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 Shop美区新增哪些新类目

美区TikTok Shop突然放大招:这些类目突然能卖了

最近跨境圈都在传TikTok Shop美区又憋了个大招, 后台悄悄开放了一堆新类目,搞得不少卖家半夜爬起来刷新卖家中心。说实话, 这波操作确实有点东西——从母婴用品到无人机,从防晒霜到厨房剪刀,你能想到的想不到的,好像都能上架了。但别急着高兴,这些类目能卖不代表随便卖就能成,里头的门道比你想的多。

母婴用品不再是“小众”:吸奶器产监设备成新宠

最让人意外的是母婴类目,特别是吸奶器和其他专业母婴设备。以前做母婴的卖家都知道, 美区母婴市场一直被亚马逊和Target把持,TikTok Shop想插一脚不容易。但这次直接把产前监护设备也放进开放列表,明显是盯上了美国产后妈妈群体的“刚需”。深圳有个做母婴电器的卖家, 7月1号类目开放当天就上了三款吸奶器,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个达人直播间带出200单,转化率直接干到18%,比亚马逊同品类高了5个点。她私下跟我说:“美国妈妈们就吃这套,短视频展示一手抱娃一手吸奶的场景,比详情页图片管用多了。”

TikTok Shop年中持续放大招:美区开放新类目、推出TikTok版“PrimeDay”......
TikTok Shop年中持续放大招:美区开放新类目、推出TikTok版“PrimeDay”......

不过这类目门槛也不低,必须得有美国本地仓,不然物流时效根本拼不过本土卖家。有家福建的工厂主要原因是没备货到海外仓,第一批订单拖了7天才到,直接被用户追着骂“虚假宣传”。所以说新类目是机会,但“本地化”这道坎迈不过去,再好的产品也得翻车。

美妆个藏了个“防晒杀招”:止汗除臭剂被低估了

美妆个护类目里防晒和止汗除臭剂这两个细分突然被推到台前。你可能觉得奇怪,防晒不是年年都卖吗?但这次TikTok盯的是“天然美黑+防晒伤”的组合——美国年轻人夏天爱去海滩晒太阳, 既要晒出古铜色又怕晒伤,对防晒的需求特别精准。洛杉矶有个做天然护肤的卖家, 6月底就备了一批“无油防晒喷雾”,专门针对户外运动人群,配合达人拍“冲浪后喷防晒”的短视频,7月上旬销量直接冲到类目前十,复购率比普通防晒高12%。

止汗除臭剂更绝。以前总觉得这东西太“日常”, 没什么做头,但数据打脸了:TikTok上“止汗剂测评”视频播放量过去三个月涨了200%,很多男生博主专门做“运动后不臭”的实测。有个卖天然除臭剂的商家, 7月5号注册了新类目,用“24小时不黏腻”当卖点,三天就卖了5000多瓶,转化率22%,比他亚马逊店铺高了整整8个点。这说明什么?美区消费者就吃“场景化+成分党”这套,只要内容够精准,再小的类目也能爆。

从“拍视频”到“卖设备”:无人机和行车记录仪入局

无人机和行车记录仪这两个类目的开放,直接把TikTok Shop从“卖货平台”拉到了“设备销售”的赛道。以前大家总觉得TikTok就是卖衣服美妆的,现在连航拍设备都能卖,确实有点颠覆认知。深圳做无人机的厂商“大疆”的某经销商, 7月2号上了三款入门级无人机,专门找户外达人拍“第一视角爬山”的视频,后来啊第二天就断货了后台订单排到了7月底。他给我算了一笔账:TikTok的获客成本比Google广告低了40%, 而且用户都是直接看视频下单,决策链路短多了。

行车记录仪更绝。美国交通事故率高,很多车主都装记录仪,但亚马逊上的产品同质化严重。有家做“4K夜视记录仪”的商家, 在TikTok上搞“碰瓷实录”挑战赛,让用户上传记录仪拍到的碰瓷视频,点赞最高的送设备。后来啊活动一周,店铺粉丝涨了10万,记录仪销量翻了3倍。这说明什么?TikTok的“内容+电商”模式, 特别适合需要“场景验证”的设备类产品,用户不是看参数买,是看“别人用着怎么样”才买。

这些“不起眼”的类目, 藏着精准用户画像

除了这些大类,蜡烛、厨房剪刀、灭蚊电器这些“不起眼”的小类目,其实藏着最精准的用户画像。比如蜡烛,美国年轻人特别爱搞“居家氛围经济”,香薰蜡烛几乎是每个家庭的标配。有家做手工大豆蜡的卖家, 7月1号开放类目后没搞硬广,就拍“蜡烛点燃时房间光影变化”的ASMR视频,后来啊一天就卖出3000多罐,用户评论全是“氛围感拉满”。她跟我说:“TikTok上的用户买蜡烛, 不是买照明,是买‘情绪价值’,你得让她看到‘拥有这个蜡烛’的生活场景。”

厨房剪刀也是。你以为剪刀就是剪刀?美国很多烹饪博主都用专业厨房剪刀剪鸡骨、剪 herbs,粉丝看到后直接问链接。有个卖“多功能厨房剪刀”的商家, 找了10个中餐博主拍“剪整只鸡”的视频,7月上旬销量直接冲到类目前三,客单价29美元,比国内高了一倍。这说明小类目不是没市场,而是没人用心做——只要你把“用户场景”拍透了再小的需求也能放大。

门槛降低不是白降:这些“隐形规则”得看明白

看到新类目开放, 很多卖家第一反应是“终于不用0流水就能入驻了”,但TikTok的“门槛降低”其实藏着不少“隐形规则”。POP店和ACCU店的要求看似宽松,但细看就知道,不是随便谁都能进的。有家做亚马逊的卖家, 以为账号健康分200分就够了后来啊申请被拒,后台提示“账号健康分需大于250分”。他后来才发现,自己有3个差评没处理,直接扣了30分。所以说门槛降低≠没门槛,细节不注意,照样被挡在门外。

POP店和ACCU店:两套规则, 两种玩法

POP店和ACCU店的入驻条件,完全是两套逻辑。POP店要求经营≥3个月, 账号健康分>250,店铺评价分≥4.0,这些看着常规,但“账号健康分”里的门道可多了——比如产品侵权、物流延迟、虚假宣传,随便一个都能让你分数暴跌。深圳有个做服装的卖家, 6月底主要原因是模特图用了别人的logo,被投诉侵权,账号健康分直接从280掉到230,新类目申请直接被拒。后来他花了半个月处理投诉,分数才升回来错过了7月大促的黄金期。

ACCU店更严格,必须得是美国亚马逊的自运营店铺,而且同一主体才能申请。有家做家居的卖家, 主体是国内公司,想通过美国子公司申请,后来啊被告人知“到头来受益人必须是中国国籍且持股≥25%”,折腾了一个月才把股权结构调整清楚。他说:“TikTok这波操作, 其实是想筛选出‘有本地运营经验’的卖家,不是随便拉个中国公司就能进来的。”

中国受益人持股25%:这个红线不能碰

持股比例这条红线,很多卖家都容易忽略。TikTok规定, 美国主体的店铺,到头来受益人必须是中国国籍且持股≥25%,这个“到头来受益人”可不是随便填个法人就行,得追溯到实际控制人。杭州有个做电子烟的卖家, 用美国朋友的公司注册ACCU店,后来啊被查出实际受益人是他本人,持股30%,直接被关店。后来他才知道,TikTok用AI系统监控股权结构,根本瞒不住。所以说想钻空子?不如老老实实把股权理清楚,不然关店了连申诉的机会都没有。

大促撞上Prime Day:TikTok这波“错位竞争”打得妙

新类目刚开放, TikTok就宣布7月9号到17号搞“Deals For You Days”,对标亚马逊Prime Day。这时间点卡得绝——Prime Day是16号开始,TikTok提前一周,就是要截流。更狠的是直播间搞“比价保证”:用户下单后24小时内发现别家便宜,直接返差价。这招直接把亚马逊的用户薅过来了 有卖家后台数据显示,7月10号当天30%的订单都来自“从亚马逊跳过来的用户”。

差价保证+流量券:直播间“锁客”新套路

“比价保证”这招, 表面看是卖家吃亏,其实TikTok偷偷给了流量券补偿。比如你设置10%折扣,平台再额外给5%的流量券,相当于变相补贴。洛杉矶做美妆的卖家, 7月10号在直播间卖防晒霜,原价29美元,打8折后23美元,平台又给了3美元流量券,实际到手20美元。虽然利润低了点,但直播间在线人数冲到5万,粉丝涨了2万,后续复购直接把利润赚了回来。她说:“TikTok这波操作,其实是让‘短期亏损换长期用户’,值!”

流量券的使用也有讲究。不是随便发就能涨流量,得配合“直播任务”,比如3小时内卖满100单,才能拿到额外流量券。有家做母婴的卖家,第一天没做任务,流量券只涨了10%曝光;第二天按任务要求冲单,曝光直接翻了5倍。所以说TikTok的流量不是白给的,你得“配合平台的游戏规则”。

品牌扎堆入场:欧莱雅、 美宝莲都在抢流量

这次大促,品牌商比中小卖家还积极。欧莱雅、美宝莲、NYX这些大牌,直接把明星产品搬到TikTok直播间,价格比官网低20%。欧莱雅的“小黑瓶”精华,原价79美元,大促期间59美元,还送正装小样,直播间10分钟就卖了1万瓶。品牌为什么这么拼?主要原因是TikTok的用户全是“Z世代”,他们刷到明星同款,直接下单的转化率比传统广告高3倍。有品牌方跟我说:“在TikTok投广告不如做直播,用户信任达人的推荐,更信任品牌自播的‘真实感’。”

中小卖家也不是没机会。Our Place的彩虹锅、 Too Faced的眼影盘,这些新兴品牌通过达人测评,销量直接冲到类目前五。关键是要找到“和产品调性匹配的达人”, 比如卖厨房剪刀就找美食博主,卖蜡烛就找居家博主,精准比量级更重要。

卖家怎么接住这泼天的富贵?三个实操建议

新类目+大促,看着是机会,但接不住就成了“烫手山芋”。有家卖无人机的卖家, 以为类目开放了就能爆,后来啊没做本地仓,订单全从国内发,物流时效15天差评率直接飙到30%,店铺评分掉到3.5分,现在连开直播的权限都没了。所以说想抓住这波红利,得先做好“基本功”。

选品:跟着“搜索热度”走,别凭感觉

TikTok Shop的“搜索趋势”是选品最好的风向标。比如“baby food maker”这个关键词, 过去30天搜索量涨了300%,说明美国妈妈们辅食机需求大。有家做小家电的卖家,7月5号上了辅食机,配合“10分钟做辅食”的短视频,三天就卖了800台。选品别瞎猜,打开TikTok搜索框,看“相关推荐”和“飙升关键词”,比任何调研都准。

还要注意“季节性”。比如灭蚊电器,夏天需求肯定大,但7月大促后需求会下降,得提前备货,别等8月了还囤货。深圳有家做灭蚊灯的卖家,7月10号就减产了后来啊8月份库存积压了10万台,资金全压死了。所以说选品不仅要看当下热度,还得预判“热度周期”。

内容:短平快的“使用场景”视频最吃香

TikTok用户不爱看长广告,就爱看“短平快”的场景视频。比如卖吸奶器, 别拍产品参数,就拍“妈妈一边喂奶一边吸奶,宝宝不哭不闹”的场景;卖行车记录仪,就拍“碰瓷党想讹钱,记录仪拍下全过程”的真实案例。有家做厨房剪刀的商家,拍了一个“剪整只鸡不费力”的视频,15秒播放量破500万,直接带出3000单。他说:“内容不是‘展示产品’,是‘展示用户用了产品后的生活’,用户才会‘代入’自己。”

达人合作也别只找头部,中腰部达人粉丝精准,转化率更高。比如卖母婴用品,找10万粉的母婴博主,比100万粉的搞笑博主效果好。有家做辅食机的卖家, 找了5个10万粉的美食博主,每人拍一条“用辅食机做辅食”的视频,总花费5万,带来2万单,ROI高达4:1,比投广告划算多了。

物流:本地仓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新类目开放后本地仓成了“生死线”。美区消费者最在意物流时效,3天达是底线,7天达基本等于放弃订单。有家做无人机的卖家, 一开始用国内直发,物流15天订单量每天只有50单;后来备货到海外仓,物流3天达,订单量直接冲到每天500单。所以说想玩美区TikTok,要么自己建海外仓,要么找第三方海外仓服务商,别想着“省仓费亏运费”。

退换货也得跟上。美国消费者退货率比中国高30%,特别是服装和美妆类目。有家做防晒霜的卖家,主要原因是没提供免费退货,7月份退货率高达25%,直接亏了本钱。后来他找了海外仓代处理退货,成本只增加了5%,但退货率降到10%,算下来反而赚了。所以说“售后”不是成本,是“提升复购率的投资”。

未来还有戏吗?美区TikTok Shop的“野心”和“隐忧”

新类目开放+大促截流, TikTok Shop美区看起来势如破竹,但真的能干翻亚马逊吗?未必。有数据显示, TikTok美区用户虽然年轻,但人均消费只有亚马逊的1/3,很多用户还停留忠诚度远不如亚马逊。而且亚马逊已经开始反击, Prime Day期间搞“TikTok同款比价”,直接截流TikTok的用户。所以说TikTok想赢,光靠“新类目+大促”不够,得解决“用户信任”和“供应链”这两个根本问题。

年轻用户红利:Z世代不爱逛亚马逊爱刷TikTok

TikTok最大的优势,是用户年轻。美区18-34岁用户占比60%,这些Z世代买东西不看品牌,看“博主推荐”和“社交热度”。有调研显示,65%的美国Z世代表示“更信任TikTok达人的推荐,而不是品牌广告”。这给中小卖家机会了——不用砸钱投广告,只要内容做得好,就能“以小博大”。比如卖手工蜡烛的商家, 找了1个5万粉的居家博主,拍一条“蜡烛点燃时的治愈瞬间”视频,就卖爆了比投10万谷歌广告效果还好。

但年轻用户也“善变”。今天追捧的“氛围感蜡烛”,明天可能就换成“香薰机”,用户忠诚度低,意味着卖家得不断追趋势。有家做香薰的卖家,7月上旬卖蜡烛爆单,7月下旬就滞销了主要原因是用户又开始追捧“无火香薰”。所以说抓住年轻用户红利,得“快”,还得“准”,趋势一变就得跟着转。

物流和信任:这两道坎迈不过去都是白搭

物流和信任,是TikTok Shop美区最大的“隐忧”。亚马逊有FBA, 3天达是标配,用户买得放心;TikTok很多卖家还在用国内直发,15天到货,用户等不及就退货。有数据显示,TikTok美区订单的物流时效超过7天退货率会飙到40%。深圳有个做服装的卖家,7月份主要原因是物流延迟,退货率35%,直接亏了20万。所以说 TikTok想留住用户,必须先把“物流基建”搞起来——要么自建海外仓,要么和第三方深度合作,把时效压到3天以内。

信任问题更麻烦。美国消费者对新兴平台戒心重,总觉得“便宜没好货”。有家做美妆的卖家,卖29美元的防晒霜,用户评论里全是“是不是假货?”“成分平安吗?”。后来他花了5万美金做第三方检测,报告贴在详情页,才慢慢打消用户顾虑。所以说“信任”不是靠平台背书就能建立的,得靠“真实数据+用户口碑”慢慢积累。TikTok如果想真正和亚马逊抗衡,得在“品控”和“售后”上下功夫,别让“低价低质”的标签贴在头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