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雅加达深度探索后,第三届中国泛出海媒体CEO闭门峰会落幕了吗
三天雅加达行记:一场未完的出海对话
从雅加达苏加诺-哈塔机场落地开始, 空气里就裹挟着热带的湿热,还有一股子说不清的躁动——可能是这座东南亚最大城市的活力,也可能是几十位出海媒体CEO心中憋着的一股劲儿。第三届中国泛出海媒体CEO闭门峰会的行程,就在这股躁动里铺开了。三天时间, 说长不长,走马观花看了几个企业,聊了几场闭门会议;说短不短,足够让每个参与者脑子里塞满新想法,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过去几年的出海策略是不是都跑偏了。
从机场到总部:那些被忽略的出海细节
刚下飞机, 接机的小伙子开着辆丰田Alphard,车窗外的雅加达街景像快进的电影:摩托车流像潮水一样涌过路边的Warung飘着椰子饭和沙爹的香味,广告牌上既有本土品牌如MAYBELLINE,也有中国传音的TECNO手机。同行的一位CEO突然冒出一句:“你看,连三轮车都装着防蚊广告,这里的人是真的怕蚊子啊。”这句话后来成了我们讨论美妆产品时的一个引子——原来东南亚消费者的痛点,可能就藏在这些日常细节里。

行程里最让人期待的,是拜访TikTok雅加达总部。本以为会看到高大上的办公区,后来啊入口处排着当地年轻人举着手机拍短视频,像国内网红打卡热门景点似的。会议室里 TikTok东南亚电商的负责人没讲太多宏观战略,反而放了一组数据:“印尼用户打开TikTok的平均时长是52分钟,他们刷视频不是为了买东西,是被内容‘种草’了才会下单。”这句话让在场的媒体人突然意识到, 自己过去总盯着“转化率”,却忘了用户在社交平台上根本不是“购物”心态。
美妆市场的“双面性”:规模与差异的博弈
雅加达的美妆市场, 像个脾气古怪的姑娘——既热情似火,又冷若冰霜。热情的是市场规模, Bioaqua联合创始人闫佳佳在交流时提到,印尼美妆市场规模去年突破70亿美元,而且每年还在以12%的速度增长;冷若冰霜的是各国差异,比如隔壁马来西亚用户疯狂追捧美白和防晒,偏爱不含酒精的天然产品,而印尼本地女性更爱欧美妆强调的眉眼立体感,韩妆这两年突然火起来是主要原因是K-pop偶像带火了“水光肌”概念。
有意思的是 我们在当地一家叫“Watsons”的药妆店看到,货架上的中国品牌占了近三成,价格比欧美品牌便宜30%到50%,但销量却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导购员悄悄说:“中国产品质量不错,但包装太‘中国风’,本地年轻人觉得不够潮。”这戳中了一个痛点:很多国货出海以为“性价比”就能打天下 却忘了东南亚的Z世代对“颜值”和“社交属性”的执念,比价格敏感度高得多。
Bioaqua与Y.O.U的决策逻辑:平价不是唯一答案
参访Bioaqua那天工厂里飘着芦荟和玻尿酸的清香。联合创始人闫佳佳没讲太多“供应链优势”这种套话, 反而分享了他们踩过的坑:“2021年刚进印尼时我们照搬国内‘爆款’策略,推一款祛痘面膜,后来啊发现印尼人更习惯用祛痘膏,面膜对他们来说是‘急救品’,不是日常用品。”后来他们调整了产品线, 把祛痘膏做成“小规格+低单价”,还找本地网红拍“祛痘日记”,这才把销量拉起来——现在这款产品在Shopee印尼的美妆类目里能排进前五。
Y.O.U的打法更“野”一点。作为彩护一体品牌, 他们没走传统美妆的“大牌平替”路线,反而主打“印尼特色成分”,比如提取爪哇岛的火山泥做清洁面膜,用当地特有的“蝴蝶兰提取物”做保湿。印尼CEO王传军说:“本地消费者对‘本土成分’的信任度比国际成分还高, 我们甚至把原料产地做成视频,放在TikTok上播放,转化率提升了18%。”这让我们突然明白:出海不是“把国内产品搬到国外”,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本地品牌。
社媒营销的“化学效应”:流量还是品牌势能?
Seahub创始人Luke的分享,直接把会议气氛推向了高潮。这个在印尼做了5年网红营销的外国人, 说话带着点调侃:“很多中国品牌找我合作,开口就要‘百万粉网红带货’,我说你们先看看这些粉丝是不是‘僵尸粉’——印尼有些网红买粉成本才5块钱一万个,但真实互动率不到1%。”他举了个例子:某美妆品牌找了个50万粉的美妆博主拍视频, 播放量是80万,但实际转化只有200单;后来换成5个10万粉的垂类博主,每个博主带500单,总转化反而更高。
这引出一个争论:社媒营销到底是“流量游戏”还是“品牌建设”?有人觉得TikTok上的短视频带货就是“快消品”, 赚一波就走;但Luke坚持:“真正的社媒红利,是让用户主动‘传播’你的品牌。我们给一个中国防晒品牌做‘素人测评’, 找来100个普通女孩在Instagram晒使用对比图,没花钱买流量,后来啊这个标签#SunscreenChallenge在印尼上了热搜,品牌搜索量暴涨300%。”这话说完,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可能很多人突然意识到,自己过去把社媒营销做成了“硬广”,却忘了它的本质是“内容共鸣”。
印尼+中国的运营模式:供应链与本土化的碰撞
闭门会议的第二天 大家聊到团队运营时分歧特别大。有人主张“国内总部全权操控”, 觉得“出海就是把货卖出去”;但Y.O.U的CEO王传军举了个反例:“我们去年尝试在国内做所有决策,后来啊推了一款‘中国风口红’,印尼团队说颜色太深,不适合本地肤色,等调整完,已经错过情人节旺季了。”后来他们改成“印尼团队负责产品研发和社媒运营,国内只管供应链和物流”,效率直接提升了一倍。
更具体的案例是Bioaqua的“双仓模式”。他们在雅加达郊区建了一个小仓库, 存着最畅销的50个SKU,订单48小时内能送到爪哇岛主要城市;国内仓库则负责备货,通过海运补充本地仓。闫佳佳说:“刚开始算账觉得成本高, 但发现本地仓能把退货率从15%降到5%,主要原因是用户等不及退换货就放弃了——这笔账算下来其实更划算。”这让我们突然明白:出海不是“把成本压到最低”,而是“把效率提到最高”,而效率的前提,是“懂本地”。
TikTok Shop的“美妆密码”:2亿用户下的新机遇
行程再说说一天 大家凑在一起聊TikTok Shop的数据,越聊越觉得“有意思”。印尼TikTok电商的运营人员给我们看了组数据:美妆个护是平台去年增长最快的类目, 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20%,其中“口红”“防晒霜”“面膜”是三大爆款。更关键的是用户从“刷视频”到“下单”的平均路径只有1.2步——比国内抖音电商还短。
但有人泼冷水:“美妆类目卷到不行,一个热门产品,一个月能冒出50个竞品。”这倒是事实 我们在TikTok上看到,同一个“美白面膜”,不同品牌的短视频内容几乎一模一样,用户早就审美疲劳了。Bioaqua的闫佳佳分享了个破局点:“我们不再拍‘产品功效’, 而是拍‘印尼女孩的日常’,比如早上用我们的洁面乳洗脸,然后去上班,中间穿插产品使用场景,这种‘生活化内容’的转化率,比硬广高40%。”原来TikTok Shop的“美妆密码”,不是“卖产品”,而是“卖生活”。
闭门峰会上的“金句”:那些戳中出海人的痛点
三天的闭门会议, 金句不少,但最让人记住的,反而是那些带点“刺”的观点。比如Seahub的Luke说:“很多中国品牌出海, 就像‘穿着西装跳街舞’——产品很好,但表达方式太生硬。”这话让在场几个媒体CEO脸色有点挂不住 但细想又确实如此——国内做惯了“高举高打”的品牌,到了东南亚反而放不下身段,用国内的那套打法去推本地化内容,后来啊自然“水土不服”。
还有一位媒体人分享了个扎心案例:“我们给某美妆品牌做本地化内容, 找了印尼网红拍视频,后来啊视频里出现‘猪油膏’这个词,印尼用户直接骂‘不清真’,差点引发公关危机。”这让我们意识到:出海的“本地化”,不只是语言翻译,还包括文化禁忌、宗教信仰、甚至当地人的“梗”。比如印尼人喜欢用“emoji”表达情绪, 短视频里多用“🔥”“💯”这类符号,国内品牌却很少用,这就是“细节里的差距”。
落幕不是终点:雅加达之后的出海思考
离开雅加达那天 机场的免税店里看到不少中国品牌——传音的手机,Shein的连衣裙,还有Bioaqua的面膜。突然觉得,这场闭门峰会虽然“落幕”了但真正的出海对话,才刚刚开始。雅加达的三天 让我们明白:出海不是“把货卖出去”,而是“把自己变成本地人”;不是“比谁价格低”,而是“比谁更懂用户”;不是“追求短期流量”,而是“积累长期品牌势能”。
回程的飞机上,有人发消息说:“明年峰会,希望能去越南看看。”另一个人回:“不如直接去泰国,那边的中美品牌竞争更激烈。”看来这场关于出海的探索,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前行的理由。毕竟世界那么大,市场那么多,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边走边聊”,本身就是件挺幸福的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