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男性体毛刀日销量过千,男性个护产品爆发期了吗

刷TikTok时刷到的"小玩意",竟让美国男性排队买单

最近总刷到些奇怪的视频那个。一个肌肉男对着镜头举着个蓝色小机器,脸上表情又疼又好笑,说"这玩意儿刮腿毛比刮胡子还带劲"。评论区里一堆人问链接,还有人晒出自己刮完的后背,皮肤光滑得像刚剥壳的鸡蛋。后来才知道, 这是个叫OLOV的男性体毛修剪器,在TikTok Shop上卖疯了——7月10日单日出货量2700单,半年销售额直接冲破300万美金。

从"没人要"到"抢着买", 这刀到底割到了什么痛点

传统剃须刀市场早被吉列、飞利浦瓜分得差不多了男性体毛修剪器一直是个小众品类。嘀嗒狗的数据显示,2023年这类产品在欧美市场的搜索量还不足个护类目的5%。可今年开年突然就火了 OLOV.US店铺的体毛修剪器上架半年,复购率做到了23%,远超行业平均的15%。

TikTok美国站“男性体毛刀”日销过千,男性个护产品迎来爆发期
TikTok美国站“男性体毛刀”日销过千,男性个护产品迎来爆发期

问题来了为什么是现在?

翻翻TikTok上的测评视频就懂了。过去男性护理广告总爱打"硬汉"牌,剃须泡沫、古龙水一股子荷尔蒙味。现在的视频里全是真实场景:健身完刮胸毛的健身博主, 穿西装前修剪腋毛的白领,甚至有跨性别博主分享"女性化脱毛"体验。@somer_v0这个百万粉博主拍过条视频, 说自己以前穿背心总被体毛扎得痒,用了这修剪器后终于敢穿无袖衫了视频点赞量直接冲到200万。

爆发还是昙花一现?数据里的两个信号

说爆发期太早,得看两个关键指标。

一个是搜索热度。Google Trends的数据显示, "male body hair trimmer"这个词在2024年3月开始飙升,美国地区的搜索量同比增长210%。但奇怪的是7月后搜索曲线开始平缓,甚至有小幅回落。这说明什么?可能第一波尝鲜用户已经买过了新鲜感过了接下来要看能不能留住他们。

另一个是竞争。卖家精灵的数据显示, 2024年第二季度,亚马逊"Body Hair Groomers"类目下新品上架数量环比增长18%,其中70%都是中国卖家。有个叫"Bear"的品牌, 直接模仿OLOV的软陶瓷刀片设计,价格便宜15%,靠低价广告抢走了不少流量。这说明市场门槛并不高,一旦被验证能赚钱,立刻会挤进一堆竞争者。

那些"看不见"的成本,比销量更让人头疼

表面光鲜,背后全是坑。做这品类的商家,没少踩雷。

最麻烦的是售后。嘀嗒狗的用户评论里有3%的反馈提到"刀片用三次就钝了"。体毛修剪器不像剃须刀,刀片直接接触皮肤,钝了容易刮伤。OLOV的客服团队2024年5月扩招了50%,专门处理这类投诉,但人力成本直接拉高了15%。

还有个隐性雷区——专利。2024年6月, 美国一家叫"Smoothskin"的公司起诉OLOV侵犯R形圆头设计专利,索赔200万美金。虽然再说说庭外和解了但花了80万美金讼师费。这说明,想靠一个设计吃几年红利,根本不可能。

从"爆品"到"长红",这三步必须走

那怎么才能不被淘汰?看三个做得好的案例。

第一个是Stryx,做男性化妆品的。它没学传统品牌搞黑白包装,反而用了渐变蓝和金属银,产品页面全是"职场精英""约会必备"的场景化内容。2024年第二季度,它的TikTok视频转化率做到了8.2%,比行业平均高3倍。这说明,男性个护产品不能只讲功能,得讲"用了能变成什么样"。

第二个是EUHOMY,做制冰机的。它发现夏季体毛修剪器卖得好,就推出"冰敷套装"——修剪器搭配冷敷凝胶,主打"刮完毛立刻降温"。2024年7月,这个组合装占了它TikTok销量的35%,客单价直接从40美金涨到65美金。这说明,做"产品组合"比单卖一个东西更有溢价空间。

第三个是Club Factory,虽然被印度封了但它的打法值得学。它把男性体毛修剪器拆成"基础款""专业款""旅行款", 基础款9.9美金包邮,专业款带LED灯,旅行款迷你便携。2024年4月,它在东南亚靠基础款拉新,专业款盈利,旅行款冲销量,三个月复购率做到了28%。这说明,分层定价比盲目降价更聪明。

再说说一句大实话:爆发期是给有准备的准备的

男性个护市场确实在变,但不是所有产品都能搭上这班车。OLOV能火, 是主要原因是它抓住了"男性对隐私部位护理的羞耻感";Stryx能成,是主要原因是它摸透了"男性想精致但不想娘"的心理。这些都不是靠砸钱投广告能解决的。

所以别光盯着"日销量过千"的热闹,想想你的产品到底解决了什么别人没解决的问题。毕竟市场从不缺爆品,缺的是能一直被需要的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