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跨境电商内容电商如何应对资本涌入

资本狂潮下的跨境电商:内容卖家凭什么不跪着赚钱

跨境电商的赛道突然变得拥挤, 挤进来的人带着钱和野心,张口就要抢地盘。资本这东西,像夏天暴雨里的洪流,冲得小卖家站不稳脚跟。有人靠低价硬刚, 有人烧钱换流量,可这些打法在资本面前,就像小孩攥着塑料剑去砍坦克——不是你赢,是你输得太难看。偏偏就有那么一群人, 不拼价格不烧广告,天天琢磨着怎么拍视频、写文案、跟粉丝唠嗑,愣是在资本围剿里杀出条血路。他们靠的是啥?答案就俩字:内容。

资本杀进来 为啥低价赛道最先遭殃

做跨境的都知道,2023年最火的是Temu,2024年资本全盯着“极致性价比”。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卖家老王, 去年还在愁怎么把充电宝卖到20美元一个,今年发现隔壁新来的公司,同样的货卖9美元,还请了一堆网红在TikTok上发“9美元买两个”的视频。老王算笔账,运费都比售价高,这公司是疯了吗?后来才知道, 人家不靠赚钱,靠的是用低价把市场占了等用户上瘾了再慢慢涨价——或者干脆被更大的资本并购套现。

资本疯狂席卷跨境电商,卖家如何做好“内容”电商?
资本疯狂席卷跨境电商,卖家如何做好“内容”电商?

为啥资本偏爱低价赛道?主要原因是简单。供应链成熟、标准化程度高、用户决策快,拼的就是谁敢降价、谁烧钱更猛。广州做家居用品的李姐, 卖收纳盒三年,客单价一直稳定在15美元,后来啊去年来了个对手,直接把价格压到5美元,还搞“买十个送运费”。李姐的客户被抢走大半,她去跟工厂谈降价,工厂说:“原材料涨了成本根本下不来。”她这才明白,资本要的不是赚钱,是“用钱换市场”,而你,不过是他们铺路时顺便碾过去的小石子。

更气人的是这些资本玩家根本不懂产品,也不懂用户。他们看数据哪个类目火,就砸钱进去;看哪个平台流量大,就开号投广告。深圳3C卖家张工, 去年遇到个对手,产品跟他一模一样,详情页却全是机器翻译的英文,连参数都标错了就主要原因是人家投TikTok广告单价低,转化率居然比他还高。张工苦笑:“用户要的是质量,资本要的是点击,这根本不是同一个战场。”

内容电商的护城河:用户不认价格, 只认“你懂我”

被资本逼到墙角的时候,有人开始另辟蹊径。杭州卖宠物零食的周姐, 2023年差点被低价对手挤垮,她没跟着降价,反而带着团队天天拍自家狗狗吃零食的视频——怎么拆包装、狗狗多喜欢、吃了之后毛色有没有变亮。她把视频发在Instagram和Facebook上, 粉丝从几千涨到几万,全是被“真实养宠场景”吸引来的用户。

有意思的是这些粉丝根本不比价格。有人问她:“隔壁5美元的零食跟你一样,为啥要买你15美元的?”周姐直接甩出个视频链接:“你看,我家狗吃了半年,便便特别规律,你家狗吃了那个,上次是不是拉稀了?”用户不说话了。后来周姐发现, 私域里复购率从30%涨到65%,甚至有人主动帮她推荐朋友:“这家零食是真懂狗,不是骗钱。”

这就是内容电商的底气:资本能买来流量,买不来用户的“信任”。上海做户外装备的陈哥,2022年开始转型做短视频,不拍产品功能,拍用户的故事。有个粉丝留言说:“想带爸妈去露营,但怕他们住不惯帐篷。”陈哥记在心里 专门拍了一期“中老年友好型露营装备”,从帐篷怎么搭、防潮垫怎么铺,到爸妈睡袋选什么材质,说得清清楚楚。视频火了 有个60多岁的用户直接下单全套装备,还发邮件说:“儿子想给我买贵的,我觉得你说的这个更适合我们老年人。”

陈哥后来算了笔账, 这类“用户故事+场景化内容”带来的客户,客单价比普通客户高40%,退货率低20%。“资本拼的是‘谁便宜’,你拼的是‘谁懂我’,用户当然选你。”他说这话时眼里有光,那是被资本逼出来的清醒,也是内容创业者独有的底气。

短视频和直播:不是“做内容”, 是“跟用户谈恋爱”

说到内容,很多人以为就是拍拍产品、写写文案,其实差远了。深圳卖女装的小林, 2023年刚开始做短视频,拍的都是“衣服上身效果图”,镜头拉得远远的,配个“显瘦”“百搭”的文案,播放量惨不忍睹。她急了跑去请教做MCN的朋友,朋友看了她的视频说:“你这是卖货,不是谈恋爱。用户要看的是‘你穿这件衣服去约会,他会不会夸你’,不是‘这件衣服有多好看’。”

小林恍然大悟,开始转型。她拍自己下班后换上连衣裙去咖啡馆的日常, 拍跟闺蜜逛街时被问链接的场景,拍下雨天把衣服当外套披在肩上的搭配。镜头里不再是完美的模特,而是有点小瑕疵的真实自己——袖口沾了咖啡渍,裙摆被风吹乱了反而更真实。粉丝开始留言:“这就是我想要的日常感”“终于找到不是‘卖家秀’的衣服了”。

直播也是同理。广州卖厨房刀具的老赵,之前直播就是“介绍材质、演示切割”,观众进来看两眼就走了。后来他换了个玩法:直播做菜, 用自家刀切土豆丝、剁排骨,边做边跟观众唠嗑:“你们家刀是不是用半年就钝了?我以前用的刀,切个番茄都得使劲,后来发现是磨刀角度不对……”有观众问:“那怎么磨刀?”老赵直接拿起磨刀石现场演示,还让观众发自己家的刀给他看,在线指导怎么磨。一场直播下来粉丝停留时长从2分钟涨到15分钟,订单量翻了三倍。

“短视频和直播,核心不是‘卖货’,是‘建立连接’。”老赵说“用户跟着你看了半年视频,听你唠了半年嗑,早就像朋友一样了。你推的产品,他信得过;你说的价格,他觉得值。”这种“朋友式信任”,是资本用钱砸不来的,也是内容电商最硬的底气。

全平台布局: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更别只盯着亚马逊

很多跨境卖家有个误区:把亚马逊当成全部,流量、订单、评价都靠它。后来啊呢?亚马逊规则一变,封个号,半年的努力全白费。2023年亚马逊封号潮,多少卖家哭着说:“我的私域呢?我的粉丝呢?一个都没有!”

内容电商早就明白这个道理:流量必须分散,用户必须沉淀到自己的地盘。杭州卖护肤品的Lisa,2022年开始一边做TikTok、YouTube和独立站。她在TikTok上发“15秒护肤小技巧”, YouTube上发“成分党测评”,引流到独立站后用邮件跟粉丝互动,甚至建了个WhatsApp群,每天分享护肤知识、新品试用。

2023年亚马逊突然收紧“成分标注”规则, Lisa的产品主要原因是没标全某些成分被下架,但她的独立站订单一点没受影响。“私域里的粉丝,知道我卖的东西没问题,直接去独立站买了。”她说“而且独立站利润比亚马逊高20%,我干嘛要把钱送给亚马逊?”

更聪明的人,已经开始盯上“社媒跳转平台”的新机会。2024年8月, TikTok和亚马逊联姻,卖家可以直接在TikTok广告里跳转到亚马逊店铺;Facebook也开通了“Shop”功能,用户刷到视频直接下单。深圳做电子产品的Mark, 第一时间测试了TikTok跳转广告,他没拍产品硬广,拍了个“程序员用我们的键盘写代码,效率提升50%”的剧情视频,挂上亚马逊链接,三天就卖了500台键盘,转化率比亚马逊站内广告高3倍。

“平台是工具,不是归宿。”Mark说“用户在哪,你就在哪;流量在哪,你就去哪。但不管在哪,到头来都要把他们引到自己的‘地盘’——独立站、私域社群,那才是你的‘大本营’。”

老板别当甩手掌柜:内容团队,你得亲自带队

做内容难吗?难。难在要持续产出,难在要懂用户,难在要耐得住性子。很多卖家以为,内容嘛,招个运营、拍个视频、剪个辑就行,后来啊呢?运营拍的视频像广告,粉丝不爱看;剪辑的文案太官方,用户不买账。

“内容是‘心’活,不是‘体力活’。”广州做母婴用品的陈姐说。她公司有5个运营,一开始让她负责内容,她嫌烦,全交给团队做。后来啊视频播放量一直上不去,粉丝增长缓慢。后来她急了 亲自下场:跟着拍视频时抱着自己的宝宝演示产品,说“我家宝宝用这个奶瓶,从来不呛奶”;写文案时回忆自己当妈时的焦虑,“第一次换尿布,手忙脚乱,幸好有这个防漏尿的设计”。视频火了粉丝留言:“陈姐说出了我的心声”“跟着你买,放心”。

陈姐后来:“内容团队,老板必须是‘首席体验官’。你懂产品,懂用户,懂团队的情绪,只有你能把‘用户想要什么’和‘产品能提供什么’捏合到一起。”她公司的内容团队现在每周开“用户故事会”, 她带着大家一起复盘粉丝的留言、邮件,甚至翻遍社交媒体找用户吐槽的点,把这些变成视频灵感。“用户不是数据,是活生生的人。只有离用户近,内容才能戳中他们。”

更绝的是有些老板直接成了“网红”。深圳做机械键盘的阿K, 自己就是资深程序员,天天在B站发“键盘轴体对比”“机械键盘改装教程”,粉丝叫他“键盘大神”。有人问他:“你公司运营那么多,为啥自己还拍视频?”他笑着说:“粉丝认的是‘阿K’,不是‘XX公司运营’。只有我亲自出镜,他们才信这个键盘是真的好用。”

长期主义:内容沉淀的不是流量, 是“抗风险能力”

资本最不耐烦“慢慢来”,他们要的是“三个月回本,半年上市”。但内容电商,偏偏就是要“慢慢来”。你拍一个视频, 可能只有100个播放;你写一篇文案,可能只有10个人看;你做一场直播,可能只有5个人下单。这些都是“冷启动”的常态,也是资本看不上的“低效”。

但神奇的是当你坚持一年、两年、五年,会发现这些“冷数据”突然热了。杭州卖茶叶的小杨, 2021年开始做短视频,拍茶山、采茶、制茶的过程,一开始播放量只有几百,粉丝都是朋友和亲戚。他没放弃, 坚持每周更新,2023年突然有个视频爆了——拍的是“80岁茶农手工炒茶”,被一个百万粉丝的博主转发,一夜之间涨了5万粉丝,茶叶订单量翻了10倍。

“内容就像种树,你每天浇水施肥,看着它慢慢长,可能一年都不开花。但只要根扎得深,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小杨说。他的私域里有30%的粉丝是2021年就关注的老粉,这些老粉贡献了他60%的复购。“资本靠‘快’,我们靠‘稳’。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赚钱;市场不好的时候,有老粉撑着,你死不了。”

2024年跨境行业遇冷,很多卖家裁员、关店,小杨的茶叶店却稳如磐石。他没降价,反而推出“老粉专属定制茶”,价格比普通茶高20%,还是卖得很好。“用户跟你时间久了就不只买产品了买的是‘信任’,是‘情怀’。这些东西,资本给不了也抢不走。”

未来战场:内容+供应链, 才是终极壁垒

有人问:“内容电商对抗资本,是不是只靠‘讲故事’?”当然不是。光有内容,没有好产品,就像空有花架子,一推就倒。真正能抗住资本的,是“内容+供应链”的双重壁垒。

广州做智能手表的王总, 2023年遇到资本对手,对方用同样的芯片,同样的设计,价格比他低30%。王总没慌,反而带着团队去深圳华强北调研,发现对手的供应链不稳定,经常断货。他立刻跟自己的工厂签了“独家排产协议”, 保证产能;一边加大内容投入,拍“智能手表怎么帮宝妈看孩子”“老人戴心率监测有多重要”的视频,突出“稳定供应”和“真实使用场景”。

后来啊对手主要原因是断货,用户差评不断,而王总的订单反而增长。“用户要的不仅是‘好内容’,更是‘好内容+好产品+好供应’。”王总说“资本可以模仿你的内容,可以抢走你的流量,但抢不走你的供应链深度,抢不了你对用户的理解。”

更长远看,内容沉淀的“用户数据”,会成为最宝贵的资产。深圳做家居用品的李姐, 通过内容收集了几十万用户的家居偏好数据,发现“小户型收纳”“环保材质”是欧美用户最关心的。她根据这些数据调整产品,推出“折叠式收纳箱”“可降解餐具”,上市三个月就卖了10万件。这些数据,是资本砸钱也买不到的“用户洞察”。

未来的跨境电商,不再是“谁有钱谁赢”,而是“谁懂用户谁赢”。资本可以用钱买流量、买供应链,但买不了用户对品牌的“情感连接”,买不了内容沉淀的“信任壁垒”。对中小卖家 这或许是最好的时代——不用跟资本拼体量,只要拼“懂用户”,就能在狂潮中站稳脚跟,甚至活得比资本更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