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问:为何Temu和Shein能称霸美国电商下载榜单
手机里的下载榜,藏着什么秘密
最近刷手机的时候,你是不是也发现了?打开苹果App Store或者谷歌Play, 购物类应用的下载榜单上,总有两个熟悉的名字——Temu和Shein。不是亚马逊, 不是沃尔玛,也不是你平时常用的那些购物软件,偏偏是这两个听起来有点“洋气”的中国电商平台,稳稳占据着美国市场的前两名。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 Temu今年一季度在美国的下载量直接飙升了57%,达到了1900万次把ChatGPT都甩在了后面;Shein也没闲着,2022年全年以2.29亿的下载量成为全球下载量最大的电商App,今年一季度在美国电商类App下载榜上依旧稳坐第二。
这事儿就有点意思了 一个2022年9月才刚进美国市场的“新玩家”,一个靠卖平价时尚起家的“老熟人”,怎么就把美国那些本土电商巨头挤到后面去了?

低价真的是“万能钥匙”吗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便宜呗。Temu首页上“Like a Deal”的标语, Shein动不动就“1美元起”的商品,确实戳中了不少美国消费者的痛点。美国的生活成本这些年涨得厉害,普通老百姓买东西,越来越看重性价比。亚马逊上的商品看着便宜, 但加上运费、税费,有时候比Temu还贵;沃尔玛这些线下超市,一件基础款T恤可能要二三十美元,但在Shein上,同样的款式只要5美元左右。
但问题来了低价真的能一直打天下吗?当消费者发现买回来的衣服洗两次就变形,手机壳用一周就开裂,他们还会继续买单吗?这背后可能藏着更深的逻辑。
你可能会说“一分钱一分货”, 但对很多年轻人花20美元买5件T恤和花20美元买1件T恤,他们宁愿选前者。特别是Z世代和千禧一代,他们习惯了“快时尚”和“快消品”,衣服穿几次就扔,没必要买贵的。Temu抓住的就是这个心理, 把“极致低价”做到了极致——手机壳1美元、袜子0.99美元、玩具3.99美元,这些价格让美国消费者根本“把持不住”。
“砍一刀”背后的社交裂变
说到Temu的低价,就不能不提那个让人又爱又恨的“砍一刀”。你有没有收到过朋友发来的链接:“帮我砍一刀,0元拿手机壳”?一开始可能觉得新鲜,帮着点一下后来发现朋友圈里全是这种请求。Temu就是靠这种“社交裂变”,把用户变成了自己的“推广员”。根据内部人士透露,Temu在美国的拉新成本,比传统电商低了70%以上。用户每拉一个朋友注册, 就能拿到优惠券,朋友下单后还能再拿奖励,这种“双赢”的模式,让Temu的下载量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但反过来想,这种模式真的可持续吗?当用户对“砍一刀”产生审美疲劳,甚至开始屏蔽好友链接时Temu靠什么继续获客?这可能是它接下来要面对的难题。
Shein的“柔性供应链”快反链路
再看Shein,它的低价可不是简单“压价”就能做到的。背后是一套被称为“柔性供应链”的绝活。传统服装品牌,从设计到生产,再到上架,可能需要3-6个月;Shein把这个流程压缩到了7-15天。它的供应链团队每天会分析社交媒体上的流行趋势——比如TikTok上哪个颜色的裙子火了 哪个款式的包包火了马上就能设计出样品,发给合作的工厂小批量生产,如果卖得好,立刻追加订单,卖不好就果断停产。
据MarketplacePulse统计, Shein的第三方卖家入驻后平均转化率比独立站提升了25%,主要原因是背靠Shein的流量,根本不愁卖不出去。
这种“小单快反”的模式, 让Shein的库存周转率比Zara快了3倍以上,成本自然降下来了。2023年二季度, Shein还开放了第三方平台,允许其他卖家入驻,前三个月免佣金,之后只收10%的销售额佣金。但有个硬性要求:商品必须从美国本土发货。这招看似简单,实则高明——既保证了物流时效,又解决了“本土化”的信任问题。
流量从哪里来:社交平台的“收割机”
低价和供应链是基础, 但要让美国消费者知道你、下载你、下单你,流量才是关键。Temu和Shein在流量运营上,堪称“教科书级别”。Shein很早就布局了社交平台,在Instagram、TikTok上都有几千万粉丝。它的营销团队每天会找大量中小博主, 发“开箱视频”、“穿搭分享”,内容非常接地气,不像传统品牌那样高高在上。
你可能会说广告费这么贵,划得来吗?Temu算过一笔账:一个新用户的获取成本是5美元, 但通过Super Bowl带来的用户,终身价值能达到30美元,完全值得。不过 这种“烧钱换流量”的模式,也有风险——如果哪天广告平台限流,或者用户对广告产生抵触,Temu的流量池会不会干涸?这谁也说不准。
比如一个叫@everydaywithrachel的TikTok博主, 有120万粉丝,她经常发“Shein平价好物”系列,一条视频的播放量能达到500万以上,直接带动相关商品销量暴增。Temu更狠, 直接在Super Bowl上投放了广告,30秒的广告费花了1400万美元,但换来的是下载量单日暴涨300%。
本土化:不只是翻译那么简单
很多跨境电商死在美国,就是主要原因是没做好本土化。但Temu和Shein,在这方面确实下了功夫。Shein很早就成立了美国本土的设计团队, 专门针对美国人的身材和审美开发商品——比如美国人喜欢大码服装,Shein就推出了“Curve”系列;美国人注重环保,Shein就推出“可持续时尚”线,用可回收材料做衣服。
你可能会说这些本土化措施,其他电商平台也能做,为什么Temu和Shein做得更好?答案可能藏在“细节”里——比如Shein的商品详情页, 会标注“适合美国身高160cm-170cm的女性”,Temu的客服会用美国年轻人的口头语回复,比如“No worries”“You got it”,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本土化,才真正走进了美国消费者的心里。
Temu更绝, 它在美国设立了客服中心,24小时响应,支持
争议声中前行:它们的“阿喀琉斯之踵”
尽管Temu和Shein在美国的下载量一路高歌猛进,但争议也从来没停过。最让美国消费者诟病的,就是“质量问题”。有媒体做过测试,买来的Shein衣服,甲醛含量超标3倍;Temu的玩具,小零件容易脱落,有平安隐患。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已经多次对它们提起诉讼,指控“虚假宣传”“质量不达标”。更麻烦的是 美国国会一直在调查它们的数据隐私问题——Temu被曝会收集用户的通讯录、位置信息,Shein的算法被指“诱导过度消费”。
如果它们不能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就算下载量再高,也终将被消费者抛弃。
2023年5月, 美国参议院还专门举行了听证会,要求Temu和Shein解释“低价背后的供应链真相”。这些问题,就像它们的“阿喀琉斯之踵”,随时可能让它们从神坛跌落。你可能会说亚马逊早期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后来不也解决了吗?但Temu和Shein的问题是“系统性”的——从供应链到数据隐私, 从营销方式到用户信任,每一个环节都藏着风险。
下载量第一, 等于市场称霸吗
再说说回到一开始的问题:Temu和Shein真的“称霸”美国电商市场了吗?Sensor Tower的数据显示,下载量不等于收入。Temu的平均客单价只有15美元,Shein是25美元,而亚马逊的平均客单价是80美元。也就是说虽然下载量高,但单用户带来的收入并不高。更重要的是美国电商市场的“蛋糕”虽然大,但切分起来并不容易。
但别忘了亚马逊也在建设自己的柔性供应链,沃尔玛的线下门店就是天然的“前置仓”。未来的竞争,一定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纯比谁下载量高。下载量第一,只是第一步,想真正“称霸”美国市场,Temu和Shein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亚马逊依旧占据着40%的市场份额,沃尔玛、Target这些本土巨头也在发力低价电商。2023年二季度, 沃尔玛推出了“Walmart+会员”,免费配送门槛从35美元降到35美元以下直接对标Temu;Target则和Shopify合作,允许第三方卖家入驻,复制Shein的模式。你可能会说Temu和Shein的供应链优势太大了别人学不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