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E-bike品牌在欧洲卖得火爆
电动自行车在欧洲的街头巷尾越来越常见, 特别是在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这些城市,几乎随处可见骑着智能E-bike穿梭的人群。在这些品牌中, 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Cowboy,这家来自比利时的E-bike品牌,短短几年间就火遍了欧洲,甚至被不少人称为“E-bike界的苹果”。但话说回来它到底凭什么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那些所谓的“火爆”背后又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隐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家让人又爱又“愁”的品牌。
从外卖平台到E-bike新贵:Cowboy的“跨界”起点
2017年1月, Cowboy由Adrien Roose、Karim Slaoui和Tanguy Goretti三位联合创立。你可能觉得奇怪,做E-bike的创始人,背景居然和外卖、共享出行有关?没错, 前两位曾一起创办过欧洲外卖平台Take Eat Easy,那可是Deliveroo早期的劲敌;而Tanguy Goretti则参与过共享搭乘平台Djump的创业。这种“跨界”背景,让Cowboy从诞生之初就带着互联网基因——注重用户体验、擅长数据驱动、敢想敢干。

说实话,刚成立那会儿,E-bike市场可不是现在这样火热。2017年左右, 欧洲的电动自行车还处于小众阶段,传统自行车品牌对“电动化”反应迟钝,Cowboy算是抓住了这个空白期。他们的目标很明确:不做那种笨重、 老气的“老头乐”式E-bike,而是要造出一辆既智能又时尚,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骑行工具。这个想法在当时挺大胆的,毕竟谁也没想到,几年后E-bike会成为欧洲街头的新潮流。
融资狂魔:靠“烧钱”起家的明星玩家
Cowboy的成长速度,可以用“火箭”来形容。2018年, 他们推出首款产品Cowboy 1,就拿到了1000万欧元A轮融资,投资方是Tiger Global Management;2019年更猛,12分钟众筹金额就超过140万欧元,还通过股权筹到了320万欧元,那年销量直接突破5000辆;到了2020年,Cowboy 3系列发布,又拿下2300万欧元B轮融资;2022年1月,8000万美元融资到位,销售额同比增长2.7倍,收入达到4100万欧元;截至2023年,累计融资近1.5亿美元,全球销量超过6万辆,每月骑行次数超150万次。
这一连串数字,放在任何一个行业都够亮眼。但问题来了这么多钱烧进去,Cowboy真的赚钱吗?答案可能让你意外——前些年,它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公开资料显示,2018到2022年间,Cowboy的EBITDA亏损约2100万欧元。说白了就是靠融资“续命”,用“烧钱换市场”的策略在行业里刷存在感。这种模式,和后来破产的VanMoof有点像,都是先抢占用户心智,再想办法盈利。
火爆背后:三大“杀手锏”让Cowboy站稳脚跟
既然早期一直在亏钱,那Cowboy凭什么在欧洲卖得这么好?难道真的只是靠“颜值”和“资本”?当然不是。仔细扒一扒你会发现, 它至少抓住了三个关键点:产品设计够“聪明”、销售模式会“转型”、用户体验够“极致”。这三招组合下来想不火都难。
智能化的“小心思”:不止是代步工具,更是骑行伙伴
传统自行车和E-bike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电机和电池。但Cowboy觉得,这远远不够。他们要做的是“智能骑行伴侣”,而不是简单的“电动自行车”。比如 Cowboy的车辆上根本没有调节电机功率的按钮,取而代之的是一套由陀螺仪、加速度计等传感器组成的智能系统,能根据实时速度、路况自动调整电机输出——上坡时助力足,平路时续航长,下坡时自动减少能耗,骑手几乎不用操心。
更绝的是软件层面。他们推出了“Adaptive Power”系统, 集成了Google地图、碰撞检测、空气质量监测等功能。骑手不仅能实时查看骑行数据,系统还能根据空气质量避开污染路段,甚至提前提醒路口凶险。去年2024年3月, Cowboy还推出了首款带悬架的Cowboy Cross,车把上加了支持无线充电的智能手机支架,软件里新增了性能诊断、数据监控功能,甚至连防盗都玩出了新花样——内置声音警报器和撞击检测,车子被盗时能精准定位,出事故还能自动联系紧急联系人。
这些功能听着是不是很“卷”?但Cowboy的用户就吃这一套。在欧洲,特别是年轻人,他们要的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Cowboy的极简设计、 流畅线条,加上这些智能黑科技,让它成了骑行圈里的“潮品”,Instagram、YouTube上随处可见KOL的测评,自然吸引了不少追求个性的用户。
从“纯线上”到“线上线下打”:Cowboy的渠道转型
说到销售渠道,E-bike行业有个“前车之鉴”——VanMoof。这个曾经的E-bike巨头,主要原因是坚持单一在线销售模式,线下服务跟不上,到头来在2023年宣告破产。Cowboy早期也差点走这条路,但好在反应够快,及时调整了策略。
2020年之前, Cowboy和很多互联网品牌一样,主打DTC模式,用户只能通过官网购买。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利润高、 能直接接触用户,但坏处也很明显:E-bike是大件商品,用户没法线下体验,退换货麻烦,维修更是头疼。2023年5月,Cowboy宣布扩大线下业务,开始和欧洲各地的独立自行车经销商合作。截至当年,已经和140多家门店建立了合作,占总销售额的20%以上,服务量占比超过50%。仅比利时本土,就有34家合作门店,其中6家能提供售前和售后支持。计划到2025年底,合作门店要增加到1000家以上。
线下渠道一开,效果立竿见影。数据显示,Cowboy的库存比2022年前下降了50%,用户满意度明显提升。现在买Cowboy, 不仅可以去门店试骑,还能享受上门维修服务——用户通过APP预约,技术人员直接到家搞定,省时省力。这种“线上下单+线下体验+本地服务”的模式, 既保留了DTC的优势,又解决了E-bime“体验难”的痛点,算是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用户教育:从“小白”到“老粉”的转化密码
E-bike毕竟是个高客单价产品, 动辄几千上欧元,消费者决策周期长,不会随便下单。Cowboy深谙这一点,所以在用户教育上下了不少功夫。他们官网上有个“新手问卷”, 第一次买车的用户填完,系统就能根据身高、骑行习惯、路况推荐合适的车型,精准度很高。
除了售前指导,Cowboy还特别注重社群运营。他们在独立站上开了“骑行博客”,分享骑行路线、保养技巧、城市出行攻略等内容,把用户变成“粉丝”。更绝的是他们搞了个KOL联盟计划,让户外运动博主、骑行爱好者推广产品,赚销售佣金。这些KOL的粉丝群体和Cowboy的目标用户高度重合,转化效果比硬广好太多。2023年, Cowboy还获得了Wallpaper个人交通工具奖,被《时代》杂志评为“2022年最佳发明之一”,这些荣誉反过来又强化了品牌形象,形成“获奖→推广→销量提升→再获奖”的良性循环。
火爆之下的隐忧:Cowboy能逃过“VanMoof魔咒”吗?
看到这里 你可能会觉得Cowboy简直是“人生赢家”,但冷静下来想想,问题其实不少。E-bike行业这几年热度退得很快, 2020到2024年,市场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疫情期间需求爆发,大家都抢着买E-bime;后疫情时代需求回落,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成了普遍问题。Cowboy的“火爆”能持续多久?它会不会成为下一个VanMoof?
库存与价格战:被“逼”着转型的无奈
2023年,整个E-bike行业都在“挤泡沫”。前两年资本疯狂涌入,大量品牌涌入市场,产能过剩导致库存积压,厂商只能靠降价清库存。Cowboy虽然高端定位,但也扛不住行业压力。为了活下去, 他们开始调整产品线:给高端产品涨价,比如2023年8月,一款高性能车型的售价从3490美元涨到3790美元,而刚上市时只要1990美元。
这种“低端走量、 高端提价”的策略,短期看能缓解库存压力,但长期来看,可能会稀释品牌的高端形象。毕竟 买Cowboy的人看中的是它的“潮”和“智能”,如果为了销量走“性价比”路线,和普通E-bime品牌打价格战,优势何在?更麻烦的是Cowboy线下扩张需要成本,门店合作、人员培训、库存管理,哪一样不烧钱?2023年虽然实现了首次盈利,但盈利空间有多大,能不能覆盖扩张成本,还是个未知数。
资本退潮:“烧钱”模式还玩得动吗?
Cowboy的崛起,离不开资本的“喂食”。但2023年之后全球E-bike市场降温,资本明显变得谨慎。Cowboy创始人Roose在采访里也承认:“资本市场几乎已经枯竭,自行车市场正在经历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的困境。”这意味着,Cowboy不能再指望靠融资“续命”,必须靠自己造血。
但现实情况是 E-bime行业的利润率本来就不高,高端市场又面临Trek、Specialized等传统品牌的挤压,低端市场要和中国的廉价品牌竞争,Cowboy的盈利之路恐怕不会太轻松。VanMoof的教训就在眼前——靠营销和融资撑起来的“明星光环”,一旦资本退潮,很容易“裸泳”。Cowboy能不能打破这个魔咒,得看它能不能在控制成本的一边,保持产品的差异化优势。
行业启示:存量时代,E-bime品牌该怎么活?
Cowboy的故事,其实是整个E-bime行业的一个缩影。从增量市场到存量市场,玩家们必须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对于想在欧洲或全球市场站稳脚跟的E-bime品牌Cowboy的案例有几点启示值得参考。
差异化是底线:别只靠“智能”和“颜值”
现在市面上的E-bime, 几乎都在说“智能”“时尚”“环保”,但真正能打动用户的差异化卖点并不多。Cowboy的“自适应动力系统”“碰撞检测”算是硬核功能,但其他品牌很快就能模仿。未来 品牌需要在更细分的场景下做文章——比如针对城市通勤的轻便车型,针对长途骑行的续航车型,针对女性的舒适设计车型,甚至针对老年人的平安辅助车型。只有找到自己的“专属赛道”,才能避免陷入同质化竞争。
供应链是命脉:别让“卡脖子”拖了后腿
疫情之后全球供应链问题成了所有制造业的痛。E-bime的核心部件,比如电池、电机、芯片,大部分依赖进口,一旦供应链出问题,生产立马停滞。Cowboy虽然产品做得好,但在供应链上并没有太多话语权。未来品牌要么向上整合,投资核心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要么和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确保供应链稳定。否则,再好的订单,也交不出货。
服务是护城河:E-bime卖的不只是车
传统自行车品牌为什么能活这么多年?主要原因是他们有完善的线下服务网络——修车、换件、保养,一条龙服务。E-bime品牌如果只卖车不管售后用户迟早会用脚投票。Cowboy转型线下渠道是对的,但服务体验还得再升级。比如能不能推出“电池租赁”服务,降低用户购买门槛?能不能建立“骑行社区”,定期组织线下活动,增强用户粘性?服务做好了才能形成真正的护城河,让用户“买了还想买,用了还想推荐”。
说到底,Cowboy在欧洲的火爆,不是偶然也不是必然。它抓住了行业空白,用“智能+体验”打动了一波用户,也靠资本快速扩张了市场。但面对行业降温、竞争加剧的现实它能否持续火爆,还得看能不能解决盈利、供应链、服务这些“硬骨头”。对于E-bime行业Cowboy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机遇,也照出了挑战。未来只有那些真正懂用户、能创新、稳得住的品牌,才能在这场“骑行革命”中笑到再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