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内TikTok浏览量狂揽5亿
两天5亿:TikTok上的一场“紫色狂欢”
6月底的TikTok被一股紫色浪潮席卷。#grimaceshake话题标签的浏览量像坐了火箭,从默默无闻到突破22亿,中间只隔了几天嗯。更夸张的是围绕这款鬼脸奶昔的二次创作视频,在短短48小时内集体爆发,累计浏览量直接冲到5亿。你刷手机时可能也刷到过——有人举着紫色的奶昔祝Grimace生日快乐, 下一秒突然“倒地身亡”,紫色液体“血流”一地,配文“被Grimace暗杀了”。
这股风潮来得猝不及防。麦当劳自己都没想到, 5月推出的鬼脸奶昔,6月初还卖得平平无奇,直到6月26日TikTok上突然冒出第一条“鬼脸摇”视频,然后就像多米诺骨牌,一个接一个地传开了。

Z世代:总能从“无厘头”里挖出商机
说到Z世代,总有人觉得他们“难懂”。上一秒还在追捧极简风, 下一秒就沉迷“多巴胺穿搭”;上一秒为甜上头的奶茶疯狂,下一秒就为了一杯紫色奶昔拍“恐怖片”。但细想下来他们其实很“诚实”——喜欢就捧,无感就弃,从不藏着掖着。
数据显示, 美国TikTok用户里60%是Z世代,他们是潮流的“首发站”,也是“扩音器”。查普曼大学那位研究社交媒体的教授说得挺对,Z世代的“消极表达”里藏着强烈的群体认同。疫情期间憋了那么久,谁不想找点乐子?一杯奶昔,一个鬼脸,加上点自嘲式的“被害”剧情,正好戳中了他们“反抗沉闷”的神经。
有意思的是Z世代购物也跟着这个节奏走。SproutSocial的报告里提到, 超过60%的Z世代会买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产品,但他们可不是随便“种草”就下单。得先让你觉得“这品牌懂我”,然后才愿意买单。就像鬼脸奶昔,麦当劳没花一分钱打广告,全靠用户自发创作,反而让Z世代觉得“麦当劳居然也懂我们的梗”。
从“平平无奇”到“全网疯抢”:数据不会说谎
鬼脸奶昔的走红,数据比故事更直观。谷歌搜索趋势里 “Grimace Shake”的搜索量从6月26日开始陡峭上升,6月28日直接冲到峰值,比平时暴涨了5000%。麦当劳官方后来透露,那几天鬼脸奶昔的销量直接翻了好几倍,部分门店甚至卖到断货。
Sensor Tower的数据也佐证了TikTok的威力。今年二季度,TikTok在美国被下载了3.15亿次相当于每个美国人里差不多有一个下载了。这种用户基础,加上Z世代强大的传播力,想不火都难。就像Peace Out Skincare那个例子, 靠一条祛痘视频,一天卖15000件,3周卖完一年的库存——TikTok上的爆款,从来不是偶然。
对比一下就能明白。麦当劳6月12日推出鬼脸奶昔时按常规思路打了些广告,但效果平平。直到6月26日TikTok上的用户开始“玩梗”,品牌才反应过来。6月28日 麦当劳TikTok账号发了条视频,Grimace遮着眼睛配文“假装我没看到趋势”,还让CMO亲自下场喝奶昔“被暗杀”。这种“装傻式”互动,反而让用户觉得品牌“接地气”,参与感直接拉满。
病毒式营销:是“灵丹妙药”还是“饮鸩止渴”?
看到这里估计不少卖家心里痒痒的——是不是我也该找个梗,让TikTok帮我火一把?先别急。病毒式营销这东西,看着热闹,但不是谁都能玩转的。
就拿鬼脸奶昔 它的走红有几个关键点:,产品本身有记忆点——紫色奶昔+鬼脸形象,视觉冲击力强。这三点缺一不可,少了哪一点,都可能变成“自嗨式营销”。
反观那些跟风翻车的品牌。有的看到别人玩梗, 自己也硬凑一个,后来啊内容生硬,用户一眼看出是“营销套路”,直接划走;有的反应慢半拍,等热度过了才想起来跟进,早就错过了最佳时机;还有的产品本身没特色,靠“蹭热点”吸引来的流量,转化率低得可怜,纯属浪费钱。
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依赖病毒式营销”。有数据显示,靠TikTok爆款火起来的品牌,有30%在3个月内销量就断崖式下跌。为什么?主要原因是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品牌没有持续输出价值的能力,用户很快就会遗忘。就像当年某个“网红奶茶”,火遍全网后没几个月,门店就关了一大半。
卖家必看:从“鬼脸摇”里学点真本事
那卖家到底该怎么借鉴?其实不用照搬“鬼脸摇”的剧情,但背后的逻辑可以学。
第一,内容要“粗糙”但真实。最近TikTok上火的博主视频,很多都是随手拍的,没有华丽剪辑,甚至有点“糙”,但就是有人看。为什么?主要原因是真实。用户刷TikTok不是为了看广告,是为了找共鸣。你拍视频时别想着“怎么才能完美”,想想“用户看到这个会笑吗”“会觉得‘这说的就是我吗’”。
第二,学会“装傻”和“玩梗”。Z世代最烦“说教”,他们喜欢“一起玩”。品牌账号可以适当放低姿态,甚至自嘲。比如之前有个卖零食的品牌, 用户评论“吃了这个胖三斤”,品牌回复“那我帮你问问三斤能不能换个小号包”,后来啊评论区炸了互动量直接翻倍。这种“不正经”的互动,比硬广有用多了。
第三,产品本身要有“记忆点”。不管是颜色、包装还是形状,得让用户一眼记住。鬼脸奶昔的紫色,和平常的奶昔完全不一样,用户拍视频时画面里那一抹紫色特别抓眼球。你做产品时也可以想想:我的产品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能不能让用户拍视频时愿意把我当“道具”用?
第四,别盯着“爆款”,盯“用户”。TikTok上的热点今天有明天就没了但用户是长期资产。与其追着热点跑,不如多研究用户喜欢什么。他们爱看什么类型的视频?喜欢什么样的互动?对你的产品有什么真实反馈?把这些搞清楚了比撞大运等爆款靠谱得多。
不止于“卖货”:TikTok正在重塑品牌与用户的关系
说到底, 鬼脸奶昔的走红,不只是个营销案例,更揭示了TikTok时代的品牌逻辑——从“我说你听”到“我们一起玩”。传统广告里 品牌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告诉用户“你应该喜欢什么”;但在TikTok上,品牌更像个“朋友”,和用户一起笑,一起玩,甚至一起“吐槽”。
这种变化对Z世代特别重要。他们是“数字原住民”,从小泡在社交媒体里见惯了精心设计的广告,反而对“真实”更敏感。他们愿意为“懂自己”的品牌买单,哪怕贵一点;也会毫不犹豫地拉黑“装腔作势”的品牌,哪怕它再大牌。
麦当劳能成为“最大赢家”,不是偶然。它抓住了Z世代的心理:别端着,一起玩。从Grimace这个IP的“复活”, 到CMO亲自下场参与挑战,再到假装没看到趋势的幽默互动,每一步都踩在了Z世代的“爽点”上。这种“用户共创”的模式,比任何广告都更能建立品牌忠诚度。
对跨境电商TikTok的机会不止于“卖货”。通过观察用户的创作, 你能更懂他们的需求;通过和用户的互动,你能建立更深的情感连接;甚至可以通过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产品。就像Peace Out Skincare, 靠TikTok用户反馈,很快调整了产品配方,销量直接翻了十倍。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打法,才是TikTok真正的宝藏。
未来已来:TikTok电商会走向何方?
因为TikTok在美国、 东南亚等地的电商闭环试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这里不只是“流量池”,更是“转化场”。数据显示, TikTok用户的转化率比传统社交媒体高出30%以上,主要原因是他们从“刷视频”到“买东西”的心理距离更短——看到喜欢的,直接点购物车就行,不用跳转到其他平台。
但TikTok电商的难点也在这里。用户刷视频是为了“娱乐”,突然转到“卖货”,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怎么让“娱乐”和“卖货”不冲突?关键还是“内容”。如果产品能融入用户的创作, 比如卖服装的鼓励用户拍穿搭视频,卖厨具的教用户用产品做菜,让“买”变成“玩”的一部分,转化率自然会高。
回到鬼脸奶昔的案例,它之所以能成功,就是主要原因是它让“买奶昔”变成了一种“社交货币”。用户拍视频不是为了推荐产品,而是为了“玩梗”,为了参与这个集体狂欢。在这个过程中,产品只是“道具”,真正的核心是“情感连接”。这种模式,或许才是TikTok电商的未来——不是“卖产品”,而是“卖体验”,卖“参与感”。
两个月过去了 #grimaceshake的话题浏览量还在涨,只是形式从“被暗杀”变成了“复活派对”。Z世代的潮流总是变很快,但不变的是他们对“真实”和“有趣”的追求。对品牌 与其追着热点跑,不如学会和用户一起创造热点——毕竟最好的营销,从来都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