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亚马逊新规即将实施,退货成本是否会再次上涨呢

亚马逊新规落地倒计时卖家退货成本真的要“起飞”?

亚马逊物流退货仪表盘上的数字跳得让人心慌, 5月刚过半,已经有卖家盯着屏幕开始算账——手里的产品退货率刚好卡在类目阈值线上下每退一件,2美金的费用像刀子一样往利润上割。平台的新规像块悬着的石头,6月1日落地后到底有多少卖家要为“退货”这两个字多掏钱?这背后藏着的,是平台规则的重塑,还是卖家运营的生死线?

从“免费退”到“每件收钱”,新规到底怎么收?

亚马逊这次的动作不算突然。早在3月的卖家后台通知里 就埋了伏笔:除服装和鞋靴,其他类目只要退货率踩中“特定阈值”,每件退货都得掏钱。门槛卡得有多细?看数据就知道了:背包、 手提包和箱包类,退货率超过12.8%就要被收费;亚马逊设备配件类,11.3%的红线一碰就得交钱;连看起来“不容易退”的办公用品,阈值都压到4.4%——这意味着,卖100个笔记本,退5个就可能触发费用。

亚马逊新规即将生效!退货成本又要涨
亚马逊新规即将生效!退货成本又要涨

更扎心的是收费逻辑。不是按比例,按商品尺寸“一刀切”。小号标准尺寸的产品, 比如手机壳、小饰品,每件退回收2美金;大号标准尺寸的,像小型家电、家居摆件,直接跳到3.5美金。服装和鞋靴虽然不设阈值,但退回每件也收钱,只是金额稍微低点,1.5到2美金不等。有卖家算了笔账:一款售价19.99美元的厨房小工具, 退货率卡在11.3%的阈值上,月均卖500件,退60件,光退货处理费就得120美金——相当于白卖6件货的利润。

“高退货率”标签:比收费更致命的“隐形杀手”

比起直接掏钱, 让卖家更睡不着觉的,是那个可能出现在产品详情页的“高退货率”标签。亚马逊早前就透露过退货率排类目前25%的产品,会被打上这个醒目标识。标签一贴, 转化率直接“跳水”——有3C卖家在论坛里晒过数据:自家的一款蓝牙音箱被标记后转化率从8%掉到2.5%,销量一天比一天少,跟被“拉黑”没两样。

这标签跟6月的新规是不是挂钩?亚马逊没明说但卖家们心里早有数。后台退货率仪表盘从5月1日开始每周更新,阈值数据清清楚楚,摆明了是在给“贴标签”做准备。更麻烦的是一旦被贴上,想撕掉可不容易。得把退货率压到阈值以下 还得保持几个月,期间销量还可能主要原因是标签影响继续下滑——不少卖家直呼这是“恶性循环”:退得多了被贴标签,贴了标签卖得差,退得更多,再说说只能清货收场。

卖家炸锅:成本转嫁还是“甩锅”?

亚马逊官方的说法是“新规是为了解决退货运营成本并减少浪费”。但卖家们不买账。“退货的运营成本该平台承担,凭什么让我们卖家背锅?”有资深卖家在群里吐槽, 自己家的产品质量没问题,但物流暴力运输导致破损,买家退回来平台还要收钱,“这跟抢钱有什么区别?”

吐槽归吐槽,真到算账的时候,压力全落在利润上。做宠物用品的张姐算得更细:她家的自动喂食器, 退货率常年卡在10.2%的阈值附近,以前退货处理费是0,新规后每件退回要交2.5美金。上个月退了80件,光这笔费用就多花了200美金,直接把利润从15%压缩到8%。“平台说这是‘倒逼优化’,可产品描述写再清楚,物流暴力谁管?买家冲动下单后悔了难道也让我们卖家买单?”

有人“哭穷”,有人“拍手”:新规下的“冰火两重天”

但并非所有卖家都在叫苦。做户外装备的李老板反而觉得,“这政策来得太及时了”。他家的登山杖,主要原因是尺寸描述没写清楚,常有买家买错型号退回来退货率一度冲到15%。“新规出来后 我们赶紧把产品详情页的尺寸表重新拍图标注,还加了视频演示,上个月退货率直接降到9%,省下来的处理费够多招两个客服了。”

这类卖家的共同点,是早就把“降退货”当成了运营重点。有数据支撑:2024年第一季度, 退货率低于5%的卖家,平均利润率比行业高7.2个百分点,而退货率超过15%的卖家,30%已经处于亏损状态。新规像面镜子, 照出了卖家运营能力的差距——能把退货率压下去的,不仅躲开了费用,还主要原因是产品体验好,复购率跟着涨;压不下去的,只能在成本和销量里两头受挤。

豁免政策是“救命稻草”还是“杯水车薪”?

亚马逊也不是没留后路。两种情况可以免收退货处理费:一是月配送量少于25件的“小卖家”, 二是注册了“亚马逊物流新品入仓优惠计划”的卖家,每个父ASIN最多免20件。但真能享受到的,少之又少。

月销25件以下的卖家, 在亚马逊生态里本就“边缘化”,流量少、订单分散,活下去都难;至于新品入仓优惠计划,门槛可不低——要求卖家用亚马逊物流配送新品,还得满足特定的库存周转率,很多中小卖家根本达不到。有卖家试过:注册了计划, 好不容易凑够20件免单量,后来啊当月退货了25件,那5件该收钱还是得收,“豁免那20件,也就杯水车薪。”

Prime Day临近,退货率“雪上加霜”?

更让卖家焦虑的,是6月1日新规落地后紧接着就是Prime Day。往年这个大促, 退货率都会跟着“起飞”——2023年Prime Day期间,亚马逊全球退货率平均上升18%,3C类目甚至涨了25%。今年多了“退货处理费”这把刀,卖家们怕是要“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经验的卖家已经开始布局:提前半个月下架那些退货率“擦边”的产品, 把库存清给折扣渠道;主推的产品,把详情页的“买家须知”加粗标红,写清楚“非质量问题不退”;甚至有卖家联合工厂,把产品包装加固到“快递员都嫌麻烦”的程度。但这些操作能起多大作用?谁也没底。毕竟Prime Day的买家里不少是“冲动型消费者”,买回去发现不合适,退货的念头比平时更坚决。

未来已来:卖家该怎么“接招”?

面对新规,抱怨没用,躺平等死更不可取。真正能活下去的卖家,早就从“卖产品”转向“经营体验”了。有数据证明:2024年4月, 那些在产品详情页加入“AR试用”功能的卖家,退货率比同类产品低12%;提供“免费上门取件退换”服务的卖家,退货率虽然高,但复购率也提升了20%,算下来反而更划算。

供应链端也得下功夫。深圳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卖家,主要原因是产品说明书有英文和西班牙语两个版本,退货率一度高达20%。后来他们找了当地留学生重新翻译, 把操作步骤做成“一图流”,上个月退货率直接降到7%,不仅躲开了新规收费,还主要原因是体验好,被亚马逊评为“优选卖家”,流量多了30%。

说到底, 亚马逊新规像场“压力测试”,测的是卖家能不能把“退货”从“成本负担”变成“优化契机”。那些还在靠低价冲量的卖家, 可能会被这波新规拍死在沙滩上;而那些真正懂产品、懂用户、懂运营的,反而能借着这波“洗牌”,把对手甩开几条街。至于退货成本会不会涨?对有些卖家是涨了;但对另一些卖家不涨反赚——只是这其中的差距,可能比你想的更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