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新算法即将上线,哪些卖家会因应其变化而面临重大调整
COSMO来了:亚马逊这场AI革命藏着多少“常识陷阱”
最近跨境电商圈子里都在传,亚马逊要搞大动作了。不是什么 Prime Day 提前预热, 也不是 FBA 费用又涨了而是一个叫“COSMO”的新算法系统,据说要把玩了十几年的 A9 算法掀翻在地。有卖家朋友半夜给我发消息,截图里是某论坛的热帖:“关键词排名全掉了是不是 COSMO 上线了?”底下跟了一堆“跪求避坑指南”的回复。说实话, 看到这些消息,我第一反应不是慌,而是有点想笑——多少卖家靠堆关键词、刷单、玩变体赚得盆满钵满,现在 AI 来了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懂”过用户。
从A9到COSMO:算法变了 游戏规则也跟着翻盘
老卖家应该都记得 A9 算法的脾气:简单粗暴,谁的关键词匹配度高、谁的广告出价高,谁就能排在前面。于是乎, “亚马逊 SEO”成了一门玄学,有人专门研究“长尾关键词布局”,有人花大价钱买“高点击率标题模板”,更有甚者,把产品描述堆砌得跟搜索引擎垃圾页面似的。去年有个做手机壳的卖家跟我吐槽, 他 Listing 里“防水”“防摔”“防刮蹭”重复了十几遍,后来啊转化率低得可怜,差评里全是“戴着根本不方便按键”。这就是 A9 的bug——它只看“词”,不看“人”。

现在 COSMO 要干的就是这件事:让机器“懂人”。亚马逊官方说这系统全称是“大型电商常识知识生成与服务”, 说白了就是教 AI 理解“人话背后的真实需求”。比如你搜“夏天穿的衣服”, A9 可能给你推一堆“短袖T恤”,但 COSMO 可能会结合“常识”:夏天怕热、出汗多、需要透气,所以优先推荐“冰丝面料”“腋下透气设计”的T恤。再比如你搜“给老人买的手机”, A9 看关键词权重,COSMO 可能会想:老人眼神不好、操作复杂、需要大音量,所以推“大字体”“语音助手”“一键呼叫”的机型。这种转变,对习惯了“关键词魔咒”的卖家简直是降维打击。
Wildberries的罚款警示:监管收紧下 合规不是选择题
说到算法变化,其实早有预兆。去年年底, 俄罗斯电商平台 Wildberries 的罚款数据刷屏跨境圈:向卖家征收的罚款收入同比增长76%到149亿卢布,商业合同罚款更是暴涨37倍,达到49.6亿卢布。官方说“罚款是激励和补偿,不是收入”,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平台对违规行为的容忍度越来越低了。亚马逊会不会也走这条路?大概率会。COSMO 系统背后是强大的 AI 审核能力, 它能自动识别 Listing 中的夸大宣传、侵权内容、虚假参数——以前靠人工审核看不过来的,现在 AI 几秒就能搞定。
有做母婴品的卖家朋友给我分享过案例:他去年上架一款“婴儿爬行垫”, 标题写着“100%食品级材质”,后来啊被 AI 识别出“食品级”和“爬行垫”属性不符,直接下架申诉,花了半个月才搞定,期间库存积压了几万块。这要是放在以前,人工审核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这种“擦边球”。所以别再抱有侥幸心理了算法越智能,合规的红线就越清晰。
四类高危卖家:你的Listing可能正在被COSMO“隐形拉黑”
既然 COSMO 要“懂人”, 那那些不懂人、只懂“术”的卖家,首当其冲会受冲击。但要说“所有卖家都完蛋”,也不至于。我观察了一圈,发现下面四类卖家最容易踩坑,而再说一个几类,说不定能借机吃一波红利。
关键词堆砌党:再卷排名也逃不过“常识降权”
关键词堆砌曾是亚马逊卖家的“生存秘籍”,现在这招可能彻底失灵了。有个做厨房刀具的卖家, 去年靠“德国工艺”“锋利耐用”“家用专业”这些关键词冲到了类目前三,转化率能到8%。后来啊今年3月,他突然发现流量腰斩,一查后台,COSMO 给他的产品打上了“描述与实际不符”的标签。原来 他家的刀具根本不是德国产的,工艺也只是普通钢质,AI 通过分析评论区的“用几次就钝了”“切不动姜”等反馈,判断他的关键词是虚假堆砌,直接降权了。
更典型的案例是假睫毛类目。去年有个卖家, Listing 里“自然浓密”“防水持久”“手工制作”堆了一堆,后来啊转化率只有5%,而同行一款主打“敏感肌可用、无甲醛胶水”的产品,转化率做到了15%。COSMO 上线后前者的流量直接掉了40%,后者的流量反而涨了20%。这说明什么?AI 现在能识别“用户真正关心的点”,而不是卖家“想卖的点”。再怎么卷关键词,不如研究研究用户到底怕什么——假睫毛用户怕“掉妆”“过敏”“扎眼”,这才是“常识”。
体验盲区选手:忽略用户真实痛点的产品, 算法不宠你
还有一种卖家,产品本身没问题,但完全没考虑用户的使用场景,这种“体验盲区”在 COSMO 面前也是致命的。比如做“宠物自动喂食器”的,有人拼命强调“大容量”“远程控制”,但用户买喂食器最怕什么?宠物饿急了乱啃电源线、食物受潮变质。去年有个卖家, 产品里没加“防啃咬电源线”的设计,也没提“防潮储粮盒”,后来啊评论区全是“猫差点把电线咬断”“粮食发霉了”,COSMO 通过这些“负面常识”,直接把他的产品推荐位往后挪了。
反观做得好的,有家做“婴儿背带”的卖家,去年没怎么投广告,但流量一直很稳。仔细看他的 Listing, 标题写“3D透气网布、分散腰部压力、抱娃不勒手”,描述里详细解释“为什么3D网布透气——像给宝宝穿小凉鞋”“分散压力的原理——仿生学设计,符合人体工学”。这些都是“用户常识”:夏天怕热、怕勒、怕抱久了手酸。COSMO 系统识别到这些“常识匹配”,自然会给更多流量。所以别再只盯着参数了用户怎么用、怕什么比产品本身多几个功能重要得多。
违规操作惯犯:罚款只是开始, 流量断供才是大麻烦
说到违规,很多卖家总觉得“只要不被封号,罚点钱无所谓”。但 COSMO 时代,这个观念要改改了。Wildberries 的罚款数据已经说明, 平台对违规的容忍度在降低,而亚马逊的 AI 审核只会比 Wildberries 更智能。去年有个做电子产品的卖家, 为了冲排名,偷偷用了“变体滥用”——把不相关的配件放在同一个父体下后来啊被 AI 识别出来不仅账号被封,连关联店铺都被限制了流量。更惨的是 就算申诉回来COSMO 系统也会给他的账号打上“高风险”标签,后续新品审核严得像高考作文,流量给得少之又少。
合规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有家做家居收纳的卖家, 去年主动下架了所有“涉嫌夸大容量”的产品,重新拍摄了带尺寸对比的图,详细标注了“实际能放多少件衣服”。当时同行都笑他“太老实”, 后来啊今年 COSMO 上线后他的店铺流量不降反升,主要原因是 AI 识别到他的 Listing “信息真实、用户差评少”,给了“优质产品”加权。现在他每个月的广告成本比同行低了18%,转化率还高了12%。这说明什么?合规不仅能避坑,还能成为算法的“加分项”。
同质化躺平者:没有“常识差异”的产品,AI第一个淘汰你
跨境电商的同质化有多严重?随便搜个“手机壳”,前几页都是“透明防摔”“磨砂防指纹”,连图片都长得差不多。这种产品在 A9 时代还能靠价格和广告冲排名,但在 COSMO 面前,基本就是“待宰羔羊”。AI 会分析用户的深层需求:比如有人买手机壳是为了“拍照好看”, 有人是为了“防窥”,有人是为了“带卡包”。如果你的产品只是“防摔”, 没有这些“常识差异”,AI 就会觉得“不够精准”,直接把流量分配给更懂用户的产品。
有家做蓝牙耳机的卖家,以前跟风卖“半入耳式”,价格战打得利润薄如纸。后来他发现用户吐槽“戴久了耳朵疼”“容易掉”, 于是转型做“人体工学设计+硅胶耳塞”,还差异化不是“选项”,是“必需”。
逆风翻盘指南:这三招让COSMO成为你的流量放大器
说了这么多“危”,其实“机”也藏在里面。COSMO 不是洪水猛兽, 而是个“懂人的裁判”,只要你能跟上它的节奏,不仅能避开冲击,还能借机弯道超车。我了三招,有卖家朋友亲测有效,分享给大家。
第一步:给Listing做“常识体检”, 挖出用户潜在需求
别再只盯着“搜索量高的关键词”了现在要做的是“常识体检”。具体怎么操作?打开自己产品的评论区,把“差评”和“问大家”里的高频词扒出来这些就是用户的“常识痛点”。比如做“瑜伽垫”的, 差评里可能有“太滑了”“有味道”“厚度不够”,这些就是用户关心的“常识”:防滑、无味、保护关节。然后把这些痛点点, 自然地融入到标题、五点描述和 A+ 页面里比如标题可以写“加厚双面防滑瑜伽垫——无味环保,保护关节不硌膝盖”。
有个做“防晒衣”的卖家,去年用这招把转化率提升了25%。他发现评论区里用户总说“袖口太紧”“帽子挡视线”, 于是修改了 Listing,强调“宽松袖口设计,不勒手腕”“可拆卸帽檐,不挡视线”,还加了对比图。COSMO 系统识别到这些“常识匹配”,直接给了他“优质产品”标签,自然搜索流量涨了40%。记住AI 现在比你还懂用户,不如先让用户帮你“喂饱”AI。
第二步:构建“合规护城河”, 让算法不敢轻易动你
前面说过合规是 COSMO 时代的“入场券”。怎么构建“合规护城河”?定期自查是必须的:有没有变体滥用?图片有没有侵权?参数有没有夸大?有家做“ LED 灯带”的卖家, 专门建了个“合规清单”,每周检查一次:图片里不能有“最亮”“节能第一”这种绝对化用语,参数必须和检测报告一致,连“安装教程”视频都要标注“建议由专业电工操作”。虽然麻烦,但他的账号从没被罚过新品审核时间也从7天缩短到了3天。
更重要的是要把“合规”变成“差异化”。比如做“母婴用品”的, 可以主动申请“ CPC 认证”“食品级接触认证”,在 Listing 里突出“每批次都送检”“平安看得见”。去年有个做“儿童餐具”的卖家, 就靠“送检报告+无 BPA 标识”,把客单价从20块卖到了35块,转化率还高了10%。COSMO 系统会识别这种“合规溢价”,认为你是“靠谱卖家”,自然会给更多流量。别再把合规当成本了它是你对抗算法的“护城河”。
第三步:用“AI语义锚点”抢占常识流量红利
再说说这一招, 是主动出击,让 COSMO 主动找你。所谓“AI语义锚点”, 就是在 Listing 里植入“场景化常识”,让 AI 一眼就能看出“你懂用户”。比如卖“充电宝”, 别只写“10000mAh 快充”,要写“给 iPhone 14 充电,从20%到80%只需30分钟——边刷剧边充电,告别电量焦虑”。这种描述里 “边刷剧边充电”就是“语义锚点”,它告诉 AI:“用户用充电宝时最怕充电慢、不能边充边用”。
有个做“扫地机器人”的卖家,去年靠“语义锚点”把自然搜索流量翻了三倍。他的 Listing 里写:“宠物家庭福音——滚刷自带刮刀,毛发不缠绕,倒垃圾不用手沾灰”。这两个点,“毛发不缠绕”“倒垃圾不沾灰”,都是养宠用户的“常识痛点”。COSMO 系统抓取到这些锚点, 直接把他的产品推荐给了“宠物家庭”标签的用户,转化率从9%涨到了22%。现在他还在测试“语义锚点组合”, 比如“独居女生平安款——带摄像头+远程喊话,回家前提前开灯”,效果还在涨。记住AI 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它喜欢“说人话”的卖家。
未来已来:AI算法时代, 卖家的“进化论”才刚开始
聊了这么多,其实想告诉大家一个道理:算法变来变去,唯一不变的是“用户需求”。COSMO 再智能,也只是工具,真正决定生死的,还是你能不能“懂人”。去年有个卖“手工皂”的卖家, 不懂什么关键词布局,也不投广告,就在 Listing 里写“给妈妈做的——添加了薰衣草精油,洗完身上香香的,不紧绷”。后来啊被 COSMO 识别为“情感需求+实用需求”的产品,流量慢慢涨起来了现在每个月能卖几千单。
别再抱怨“算法不公平”了 这就像以前实体店抱怨“地段不好”,现在 AI 把“地段”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只是换了一种筛选方式。与其焦虑, 不如进化:从“关键词搬运工”变成“用户需求翻译官”,从“违规投机者”变成“合规深耕者”,从“同质化躺平者”变成“差异化创新者”。COSMO 的上线, 对老卖家是危机,对新卖家是机遇——那些从一开始就关注用户、重视合规、做差异化的卖家,现在正笑看别人内卷。
再说说说句实在的:跨境电商从来不是“赚快钱”的游戏, AI 算法的迭代,只是把“赚快钱”的门槛抬高了。那些愿意花时间研究用户、打磨产品、遵守规则的卖家,无论算法怎么变,都能站稳脚跟。毕竟AI 能模仿关键词,但模仿不了“真诚”;能计算转化率,但计算不了“人心”。这或许才是 COSMO 留给所有卖家的终极启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