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真会做生意,五金市场出海
从“茶桌生意”到全球货架:潮汕人把五金卖出了新花样
说起潮汕人, 很多人脑子里会蹦出“会做生意”四个字,但“会做生意”这事儿,真没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天生就会砍价, 也不是骨子里就懂贸易,是那种从父辈茶桌上的“讲数”里练出来的眼力见,是凌晨三点还在工厂盯生产的较真,是把“小生意”做成“大生意”的野路子智慧。最近几年, 这群潮汕人突然把目光瞄准了五金市场——不是卖扳手螺丝钉那种本地小五金,是把电动工具、升降设备、工业配件卖到全球跨境电商舞台,硬生生把“中国制造”打成了“潮汕智造”。这里面有门道,也有争议,有光鲜的3亿销售额,也有踩过的坑。
疫情逼出来的转型:林绍武的“线上求生记”
2020年那会儿,林绍武慌了。他的广东荣易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本靠线下展会和传统外贸吃饭,订单排到半年后。后来啊疫情一来国外展会全取消,客户邮件突然安静了。工厂里堆着刚生产的电动扳手, 仓库租金一天天往上冒,他站在车间里第一次觉得“做生意”这事儿,不是光靠勤劳就能解决的。

慌归慌,潮汕人的“狠劲”上来了。林绍武没等政策扶持, 也没指望银行贷款,直接带着团队扎进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甚至刚兴起的TikTok电商。刚开始根本没头绪,产品上架没人看,广告费烧了不少,订单还是零星几个。他干脆把自己关在办公室, 连续一周没回家,把全球五金市场的数据翻了个底朝天:欧美用户要“智能+耐用”,东南亚喜欢“高性价比”,中东市场对防锈要求高……他发现,五金产品这东西,虽然看着笨重,但“不过期、不贬值”,反而成了跨境电商里的“硬通货”。
2023年, 荣易家的销售额突破3亿,这个数字背后是林绍武带着团队把每个电商店铺都当成“独立公司”运营的后来啊。东南亚店铺主推基础款电动螺丝刀, 价格压到比当地品牌低30%,但质量严格把关,差评率控制在1%以下;北美店铺上智能升降工作台,用本地化视频展示“如何一个人轻松组装”,转化率直接拉到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他说:“做生意不能靠‘一招鲜’,得像潮汕功夫茶一样,一泡一品,慢慢熬出味道。”
抱团还是内卷?潮汕商人的“双刃剑”
潮汕人做生意,总绕不开“抱团”这个词。家族里有人开厂,有人跑外贸,有人做物流,一条产业链全齐了。林绍武创业初期,就靠着父亲经营五金工厂的供应链,解决了初创期的货源问题。这种“抱团优势”在五金出海路上确实管用——工厂能快速打样, 物流能拿到低价,遇到问题,家族群里喊一声,总有人能搭把手。
但抱团也有另一面。潮汕五金圈里一旦有人做某款产品赚钱,立马会冒出一堆跟风者。比如去年流行“便携式充电电钻”, 潮汕某厂家靠这个单品年销过亿,后来啊半年内,当地至少20家工厂推出同类产品,价格从100美元打到60美元,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只剩薄薄一层。有人抱怨“潮汕人自己人坑自己人”, 但林绍武觉得:“市场本来就这么残酷,关键是你能不能在‘内卷’里杀出差异化。”他的应对办法是——别人拼价格,他拼服务。在欧美市场, 荣易家推出“两年质保+24小时客服响应”,哪怕用户只是换个电池片,也能视频指导解决,这招让复购率提升了40%。
更值得玩味的是潮汕人把“茶桌文化”搬到了跨境电商。林绍武说 他和几个做五金的潮汕老乡,每周线上开“茶话会”,不聊八卦,专聊“哪个平台政策变了”“哪个国家突然加税”“某款产品在TikTok上火了”。这种信息共享,让他们总能提前避开风险,抓住风口。比如2023年 TikTok 兴起“工具测评”短视频, 他们立刻组织达人合作,拍“用潮汕电动工具拆汽车发动机”的硬核视频,流量和订单一起涨。
VEVOR的“流量密码”:从抖音到全球的逆袭
提到五金出海,不得不提另一个玩家——VEVOR。这家上海司顺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 2023年9月才开通TikTok小店,到2024年5月,月销售额就突破100万美元,成了五金工具类目的黑马。它的打法,和传统潮汕老板不太一样,更像“互联网思维+供应链优势”的结合体。
VEVOR的核心策略是“达人联盟”。他们不自己硬磕内容, 而是全球找TikTok达人,哪怕只有5万粉丝,只要粉丝画像匹配,就合作拍“开箱测评”“使用场景”视频。数据显示, 一位拥有20万粉丝的美国达人,给VEVOR的“智能液压千斤顶”带货,单条视频带来22.07万美元销售额,转化率高达8.7%,远超行业平均的3%。这背后 是VEVOR对达人粉丝的精准分析——欧美用户喜欢“专业+实用”,所以视频里不能只说“好用”,要拆解材质、对比竞品、展示承重数据,这种“硬核测评”反而更吸粉。
有意思的是VEVOR的创始团队里有好几个潮汕人。他们把潮汕人的“务实”和互联网的“流量思维”拧在了一起:供应链上, 依托珠三角的五金产业集群,24小时打样,3天发货;内容上,紧跟TikTok趋势,什么“解压视频”“工具挑战赛”,都能和产品结合。比如最近流行的“用电动工具做手工”, 他们找达人拍“用潮汕角磨机雕刻木雕”,既展示了工具性能,又带出“中国工匠精神”,视频播放量破500万,店铺粉丝涨到4.7万。
五金出海的“坑”:不是所有扳手都能卖到全球
虽然潮汕人在五金出海路上风生水起,但踩过的坑也不少。有人以为“五金产品标准化,随便卖卖就行”,后来啊栽在“认证”上。比如某潮汕厂家生产的充电电钻, 主要原因是没通过欧罗巴联盟CE认证,一批货被海关扣留,损失几十万;有人以为“低价取胜”,把劣质五金卖到非洲,后来啊差评铺天盖地,账号直接被封。
林绍武就吃过“认证”的亏。2021年,他打算主攻北美市场,第一批智能升降柜主要原因是没做UL认证,到岸后被要求退运。那段时间,他天天泡在实验室,跟着工程师改电路、测材料,花了三个月才拿到认证。他说:“做生意不能‘想当然’, 每个国家的标准不一样,北美要UL,欧洲要CE,东南亚要SIR,这些‘门槛’绕不过去,就得硬着头皮上。”
更麻烦的是“本地化运营”。荣易家刚进入东南亚市场时沿用欧美的产品说明,全是英文,后来啊当地看不懂。有用户买了电动螺丝刀,主要原因是不会用,差评说“产品是坏的”。林绍武赶紧找人翻译成印尼语、马来语,还配上短视频教程,才慢慢挽回口碑。他说:“五金不是‘一锤子买卖’,用户买了之后要安装、要维护,服务跟不上,口碑就砸了。”
未来路在何方: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
潮汕五金出海, 走到现在已经过了“铺货就能卖”的时代。林绍武最近在琢磨一件事:能不能从“卖工具”变成“卖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欧美DIY爱好者, 不光卖电动工具,还搭配“家庭维修工具包+线上教学课程”;针对东南亚小作坊,推出“小型五金设备租赁+维护服务”,降低用户采购成本。
VEVOR也在往这个方向走。他们在TikTok上发起“#我的工具改过计划”,鼓励用户用他们的产品进行创意改过优秀作品送工具。这既增加了用户粘性,又收集了大量真实使用场景,反哺产品研发。比如有用户用他们的切割机做了金属花架, 视频火了之后他们立刻推出“金属加工工具套装”,销量蹭蹭往上涨。
争议始终存在。有人说“潮汕人太功利,只看短期利益”,但林绍武觉得:“做生意哪有那么多情怀?能把产品卖出去,让用户满意,让员工有饭吃,就是本事。”潮汕人的“会做生意”,不是天赋,是骨子里的“敢闯敢拼”,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狠劲。五金出海这条路, 或许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他们还抱着“茶桌上的较真”,还守着“质量为本”的底线,就能把“潮汕制造”的招牌,插到全球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