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琦进军TikTok,这股出海热潮能持续多久呢
李佳琦的TikTok棋局,出海热潮能走多远?
2023年9月, 美ONE官网悄悄挂出一批国际岗位招聘信息,直播中控要求会印尼语,岗位写着“海外出差频率”。这个细节像块小石子,在跨境圈砸出涟漪——李佳琦要出海了。继三只羊、 交个朋友、遥望这些老牌MCN后“口红一哥”也揣着国内直播的战绩本,往TikTok的方向扬帆了。
国内直播江湖早不是五年前的光景。李佳琦2019年GMV50亿, 2020年直接干到200亿,2021年双十一单日直播间冲出106亿,2.49亿人次围观,那会儿他站在山顶,觉得风都是甜的。可这两年, 山腰上挤满了人:疯狂小杨哥的切片视频全网刷屏,董宇辉的东方甄选用知识带货杀出重围,还有无数中腰部主播盯着屏幕上的实时转化率,眼睛不眨地改话术。更麻烦的是 那句“不够努力”的怒怼,让他一周掉粉百万,直播间弹幕从“OMG买它”变成“工资涨不涨”的灵魂拷问。流量红利见顶,李佳琦得找条新路,海外成了为数不多的选项。

从国内顶流到出海新手,李佳琦的“轻运营”赌注
美ONE的出海计划带着点“试探”的意味。和其他机构不一样,他们没急着在东南亚招兵买马,而是在国内组了个“出海小组”,先从供应链合作开始摸底。据行业知情人士透露, 目前小组还没在海外落地团队,这种“轻运营”模式,是怕重资产投入踩坑,还是想复制国内“先找货再开播”的老路?没人说得清。
李佳琦在国内的打法太熟悉了:大牌美妆+极致低价+OMG式喊话。可这套拿到东南亚,能打吗?印尼的消费者更认本土品牌,马来西亚的直播时长和国内差三个时区,越南的物流成本能把利润压缩一大截。美ONE招聘的印尼语岗位或许是个信号,他们知道,不能把“国潮”直接贴上“跨境”的标签就甩出去。
网红出海三岔路,谁在走对路?
李佳琦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范冰冰带着Fan Beauty Diary入驻TikTok, 明星光环一开,粉丝直接跟着跨国下单;三只羊的“切片分发”玩得更野,把直播内容剪成15秒短视频,像撒豆子一样扔到Facebook、Instagram上,流量比直播间还猛;交个朋友早在2017年就在印尼注册了公司,2018年就开始孵化本地KOL,他们的海外事业部里广告营销占了八成收入,带货反而成了配角。
东方甄选的思路更“野路子”。他们不急着卖货, 先在YouTube上开双语直播,讲中国茶、讲大熊猫,把文化内容当钩子,钩住了海外用户再慢慢带货。这种“曲线救国”居然见效了 2023年他们的海外直播间在线人数稳定在5万+,转化率比国内低,但用户粘性高——毕竟谁会嫌一个能教中文的主播烦呢?
切片、建仓、孵化,哪种打法能活下来?
三只羊的切片分发看着聪明,其实藏着风险。短视频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用户今天为“9块9包邮”点赞,明天可能就被“1美元秒杀”吸引走了。交个朋友的本地KOL孵化更稳, 但投入太大——培养一个能说流利印尼语、懂美妆成分的主播,少说半年时间,期间还得给工资、给流量,不是每个MCN都扛得住。
李佳琦的“轻运营”像在走钢丝。他不想交个朋友那样烧钱建本地团队,又怕三只羊那样依赖流量算法。国内那套“大牌+低价”的组合拳,在东南亚可能水土不服。比如泰国消费者更认日系美妆, 越南买家对电子产品价格敏感度极高,李佳琦的“大牌合作”优势,到了海外可能变成“溢价太高”的短板。
TikTok凭什么成为出海“香饽饽”?
为什么是TikTok?2024年的数据给了答案:全球注册用户20.5亿,月活10亿,覆盖150多个国家。在美国, 64%的千禧一代刷TikTok,37%的人说已经在TikTok Shop买过东西——这意味着,不是年轻人没消费力,是他们习惯在刷视频时顺便下单。
对比快手旗下的Kwai,TikTok的赢面太大了。2023年第二季度,字节跳动海外收入占比20%,而快手的海外营收连1%都不到。Kwai早早就进了俄罗斯和韩国,却主要原因是战略模糊,一直在亏钱。TikTok不一样, 它不光有流量,还有“直播电商”的野心:2023年推出“亿元俱乐部”激励政策,给带货好的商家和机构真金白银的奖励;还在东南亚上线“内容激励计划”,发视频、播直播都能拿补贴。
从1%到20%,TikTok的“全球野心”
字节跳动早就把TikTok当成下一张王牌。2021年10月, 快手叫停了进入新市场的计划,专心深耕中东和巴西;而TikTok却在2023年把直播电商开到英国、泰国、印尼,连菲律宾的本地商家都能一键开店。这种扩张速度,让国内MCN机构看到了“第二增长曲线”。
更重要的是TikTok的直播电商还在“婴儿期”。国内直播转化率能做到5%-8%, 东南亚TikTok的转化率只有2%-3%——这意味着,谁先跑通“从种草到拔草”的链路,谁就能吃下最肥的那块肉。李佳琦在国内练了7年的“控场能力”,在TikTok的直播间里说不定真能变成“降维打击”。
出海热潮能持续?三个现实问题先摆出来
可热潮背后藏着不少刺。2023年7月,TT123跨境报告就提过:东南亚TikTok平台佣金又上调了。商家利润本就薄,再涨佣金,MCN机构的分成也得跟着缩水。更麻烦的是文化差异不是靠学几句印尼语就能解决的。
复制“口红一哥”神话?先问问消费者买不买账
李佳琦的“OMG”在国内是流量密码,放到东南亚却可能变成“听不懂”。印尼消费者更习惯主播用本地讲产品, 马来西亚买家对“限量款”不感冒,反而更在意“能不能30天无理由退货”。交个朋友在印尼孵化过一个美妆主播, 初期照搬国内“大牌低价”的套路,直播间人气惨淡,后来改成了“成分党科普”,用本地语言讲烟酰胺适合什么肤质,粉丝才慢慢涨起来。
转化率的数据更扎心。国内直播场均观看人数百万起,东南亚TikTok直播间能稳定在1万+就算头部。李佳琦在国内单场直播卖10亿,放到东南亚,能卖1亿吗?不好说。毕竟东南亚的人均消费力只有国内的1/3,物流成本却是国内的2倍。
佣金上调、物流慢,利润空间被谁吃了?
2023年Q2, 东南亚TikTok Shop的佣金从5%涨到了8%,美妆、3C类产品涨得更多。某MCN机构负责人告诉TT123:“以前100元的商品, 我们能赚15元,现在佣金一涨,只剩8元了还得给主播分成,再说说利润不到5%。”更麻烦的是物流, 国内快递“次日达”是标配,东南亚的跨境包裹,从中国到印尼,少说要7天遇上海关查验,半个月都有可能。消费者等不及,申请退款,商家和MCN机构两头亏。
京东在泰国试过“本土化物流”。2020年, 京东泰国站GMV同比增长170%,秘诀就是曼谷地区95%的订单当日达,全境85%订单隔日达。可京东有自建仓和飞机队,MCN机构哪有这条件?李佳琦如果想复制京东的成功, 得先解决“再说说一公里”的问题——要么和本地物流公司深度合作,要么在海外建仓,可这两样,都是烧钱的主。
让出海热潮持续下去, 得先学会“本土化生存”
热潮能持续多久,不取决于李佳琦们带了多少货,取决于他们能不能在海外扎下根。交个朋友的经验值得借鉴:2018年他们在印尼孵化KOL时 没急着带货,先花了半年时间研究本地美妆市场,发现印尼女性对“美白”和“防晒”的需求比国内大,就专门找这两个品类的品牌合作,主播直播时不用“OMG”,改说“这款防晒霜,在海边涂一天都不会晒黑”,后来啊直播间复购率做到了35%,比国内还高。
别盯着GMV,先让用户“记住你”
东方甄选的海外直播也给了启发。他们不卖货时就在讲中国茶文化,教用户怎么泡普洱,怎么辨茶叶等级。有次直播讲“龙井茶”,一个美国观众连着刷了10个火箭,弹幕问:“能不能寄点茶叶给我?我想尝尝中国的味道。”这种“内容种草”比“硬卖货”更持久,用户主要原因是内容关注你,迟早会为你的产品买单。
李佳琦如果想在国内复制“口红一哥”的神话,得先放下GMV的执念。东南亚用户不认“李佳琦”这个名字,他们认的是“那个会教我化妆的主播”“那个总能找到便宜好货的人”。美ONE招聘的印尼语岗位, 或许不该只是“直播中控”,更应该招“本地内容策划”,帮李佳琦把“OMG”翻译成东南亚消费者能懂的“惊喜”。
供应链本土化,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百世集团在印尼的布局或许能给李佳琦提个醒。他们没直接把中国的快递模式搬过去, 而是和本土物流公司合作,建了10个分拨中心,把跨境包裹和本地包裹一起配送,成本降了20%。名创优品更狠, 直接在印尼建厂,生产针对东南亚市场的“小包装美妆”和“平价饰品”,物流成本比从中国进口低一半,价格还便宜30%。
李佳琦如果想长期在东南亚混,得解决“货”的问题。国内大牌美妆不一定适合东南亚的气候,比如油性皮肤多的国家,高保湿的面霜反而会闷痘。不如和本土美妆品牌合作, 开发“东南亚定制款”,比如添加热带植物成分的面膜,价格只有大牌的一半,消费者更买账。供应链本土化了物流快了价格便宜了自然就有复购了。
当更多李佳琦式的人物扬帆出海,TikTok的蓝海会变成红海吗?或许不会。主要原因是真正的出海,不是把国内的东西搬出去,而是把自己变成“本地人”。用本地语言讲产品, 按本地习惯做直播,甚至为本地用户开发产品——当MCN机构不再想着“复制成功”,而是想着“创造属于当地的成功”时出海热潮才能真正持续下去。毕竟海外消费者要的不是“中国的李佳琦”,而是“懂我的李佳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