞流量。

流量是1,其他都是0。有了流量,哪怕TikTok电商政策再变,你也能快速调整。没有流量,就算全托管模式再好,你也分不到一杯羹。

收缩是为了更猛的进攻

TikTok电商暂停12国扩张, 不是战略退缩,是战略聚焦。把资源砸在重点市场, 把全托管模式跑通,把达人生态做起来把本土卖家扶起来——这些做好了再扩张也不迟。

行业总在鼓吹风口,但风口过去后留下来的都是能解决“货”和“流量”匹配问题的人。TikTok电商的全托管赌局, 赌的是平台能不能扛住库存风险、政策风险,能不能把兴趣电商的“冲动消费”转化成“复购习惯”。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时间验证。

但对跨境卖家 机会已经很明显了:要么转型做达人分销,要么深耕本土市场,要么干脆放弃TikTok,把精力放在亚马逊、SHEIN这些更稳定的平台。TikTok电商的生态位,留给真正懂产品和内容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