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TikTok为了守住美区,难道真的拼尽全力了吗

拼尽全力?TikTok美区战略的“表面功夫”与“暗流涌动”

说真的, 当TikTok在美区搞出“1美分买吹风机”这种拉新活动时不少人惊呼“这波血亏”,但转头一想——平台真傻吗嗯?为了守住美区这块肥肉,它到底拼到哪一步了?是真刀真枪地干,还是做给外界看的“姿态”?

低价拉新:烧钱换增长,能烧多久?

2024年8月, TikTok在美区悄悄上线了个“薅羊毛”活动:邀请新用户注册,自己花1美分就能买走原价几十甚至上百美元的眉笔、吸尘器。规则简单粗暴:拉的人越多,能买的商品越贵。这操作,像极了国内电商早期的“砍一刀”,只不过这次直接甩出了真金白银。

TikTok为了守住美区,拼了!
TikTok为了守住美区,拼了!

表面看,平台在疯狂补贴。据军聊跨境2023年5月的记录, 为了备战美区大促,商家三天打包了三万多件货,平台这波流量倾斜确实让不少卖家尝到甜头。但深挖数据就会发现,TikTok的“拼”可能没想象中那么无底线。2024年上半年, 其全球18岁以上用户月活增速仅2%,对比2021年34%的爆发式增长,简直像踩了刹车。用户增长见顶,低价拉新就成了“续命药”,但药效能持续多久?

隔壁TEMU的玩法更狠:邀请5个好友注册领20美元,10个好友还能拿实物。2024年6月, Temu美区GMV占比已超25%,占全球GMV三分之一以上,预计全年能达到540亿美元。比一比的话, TikTok Shop美区累计GMV虽超40亿美元,6月单月4.96亿美元,增速却显得有些“温吞”——毕竟用户基数摆在那里烧钱换增长的模式,终究要面对ROI的拷问。

群聊功能:想当“海外微信”,用户买账吗?

8月12日TikTok又上线了两个“社交大招”:群组聊天和自制表情包。用户不用跳出App就能和32个好友聊天还能自制表情包分享视频。这操作,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平台想从“短视频工具”变成“超级App”,复制微信的社交生态。

但问题来了美国用户真的需要另一个“微信”吗?要知道,Instagram的“群聊”、Snapchat的“私密群”早就存在用户习惯早被养成了。TikTok的群聊功能看似功能齐全,可年轻人会为了聊几句,放弃已经用了多年的社交软件吗?更别说 国内抖音的群聊功能一直被吐槽“广告太多”,平台要是真想靠群聊提升粘性,得先解决“信息过载”的问题。

对商家群聊倒是块“新大陆”。直播时能直接和观众互动,解答问题,甚至做个性化推荐。比如美区某美妆商家在群聊里直播试用眉笔, 实时回复“色号选哪个”“敏感肌能用吗”,单场GMV直接冲破百万美元。但平台真能放任商家“野蛮生长”吗?国内抖音的群聊审核有多严格, 有经验的商家都懂——等热度过去,平台肯定会“收网”,到时候群组还能不能自由发广告,两说。

商家扶持:门槛降了 但“隐性成本”涨了

为了吸引更多跨境商家,TikTok在美区把入驻门槛打下来了:以前要亚马逊200万流水,现在只要3个月以上店铺、20条评论、95%好评率就行。这操作,让不少中小卖家欢呼“终于上车了”。但门槛降低的一边,平台的“隐性规则”也在悄悄变多。

比如 美区跨境店现在必须用“全托管自营模式”,商品得先发到平台合作的本地仓库,运费、仓储费都得自己掏。某深圳跨境卖家2024年5月算过一笔账:发1000件货到美区仓, 仓储费每月就要2000美元,要是卖不动,货积压三个月,直接亏掉半利润。更别说 平台还要求商家“必须参与拉新活动”,不然流量扶持就少——说白了商家成了平台的“打工仔”,拼了命帮着拉新,自己能不能赚钱,得看平台脸色。

对比Shein的“柔性供应链”,TikTok的商家扶持就显得有些“表面功夫”。Shein能让商家“小单快反”, 卖得好就加单,卖不好就止损,这种灵活性,TikTok的全托管模式根本比不了。平台嘴上说着“降低门槛”,其实吧把风险转嫁给了商家,这算哪门子“拼尽全力”?

封禁危机:被动应对,还是主动破局?

2025年1月19日这个日期像悬在TikTok头上的剑。美国签署的强制律法要求字节跳动在这之前找到新东家,否则TikTok就得在美区下架。面对这种“生死危机”,平台到底有没有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

表面看, TikTok在“积极应对”:起诉特朗普政府、和Meta打官司、强调“用户数据平安”。但仔细想想,这些操作更像是在“拖延时间”。2024年4月律法签署后 平台忙着搞拉新活动、上线社交功能,却没看到实质性的“本土化改过”——比如把美国用户数据存在美国服务器,或者让美国公司控股。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操作,能真正打消美国政府的顾虑吗?

更讽刺的是美国用户自己倒是挺“护短”。2024年就有不少美国网民发起“TikTok保卫战”,阻止平台下架。但用户的支持,能抵得过政治博弈的残酷吗?平台要是真想“守住美区”, 光靠用户请愿和讼师函,恐怕远远不够——得拿出点“割肉”的诚意,比如彻底剥离中国业务,或者让出控股权。可TikTok愿意吗?这恐怕才是“拼尽全力”的关键。

竞品环伺:TikTok的“拼”, 还是不够“狠”

美区电商这片战场,早就不是TikTok一家独大了。TEMU用“低价+补贴”狂揽用户, Shein靠“快时尚+柔性供应链”站稳脚跟,就连Meta都在模仿TikTok的短视频模式,推Reels。面对群狼环伺,TikTok的“拼”,显得有些“不够狠”。

比如TEMU的“邀请好友领20美元”, 直接把拉新成本拉满,而TikTok的“1美分买商品”,看似补贴,实则设置了“邀请人数”门槛——拉不到人,照样买不到。Shein的“上新速度”更是让人咋舌, 一天能推几千款新品,TikTok Shop的美区商家,从选品到上架,少说也要一周。这种“慢半拍”,在快节奏的美区市场,简直是致命伤。

更别说TikTok还在“吃老本”。2024年它赞助了Met Gala、 巴黎奥运会、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这些活动确实能曝光,但年轻人对这些“高大上”的合作早就审美疲劳了。反观TEMU, 直接找美国网红拍“开箱视频”,接地气又有效果;Shein在TikTok上搞“穿搭挑战”,让用户自己当模特,互动性拉满。TikTok要是再不拿出点“真东西”,美区市场迟早被竞品分食干净。

说到底, TikTok为了守住美区,确实做了不少动作:拉新、社交功能、商家扶持……但这些努力,更像是在“防守”,而不是“进攻”。低价烧钱换增长,社交功能难敌本土巨头,商家扶持藏着“隐性成本”,封禁危机下又不够“果断”。面对这样的局面说它“拼尽全力”,恐怕还为时尚早。毕竟美区市场这片战场,从不缺“拼命”的玩家,缺的是“拼得聪明”的玩家。TikTok想赢,还得再加把劲——不是做给外界看的“姿态”,而是真正拿出“破釜沉舟”的狠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