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kTok的“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模式
TikTok上那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生意, 藏着什么门道
刷着TikTok突然刷到一群黑人兄弟穿着统一制服,跳着整齐划一的尬舞,手里举着写着中文祝福语的牌子,嘴里还念着蹩脚的中文。你以为是哪个国际组织的公益广告?错,这可能是一份来自遥远非洲的“定制祝福服务”。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种看似离谱的生意,竟然养活了一家公司,还让七万五千多位海外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买单。而最神奇的是 他们几乎没花一分钱推广,账号上的每一条视频都是客户花钱制作的内容,却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新客户上门。这背后藏着的,正是TikTok上最让人琢磨不透的“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模式。
从非洲小朋友到猛男团队:一个祝福视频的进化史
时间拉回到2015年,当时国内社交平台突然火起了一波“黑人举牌”视频。一群皮肤黝黑的小朋友, 用还不太熟练的中文齐声念着买家定制的祝福语,内容稀奇古怪,有生日祝福、求婚告白,甚至还有“恭喜老板发财”的职场祝福。这种带着土味气息的内容,主要原因是反差感十足,迅速在朋友圈刷屏。大家觉得好玩,觉得有面子,纷纷花小钱买一份来自非洲的“神秘祝福”,转发到社交圈当谈资。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看似短暂的风潮,其实埋下了一颗商业种子。到了2020年左右, TikTok上开始出现类似的账号,但这次的主角不再是小朋友,而是一群孔武健壮的非洲猛男。他们着装统一,动作整齐,尬舞的幅度更大,吼声更响,透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来自非洲草原的狂野气息。账号名叫Friday worldwide,他们自称已经为七万五千位海外消费者送出了祝福。更厉害的是他们的团队越来越正规化,从曾经的散兵游勇,变成了有组织、有纪律的“内容生产队”。
这个案例最有趣的地方在于,他们的“产品”本身就是“内容”。客户花钱买的是一段祝福视频,但这段视频一旦被发布到TikTok上,就成了吸引流量的内容。非洲兄弟的夸张表演、蹩脚的中文发音、异域文化的反差感,这些元素天然带有传播属性。用户觉得有趣就会点赞、 评论、转发,视频的播放量上去了自然就会有新客户看到,然后下单定制属于自己的祝福视频。一个完整的商业闭环就这么形成了:产品→内容→流量→新客户→新产品→新内容。
不止是举牌:内容即产品的万能公式
Friday worldwide的模式听起来很魔性, 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个例,那就大错特错了。在TikTok上,类似的“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玩法其实早就遍地开花,只是换了个马甲而已。比如国内有个做自媒体的UP主,专门上门采访创业者,挖掘他们背后的故事。他的账号内容就是访谈视频,而他给客户提供的产品,正是这份“专业的故事包装”。
创业者故事的魔力:付费访谈里的商业逻辑
这位UP主的账号主页上明码标价:访谈需付费。他采访的创业者都是有业务推广或招商需求的, 需要借助他的影响力和内容制作能力,把生意包装得更专业、更可信。他的访谈结构设计得非常讲究, 按照“英雄历程”的故事模型,从创业初期的迷茫,到中途的跌宕起伏,再到再说说的成功或转型,每个细节都充满戏剧性。
更绝的是他在访谈中大量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三种说服模式。逻辑诉诸方面 他会让创业者详细讲解商业模式背后的逻辑,用数据和案例证明生意的可行性;人格诉诸方面他会引导创业者表露真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一个有血有肉、值得信任的人设;情感诉诸方面他会挖掘创业者创业路上的悲喜起落,那些熬夜改方案、被客户拒绝、团队散伙又重组的故事,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和认同。
对创业者 这份访谈视频就是他们的“产品”——它不仅是一份宣传素材,更是一份信用背书。对UP主 这些访谈视频就是他的“内容”——有趣、有料、有情感的故事能吸引大量粉丝关注,而粉丝越多,他能为客户提供的价值就越大,收费也就越高。同样是“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的循环,只是从“非洲祝福”换成了“创业故事”。
为什么这种模式在TikTok能玩转?三个底层逻辑
Friday worldwide和创业访谈UP主的故事, 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本质上都遵循了“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的逻辑。这种模式能在TikTok上大行其道,背后有三个底层逻辑在支撑。
用户的“社交货币”需求:有趣的内容不嫌多
人们分享内容早已不只是为了记录生活,更为了获得一种“社交货币”——即那些能让自己在社交圈里显得有趣、有面子的内容。非洲兄弟的尬舞祝福、创业者的跌宕故事,都属于这类“社交货币”。用户觉得这些内容有趣、有梗,就会主动转发到自己的社交圈,比如发给朋友看,或者发到朋友圈、微博。这种自发的二次传播,比任何付费推广都管用。
而且TikTok的用户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对新鲜、有趣、反差感强的内容接受度更高。非洲黑人的异域文化、创业者故事的励志元素,恰好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和情感需求。所以当这些内容出现在TikTok上时很容易获得用户的青睐,形成病毒式传播。
TikTok的“偏爱”:UGC内容就是流量密码
TikTok的核心模式是UGC,平台算法天生就偏爱这类内容。主要原因是UGC内容更真实、更多元,能持续吸引用户停留。对于Friday worldwide这样的账号 他们的内容本质上是“客户生成内容”——客户花钱定制视频,账号发布到TikTok,既满足了平台对UGC的需求,又不用自己花钱制作内容,简直是一举两得。
而且TikTok的推荐算法会根据用户的观看行为,不断推送相关内容。比如一个用户点赞了非洲尬舞视频, 算法就会给他推更多类似的异域文化内容;一个用户观看了创业访谈,算法就会给他推更多商业类内容。这种精准推荐,让优质内容的曝光效率大大提高。Friday worldwide的账号上, 很多视频的播放量都轻松破百万,而这些视频都是客户花钱制作的,相当于客户帮账号做了“免费推广”。
从流量到订单:一个闭环的生意经
“产品即内容, 内容即产品”模式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能形成一个自然的商业闭环。以Friday worldwide为例:客户下单购买祝福视频→账号发布视频到TikTok→视频获得大量播放和互动→新客户看到视频并下单→新客户又制作新的祝福视频→账号发布新视频→循环往复。
这个闭环一旦跑起来就几乎不需要额外投入推广成本。主要原因是内容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流量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有数据显示,采用这种模式的跨境电商卖家,其转化率比传统推广模式的卖家高出30%以上。主要原因是通过内容吸引来的用户,本身就对产品有明确的兴趣,转化意愿更强。
普通卖家也能学:三个实操策略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说 这些案例都很成功,但我的产品普通,团队也小,能玩转这种模式吗?其实“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的核心不是产品本身有多特别,而是找到产品和内容的结合点。普通人也能通过三个策略,在自己的领域里复制这种玩法。
找到你的“非洲举牌”:把产品变成故事载体
Friday worldwide的成功, 关键在于他们把“祝福服务”这个普通产品,用“非洲兄弟尬舞”这个有趣的故事包装了起来。普通卖家也需要找到自己产品的“非洲举牌”——即一个能承载产品功能的有趣故事载体。比如你卖的是手工皮具, 可以拍皮匠制作皮具的过程,强调“每一针一线都是手工打磨”;你卖的是咖啡豆,可以拍咖啡豆从采摘到烘焙的全流程,讲述“每一颗咖啡豆都带着阳光的味道”。
关键是故事要和产品强相关,不能为了有趣而脱离产品。比如卖服装的卖家,可以拍模特在不同场景下的穿搭故事,而不是单纯展示衣服的样子。去年有个做复古女装的独立站, 通过拍模特在老上海街头的复古剧情视频,把服装和怀旧故事结合,3个月内账号粉丝从0增长到30万,转化率提升了40%。
把客户变成“内容生产队”:低成本获取UGC素材
Friday worldwide的内容都是客户花钱制作的,相当于客户帮他们生产了内容。普通卖家也可以学习这一点,把客户变成自己的“内容生产队”。比如发起“买家秀”活动, 鼓励客户购买产品后发布使用视频到TikTok并@官方账号,然后给予一定的奖励。
去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跨境电商卖家, 发起“宝宝用我家产品的快乐瞬间”活动,鼓励客户分享宝宝使用产品的视频。活动上线后他们收到了2000多条UGC视频,其中播放量最高的达到了50万次。这些视频被他们转发到官方账号后 不仅带来了大量新粉丝,还主要原因是内容真实可信,转化率比普通产品页高出了25%。更关键的是这些内容几乎零成本,都是客户自愿创作的。
团队“正规化”:从散兵游勇到专业内容工厂
Friday worldwide的团队能从小朋友升级为猛男团队,关键在于“正规化”。普通卖家如果想玩转这种模式,也需要组建一个专业的内容团队,而不是随便拍拍视频。这个团队不需要很大,但需要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创意策划,有人负责拍摄剪辑,有人负责账号运营。
比如你可以参考非洲团队的“标准化”流程:统一着装、 统一动作、统一话术,保证每条视频的风格一致。这样用户刷到你的视频时能快速识别出是你的内容,形成品牌记忆。有个做宠物用品的卖家, 组建了3人小团队,专门拍自家猫咪试用产品的视频,固定开场白是“铲屎官,今天我们试试这个新玩具”,3个月时间账号粉丝突破20万,每月通过TikTok带来的订单占了总订单量的35%。
避坑指南:别让“产品即内容”变成自嗨
虽然“产品即内容, 内容即产品”模式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操作中很容易踩坑。很多卖家盲目跟风,后来啊内容火了产品却卖不动,或者流量来了却转化不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注意两个避坑点。
警惕“流量陷阱”:内容要为产品服务
最大的陷阱就是为了流量而流量, 做出的内容虽然好看,但和产品关联性不强。比如有个卖护肤品的卖家, 为了蹭TikTok上的“变装挑战”热点,拍了很多夸张的换装视频,虽然播放量很高,但观众看完只记住了她的换装技巧,没人记得她卖的是什么护肤品。后来啊账号粉丝涨了10万,但产品销量却没涨多少。
正确的做法是内容必须为产品服务。无论你的内容多有趣、多火,到头来都要引导到产品上。比如非洲举牌的视频, 虽然搞笑,但会明确打出“定制你的专属祝福,点击链接下单”的引导;创业访谈的视频,虽然故事性强,但也会在简介里放上创业者的产品链接或联系方式。
文化差异:别把国内玩法直接搬去TikTok
另一个坑是忽视文化差异,直接把国内抖音的玩法搬到TikTok。比如国内流行的“土味剧情”,在TikTok上可能就不吃香,主要原因是不同地区的用户对“有趣”的定义不同。去年有个卖家直接把国内的“情侣搞笑日常”视频搬到TikTok, 后来啊播放量惨淡,主要原因是海外用户对这种剧情的接受度很低。
所以在做TikTok内容时一定要先研究目标市场的文化喜好。比如欧美用户喜欢真实、直接的内容,东南亚用户喜欢色彩鲜艳、节奏明快的视频。可以先花时间刷一刷目标市场的热门内容,看看当地的用户喜欢什么再结合自己的产品做内容调整。
写在再说说:红利期里 谁能抓住本质
TikTok的流量红利期还没结束,但“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的模式已经开始显现威力。无论是非洲兄弟的祝福视频, 还是创业者的故事访谈,本质上都是抓住了用户对“有趣内容”和“真实价值”的双重需求。用户既想获得社交货币,又想找到靠谱的产品;卖家既想低成本获客,又想提高转化率。而“产品即内容,内容即产品”的模式,恰好满足了双方的这种需求。
对普通卖家现在入局TikTok还不晚。关键不是跟风模仿别人的内容, 而是找到自己产品的“内容基因”——即产品本身最独特、最有故事的地方,然后用用户喜欢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把产品变成内容, 把内容变成产品,这个看似简单的逻辑,背后藏着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和对商业本质的精准把握。谁能把这个逻辑玩转,谁就能在TikTok的红利期里分到一杯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