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总理下令对Temu进行调查,这一举措背后有何原因
泰国电商市场突现“新玩家”,Temu低价策略引发震动
曼谷乍都乍周末市场的小摊主阿萍最近有点坐不住了。她卖了五年手工编织的草包, 原本在Shopee上能月销上百个,可自打今年年初Temu悄悄在泰国上线后销量突然像被戳破的气球——掉了近四成。“Temu上同样的草包,价格只有我的三分之一,还包邮。”阿萍摊开手机屏幕, 屏幕上Temu的草包标价99泰铢,而她的定价要280泰铢,“年轻人刷到Temu的‘9.9泰铢包邮’活动,根本点不开我的店铺。”这不是阿萍一个人的困境。泰国商务部数据显示, 2023年泰国电商市场规模达190亿美元,同比增长34.1%,但在这片快速膨胀的市场里本土中小商家正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意。
190亿美元市场蛋糕,突然杀入“价格屠夫”
东南亚电商市场这几年一直被Shopee和Lazada两大巨头垄断。据DataReportal 2023年报告, Shopee在泰国市场份额高达49%,Lazada占30%,TikTok Shop后来居上占21%,三者合计瓜分了近八成市场。本土商家在这三平台上还算能“分一杯羹,至少能靠差异化产品站稳脚跟。但Temu的出现,彻底打破了平衡。

Temu的打法简单粗暴——极致低价。据泰国《曼谷邮报》报道,Temu上线泰国站后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涌入,折扣力度高达90%。比如一款基础款T恤, Shopee上卖199泰铢,Temu卖39泰铢;家用陶瓷碗,Shopee均价150泰铢,Temu29泰铢包邮。“这哪是卖商品,简直是送。”在清迈经营家居用品店的查猜说 他试着进了一批Temu同款陶瓷碗,发现进价都比Temu的零售价高,“算上运费、关税,我卖一个倒贴50泰铢,这生意还怎么做?”
低价背后是Temu母公司拼多多强大的供应链和“烧钱换市场”的资本逻辑。据《晚点LatePost》报道, 2023年Temu在海外市场的营销投入超1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用于补贴用户和商家。这种“不计成本”的打法, 让泰国本土商家根本无法跟进——没有中国工厂的低价供应链,没有百亿级的营销预算,甚至连物流成本都比Temu高。
本土商家的“生死时速”:从“供不应求”到“库存积压”
在曼谷的“泰国创意手工艺协会”,会长素提猜最近收到不少会员的“求救信”。协会里有200多家小型手工艺作坊,以前主要靠Shopee和线下门店销售,订单稳定。“今年2月后订单量突然断崖式下跌。”素提猜拿出协会的统计数据, 3月至6月,会员平均销量同比下降45%,其中30%的作坊出现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有个做木雕的会员,积压了1000个雕刻大象,仓库租金都快付不起了。”
更让本土商家焦虑的是Temu的低价正在“教育”消费者。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商学院的调研显示, 63%的泰国年轻消费者认为“低价=性价比”,开始忽视商品的质量和本土文化价值。“以前顾客会问‘这个草包是不是手工编织的’,现在只问‘有没有更便宜的’。”阿萍无奈地说 她试着把草包价格降到200泰铢,销量也没回升,“反而有人说‘这么贵,肯定不是真手工’。”
本土企业的困境已经传导至上游。泰国中小企业促进办公室数据显示, 2023年第二季度,泰国纺织、家居、手工艺等行业的中小企业倒闭率同比上升12%,其中“跨境电商低价冲击”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给Shopee供货的工厂,现在订单量少了60%,只能裁员。”在泰国的纺织厂老板威猜说他原本有50名工人,现在只剩20人,“再这样下去,工厂只能关门。”
总理出手调查, 表面是合规审查,背后是生存之战
9月15日泰国总理赛塔・他威信在新闻发布会上突然宣布:“已责成数字经济和社会部、税务局和警方,对Temu平台进行全面调查,重点核查其是否遵守泰国律法、是否足额缴纳税款。”这条消息一出,泰国股市本土零售板块应声上涨,但跨境电商板块却一片低迷。赛塔的话里有话:“外国电商平台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这给泰国本土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我们必须确保市场竞争是公平的。”
税收疑云:Temu的“低价魔法”是否藏着偷税漏税?
税务合规,是泰国政府调查Temu的“明面理由”。泰国税法规定, 跨境电商需缴纳7%的增值税和0-10%的进口关税,但据泰国税务局匿名人士透露,Temu部分商品的进口申报价格可能远低于实际价值,导致关税流失。“比如一件成本100泰铢的商品,可能申报为20泰铢,关税就从10泰铢降到2泰铢。”这位人士说 税务局正在调取Temu在泰国的进口报关单和销售数据,“如果发现低报价格,将追缴税款并处以罚款。”
更让泰国政府警惕的是Temu可能通过“海外仓”模式避税。据《金融时报》报道, Temu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设有海外仓,商品从中国发往海外仓时只缴纳低关税,再从海外仓发往泰国时可能以“本地配送”名义规避部分进口税。“泰国正在调查Temu是否有在泰国境内设立隐形仓库,如果存在将构成严重违规。”泰国数字经济和社会部官员表示。
“不公平竞争”的争议:外资巨头的“降维打击”
但税收只是“导火索”,核心问题是“不公平竞争”。泰国商业部国际贸易促进局局长阿隆说:“本土商家要交税、 要遵守劳动法、要承担店铺租金,但Temu这些外资平台,可能通过复杂的跨境结构规避这些成本,这相当于让本土企业在‘戴着镣铐跳舞’时对手却在‘赤脚跑步’。”
赛塔在记者会上提到的一个细节, 更暴露了政府的焦虑:“有些外国平台为了抢占市场,甚至补贴商家低于成本价销售,这种行为在泰国是不被允许的。”这其实直指Temu的“补贴战”——2023年双11期间, Temu在泰国推出“0元购”“满200减150”等活动,补贴力度远超Shopee和Lazada。“这种打法不是做生意,是‘市场掠夺’。”泰国零售商协会秘书长猜亚说协会已经联名向政府请愿,“要求限制外资平台的过度补贴。”
从泰国到欧罗巴联盟:全球围剿Temu,背后逻辑何在?
泰国的调查并非孤例。2023年10月, 欧罗巴联盟委员会宣布依据《数字服务法》对Temu展开调查,重点审查其商品平安、消费者保护和算法透明度问题。2024年1月,印尼海关也扣留了大批Temu进口商品,理由是“未正确申报进口税”。全球多个国家一边对Temu“亮剑”, 这背后是跨境电商低价模式的“原罪”——在冲击本土市场的一边,也挑战了各国的经济自主权和市场规则。
欧罗巴联盟《数字服务法》剑指Temu, 合规成跨境电商“生死线”
欧罗巴联盟的《数字服务法》被称为“最严互联网监管法案”,要求大型平台必须承担更多内容审核责任,并禁止“系统性风险行为”。欧罗巴联盟委员会官员表示, Temu上的商品存在“大量低价但质量堪忧”的产品,比如2023年第三季度,欧罗巴联盟消费者保护机构收到1200起关于Temu商品的投诉,其中80%涉及“货不对板”和“质量问题”。“Temu需要证明它有能力审核商家的资质和商品的质量,否则将被处以全球营业额6%的罚款。”这位官员说。
欧罗巴联盟的调查对泰国具有重要启示。泰国数字经济与社会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差猜说:“欧罗巴联盟的《数字服务法》给我们提供了范本, 我们也在考虑制定类似的‘跨境电商监管条例’,比如要求平台必须对商家进行实名认证,对商品进行质量抽检。”说实在的, 泰国政府已经要求Temu在30天内提交合规报告,包括商家资质、商品来源、税收缴纳等数据,“如果Temu不配合,我们将考虑限制其在泰国的业务。”
东南亚市场“排外情绪”升温, 本土品牌集体“反击”
东南亚国家对Temu的警惕,还源于“本土品牌保护”的诉求。在印尼, 2023年本土电商平台Bukalapak联合1000家本土商家发起“抵制Temu”活动,口号是“支持印尼制造”;在马来西亚,本土零售集团AEON与Shopee合作推出“马来西亚好物”专区,强调“本土品牌、本土价格”;泰国本土电商平台J&T Express也宣布,将对本土商家“零佣金入驻”,并提供流量扶持,对抗Temu的低价攻势。
“东南亚市场正在从‘开放包容’转向‘本土优先’。”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李明说 “各国政府意识到,跨境电商虽然能带来低价商品,但会摧毁本土产业链,影响就业和经济平安。”泰国商业部的数据显示, 跨境电商每创造1个就业岗位,就会导致本土零售业失去2.5个就业岗位,“这笔账,政府必须算清楚。”
调查之后:泰国本土企业如何“破局”Temu冲击?
总理的调查让本土商家看到了希望,但“等靠要”不是长久之计。阿萍已经决定放弃和Temu拼价格, 转而做“差异化”:“我的草包加入了泰式扎染工艺,每个都是独一无二,定价350泰铢,反而有顾客愿意为‘手工感’买单。”她的尝试,或许为本土企业提供了一条“破局”之路。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本土商家的“逆袭”路径
“低价是战术,价值才是战略。”泰国朱拉隆功大学市场营销教授素坤说 本土企业应该挖掘“泰国制造”的文化附加值,比如手工工艺、天然材料、传统设计等。以阿萍的草包为例, 她开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草包的编织过程,讲述“泰国传统草编技艺”的故事,吸引了大量粉丝,月销量回升到80个,虽然比不上以前的100个,但利润率反而提高了。
除了文化附加值,本土企业还可以通过“社群运营”建立用户粘性。曼谷的本土家居品牌“Thai Home”创始人婉娜说 她在Shopee上建立了“会员群”,定期分享家居搭配技巧,邀请用户参与产品设计,“用户觉得‘这是我们的品牌’,复购率高达60%,而Temu的用户复购率只有15%。”数据显示,泰国本土企业中,注重“社群运营”的品牌,用户留存率比单纯拼价格的品牌高出2倍以上。
政府“组合拳”:补贴、 培训、立法,为本土企业“撑腰”
本土企业的突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泰国政府已经宣布推出“本土电商扶持计划”, 包括三项措施:一是“数字化转型补贴”,中小企业在电商平台开店,可获得最高50%的营销费用补贴;二是“电商运营培训”,与朱拉隆功大学合作,免费教授商家直播带货、社群运营等技能;三是“税收优惠”,本土中小企业2024年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从20%降至15%。
更重要的是政府正在推动“跨境电商监管条例”的立法。据泰国国会消息, 该条例要求:跨境电商平台必须在泰国设立实体公司,缴纳足额税款;商家必须提供“原产地证明”,禁止冒充“本土品牌”;平台需设立“消费者投诉快速处理通道”,48小时内解决投诉。“这些措施将让外资平台和本土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赛塔在国会会议上表示。
Temu的泰国难题:低价策略的“双刃剑”
面对泰国的调查和全球的围剿,Temu的日子并不好过。低价策略虽然能快速占领市场,但也带来了“盈利难”“合规难”“口碑差”等问题。Temu的泰国之路,或许比想象中更坎坷。
“烧钱换市场”的代价:Temu的盈利困境
拼多多的财报显示, 2023年国际业务亏损超12亿美元,其中营销费用占比达80%。这种“烧钱”模式在泰国市场难以为继。据泰国投资促进委员会数据, 外资企业在泰国的平均投资回报周期为3-5年,但Temu的“补贴战”让投资回报周期拉长至8年以上,“如果停止补贴,用户会流失;如果继续补贴,亏损会扩大。”一位接近Temu泰国团队的人士透露, Temu已经在考虑调整策略,比如减少补贴、提高部分商品价格,“但这样可能会失去价格优势。”
合规成本飙升:进入东南亚市场的“隐形门槛”
除了盈利问题,合规成本也是Temu的“大麻烦”。泰国政府要求Temu在30天内提交商家资质、 商品来源、税收缴纳等数据,“这意味着Temu需要重新梳理在泰国的业务体系,包括建立本地客服团队、完善商品审核机制等。”泰国数字经济与社会部官员说“这些都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投入。”
更麻烦的是东南亚各国正在“联手”收紧监管。印尼已经要求Temu必须与本土物流合作, 不得使用第三方物流;马来西亚规定跨境电商必须缴纳“数字服务税”,税率按销售额的3%计算;“未来东南亚可能会形成‘跨境电商监管联盟’,统一税收标准和合规要求。”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的李明说“Temu的‘低价神话’,可能要在东南亚破灭了。”
泰国总理的调查, 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跨境电商低价模式的“原罪”——在冲击本土市场的一边,也埋下了“不公平竞争”“税收流失”“产业空心化”的隐患。对泰国本土企业这是一场“生死之战”,但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从拼价格到拼价值, 从拼流量到拼口碑,本土企业能否抓住这个机会,还得看它们能否真正读懂“泰国制造”的力量。而对Temu低价或许能打开市场,但合规和价值,才是长久立足的根本。这场泰国市场的“攻防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