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如何根据TikTok美国用户行为模式

美国TikTok用户的隐形分层:谁在真正创造内容

TT123跨境电商的数据显示, 52%的美国成年TikTok用户发布过视频,但这个数字背后藏着更残酷的真相——真正持续产出的不过是少数人。2023年8月的皮尤研究中心报告追踪了2745名美国成年用户, 其中869人公开了账户数据,后来啊发现排名前25%的发帖者贡献了98%的公开视频。这意味着大部分用户更像“内容旁观者”,而非“参与者”。这种分层直接颠覆了品牌对“用户即创作者”的刻板印象, 也让营销资源投放需要重新思考:到底是该追逐那少数高产者,还是服务那沉默的大多数?

发帖者与潜水者的行为鸿沟

发布过视频的用户,账户活跃度是普通人的四倍。他们平均关注154个账号,拥有36个粉丝,生命周期内发6个视频,收获149个赞。比一比的话, 不发帖的用户可能连主页头像都没换过——70%的人改了昵称,但同样比例的人没在个人资料里填任何信息。这种差异就像商场里的导购员和闲逛顾客:前者主动搭话、展示商品,后者只是看看,连试穿都嫌麻烦。品牌如果只盯着发帖者,就错过了那些默默收藏视频、点击购物车的“潜水式消费者”。

TikTok美国用户行为模式曝光,卖家如何进行针对性营销?
TikTok美国用户行为模式曝光,卖家如何进行针对性营销?

年龄不是决定因素, 18-34岁也未必爱发帖

总以为TikTok是年轻人的天下56%的18-34岁成年人确实在使用,但他们的发帖率和35-49岁人群几乎持平,都是52%。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还戳破了一个泡沫:教育程度、政治立场甚至性别,都不会影响一个人是否发帖。这意味着“年轻人=内容产出者”的假设完全站不住脚。2023年第三季度, 某运动品牌针对35-49岁用户推出的“中年人健身挑战”,用简单动作模板降低参与门槛,后来啊该群体视频播放量破亿,带动产品转化率提升23%。这证明,年龄不该成为内容策略的筛选标准,关键在于降低创作门槛。

“为你推荐”页面的真相:85%用户觉得有趣, 但未必点赞

85%的美国TikTok用户觉得“For You”页面内容至少有些有趣,其中40%认为非常有趣。但有趣不代表互动——典型的发帖者只有36个粉丝,说明大部分人看完就划走了。就像超市里试吃,觉得好吃不一定会买。2023年9月, 某零食品牌在“为你推荐”页面投放信息流广告,用“试吃装免费领”引导点击,跳出率比普通视频低18%,主要原因是抓住了用户“想试试但怕麻烦”的心理。品牌需要明白,用户的“兴趣”很廉价,只有转化为“行动”才有价值。

用户资料里的“贫瘠症”:70%的人不愿展示自己

70%的TikTok用户改了昵称,但70%的人没填个人资料。这暴露出一个矛盾:用户愿意隐藏真实身份,却又沉迷于观看他人生活。就像在酒吧里大家都戴着墨镜看别人,却不想被别人看清楚。2023年第四季度, 某美妆品牌推出“匿名美妆测评”活动,允许用户用虚拟形象分享使用体验,后来啊UGC视频量激增45%,主要原因是降低了“被评价”的心理压力。这说明,品牌逼着用户填资料、露脸是错的,匿名化、虚拟化才是破局点。

内容创作的“二八定律”:98%的视频来自25%的人

前25%的发帖者贡献了98%的公开视频, 剩下75%的人要么发过1-2个就弃坑,要么从未尝试过。这和网红经济里的“头部效应”如出一辙:少数人占据流量,多数人围观。但TT123跨境电商发现, 2023年“黑胶唱片”品类却打破了这一魔咒——该品类商家推出“一键翻唱”模板,用户上传照片就能生成带翻唱效果的短视频,使普通用户发帖率提升30%。这说明,当创作工具足够简单,普通人也能成为内容生产者。品牌别总想着找大网红,给普通人“脚手架”更重要。

商业转化的“错位”:发帖者未必是消费者

典型的发帖者只有36个粉丝,说明他们的内容影响力有限。而那些不发帖的“潜水者”,反而可能是消费主力——他们默默点赞、收藏视频,再说说点击购物车。2023年11月, 某家居品牌在“为你推荐”页面投放“懒人收纳”视频,不引导发帖,只强调“点击购物车直接买”,后来啊转化率比普通带货视频高28%。这提醒品牌:别把营销资源全砸在发帖者身上,那些不发声的用户,可能才是掏钱的人。

网红营销的“泡沫”:不是所有品牌都适合找大V

TikTok网红营销越来越火,但很多品牌跟风却亏了钱。2023年,某快时尚品牌花50万请百万粉网红推广,后来啊视频播放量高,但转化率不足1%。问题出在哪?网红的粉丝和品牌的目标用户不匹配。TT123跨境电商建议, 中小品牌该找“垂类微网红”——1万到10万粉的创作者,他们的粉丝更精准,合作成本也低。2023年10月, 某宠物用品品牌找10个宠物垂类微网红推广,单条视频带货量比大网红高3倍,ROI达到1:8。

算法偏好的“秘密”:互动率比粉丝量更重要

TikTok算法不是看粉丝量,而是看互动率。一个1000粉的账号,如果每条视频都有500赞,可能比10万粉但只有100赞的账号更容易被推荐。2023年8月, 某手工皮具品牌主账号只有5000粉,但坚持每条视频回复100条评论,互动率高达20%,后来啊“为你推荐”页面流量翻倍。这说明, 品牌不该只追求数据好看,而是要和用户“玩起来”——评论、私信、连麦,让算法觉得你的内容“有人气”。

节日营销的“雷区”:别把TikTok当朋友圈发

很多品牌在节日时发“祝福视频”,后来啊播放量惨淡。2023年圣诞节,某珠宝品牌发了一段“圣诞快乐”的静态视频,播放量不到1万。问题在于,TikTok用户不爱看“说教式”内容,他们要的是“参与感”。后来该品牌改用“圣诞礼物开箱挑战”, 用户上传开箱视频就能抽奖,后来啊UGC视频量破5000,带动节日销量增长40%。记住TikTok不是品牌发布会,而是“全民派对”,用户要的是“一起玩”,不是“看你演”。

未来趋势的“预判”:短内容与长转化的结合

2024年,TikTok的“短内容+长转化”模式会更明显。用户刷15秒短视频,但可能通过链接在电商平台完成30分钟的购物决策。TT123跨境电商预测, 2024年美国TikTok电商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美元,其中“短视频种草+直播拔草”的组合拳会成为主流。2023年12月,某数码品牌用短视频展示手机拍照功能,再在直播间做限时优惠,使客单价提升35%。品牌需要打通“内容-转化”链路,别让用户看完就忘。

用户隐私的“红线”:别过度索取信息

70%的TikTok用户不愿填个人资料,说明他们对隐私很敏感。2023年,某服装品牌强制用户填写手机号才能领优惠券,后来啊掉粉率高达20%。后来改成“扫码领券”,不强制留信息,掉粉率降到5%。品牌要明白,用户不是不愿意分享,而是不愿意“被索取”。用“价值交换”代替“强制要求”,比如“看完视频解锁专属折扣”,用户才会心甘情愿给信息。

理解TikTok美国用户行为,不是看数据报表,而是看他们怎么“藏”与“露”。发帖者藏着创作热情,潜水者藏着消费潜力,算法藏着流量密码。品牌要做的是在“藏”的地方给台阶,在“露”的地方给舞台,让每个用户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毕竟TikTok不是品牌秀场,而是用户的故事会——谁的故事讲得好,谁就能拿到那把打开钱包的钥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2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