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哪个工厂型国产童鞋品牌年GMV破亿

东南亚童鞋市场:年增长5%以上的“黄金洼地”

全球市场研究公司Statista的数据像一盏探照灯, 照出了东南亚儿童鞋类市场的潜力——年增长率稳定在5%以上,且没有放缓的迹象。菲律宾、泰国、越南这几个国家,年轻人口占比高得吓人,出生率更是撑起了庞大的儿童基数。年轻爸妈们对“娃的装备”越来越舍得花钱,童鞋作为刚需,自然跟着水涨船高嗯。这片市场像刚被发现的金矿,引得无数品牌抢着往里钻。

从“价格战”到“价值战”:东南亚消费者变了

说到东南亚消费者,很多人还停留在“便宜就行”的刻板印象里。可现实是如今带娃的东南亚爸妈,挑鞋时看的早就不是价格标签了。调研数据显示, 超过60%的年轻父母会仔细查看童鞋的材料是否环保,有没有异味,鞋底防不防滑,甚至会不会磨脚。他们对“舒适度”和“平安性”的要求,直追欧美市场。幸福玛丽的团队在2022年做过一次本地用户调研, 后来啊让人意外:70%的受访者表示,宁愿多花10块钱买一双“娃穿起来不哭闹”的鞋,也不愿图便宜买双“穿两天就开胶”的。

年GMV破亿!工厂型国产童鞋品牌,借助TikTok成功出海东南亚
年GMV破亿!工厂型国产童鞋品牌,借助TikTok成功出海东南亚

这种转变,其实藏着东南亚消费升级的密码。因为电商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东南亚爸妈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了眼界也跟着宽了。他们在TikTok上看育儿博主测评, 在Facebook上晒娃穿新鞋的照片,对“品质”的定义,早就从“能穿”变成了“穿得舒服又好看”。幸福玛丽敏锐地抓住了这点, 把定价和国内拉平——客单价30到45元人民币,比很多国际品牌便宜,又比当地小作坊贵一点,刚好卡在“品质门槛”上,让爸妈们觉得“买得不亏”。

幸福玛丽:从晋江工厂到东南亚GMV破亿

幸福玛丽的故事,得从晋江说起。这里是中国鞋业的“心脏”,无数工厂日夜不停生产着全球各地的童鞋。幸福玛丽2012年扎下根时 和周边的厂子没两样——6500平方米的厂房里120多名工人踩着缝纫机,流水线上滚出的全是童鞋。可它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是早就盯上了“出海”。2014年, 当大多数国内童鞋品牌还在内卷价格时幸福玛丽的团队已经背着样品飞到了曼谷,开始在当地的母婴展上摆摊。

产品差异化的“多巴胺策略”

晋江的工厂们有个通病:产品同质化严重。黑、白、灰三色鞋卖遍全国,到了海外还是老三样。幸福玛丽偏要反着来。2021年, 他们联合韩国设计师推出了一款“彩虹飞织鞋”,鞋面像打翻了调色盘,粉、蓝、黄撞在一起,连成年人都忍不住多看两眼。这款鞋在越南TikTok上火了 一个越南妈妈拍的视频里她两岁的女儿穿着这双鞋踩水坑,溅起的水花配上彩虹鞋,播放量直接破50万。订单像潮水一样涌来仓库里那批彩虹鞋三天就卖光了。

设计上的“野路子”不止于此。幸福玛丽的研发团队像个“儿童脚型研究所”, 他们测量了东南亚、欧洲、非洲2000多个孩子的脚长、脚宽、足弓高度,发现东南亚孩子的脚普遍偏宽,鞋头如果太窄,穿久了会挤脚。于是他们把鞋头放宽了5毫米,还加了记忆棉鞋垫。菲律宾有个妈妈在评论里写:“这双鞋是我家娃第一次主动说‘妈妈我要穿’的鞋,以前穿别的鞋都得哄半天。”

产品线更是细到离谱。0到10岁的孩子,脚差一码,鞋型可能就得完全不一样。幸福玛丽硬是做出了3000到5000种SKU, 光凉鞋就有12种不同的绑带方式,拖鞋分“洞洞款”“包头款”“凉感款”,连鞋底的花纹都根据不同国家孩子的活动习惯设计——越南孩子爱踩水,鞋底就做防滑深纹;泰国孩子常进寺庙,鞋底就换成静音软胶。这种“量身定制”的感觉,让幸福玛丽在东南亚站稳了脚跟。爆款韩版沙滩鞋, 近一个月卖了2600件,总销量冲到2.2万双;凉鞋和洞洞鞋系列,年销量直接干到25万到35万双,复购率比同行高出15个百分点。

TikTok矩阵号:从“尾部达人”到“爆款制造机”

幸福玛丽在TikTok上的打法,和那些砸钱请头部达人的品牌完全不同。他们建了个“矩阵号”, 像撒网一样铺开:主账号@cheerful.mario发新品和品牌故事,子账号@cheerful.kids拍娃穿鞋的日常,还有一个专门做测评的账号@cheerful.test。主账号粉丝1.9万, 不算多,但每个视频的互动率都奇高——一条“宝宝第一次穿学步鞋”的视频,点赞量破了两万,评论区全是“求链接”“我家娃也该穿了”。

本地化内容:不是“翻译”是“重构”

幸福玛丽的短视频团队,清一色招的本地年轻人。泰国团队拍视频, 会专门选在周末的恰图恰周末市场,背景是当地人熟悉的摊位和音乐;越南团队拍娃穿凉鞋玩泥巴,配的是越南语儿歌,字幕还加了“妈妈再也不怕我弄脏鞋了”的搞笑文案。这些内容根本不用“翻译”,直接就是东南亚爸妈的日常,看的时候自然觉得“这说的就是我”。

更绝的是他们搞“宠粉节点”。东南亚的电商大促除了双11、黑五,还有本土的Double Day和Pay Day。幸福玛丽会提前半个月在TikTok上发“宠粉预告”, 比如“Double Day当天下单,送定制防滑袜”,蓄水期铺几百个达人测评视频,爆发期就集中推爆款。2023年8月的Pay Day,他们的一款洞洞鞋单日销量冲到3000双,GMV直接翻了三倍。

达人合作上,幸福玛丽更是颠覆了“唯流量论”。泰国有个叫พี่โอม น้องเอม的达人,粉丝只有660个,全是精准的母婴群体。她拍的视频特别“接地气”:自己带着侄女在公园玩, 侄女穿着幸福玛丽的凉鞋摔了一跤,镜头特写鞋底的防滑纹,侄女爬起来又跑,配文“这鞋防滑,娃再怎么闹也不怕”。这条视频带出了2100双订单,比一些百万粉达人的带货量还高。幸福玛丽的运营总监说:“我们不要‘泛粉’,只要‘精准种草’。一个粉丝660的达人,能影响660个精准用户,就够了。”

破亿背后的“三驾马车”:产品、 平台、本地化

幸福玛丽能在东南亚年GMV破亿,靠的不是单点突破,而是产品、平台、本地化这三驾马车一起往前拉。产品是根基——他们敢在设计和研发上砸钱, 主要原因是晋江工厂的供应链优势能快速把创意变成产品;平台是翅膀——TikTok的算法像长了眼睛,能把“彩虹飞织鞋”推给喜欢撞色穿搭的越南妈妈,把“静音软胶鞋”推给常带娃去寺庙的泰国家庭;本地化是灵魂——从语言到设计,从内容到促销,每一步都踩在东南亚消费者的心坎上。

对抗性观点:工厂型品牌出海, 不是“短板”是“长板”

说到“工厂型品牌出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没品牌力,只能代工”。可幸福玛丽用破亿GMV打了这些人的脸。工厂出身,反而成了他们的“秘密武器”。晋江的6500平方米厂房, 让他们能在接到TikTok爆款订单后72小时内补货;120名工人的熟练团队,保证了每双鞋的缝线误差不超过0.1毫米;对供应链的深度掌控,让他们敢在研发上试错——一款鞋卖不好,亏的是库存,不是品牌溢价,这比那些空有品牌没产能的公司灵活多了。

当然不是所有工厂型品牌都能复制幸福玛丽的路。那些还在“低价内卷”里打转的工厂,出海大概率只会是“换个地方卖便宜货”。幸福玛丽厉害在哪?他们把“工厂优势”转化成了“产品优势”,又把“产品优势”做成了“品牌优势”。比如他们坚持用环保材料, 虽然成本高了8%,但换来的是东南亚妈妈们口口相传的“这牌子鞋没异味”;他们敢和韩国、日本设计师合作,虽然设计费花了不少,但爆款带来的复购,早就把成本赚回来了。这哪是“工厂型品牌”,分明是“产品型品牌”的教科书。

数据说话:幸福玛丽如何用半年打开东南亚

2023年幸福玛丽的东南亚业绩,像坐了火箭。EchoTik的数据显示, 他们在泰国、菲律宾、越南的TikTok小店,总销量冲到近5万件,其中泰国小店@cheerful.mario贡献了60%的订单。爆款韩版沙滩鞋, 从上架到月销2600件,只用了45天;复购率高达35%,比国内市场高出10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东南亚妈妈们买了一次幸福玛丽,大概率会回头再买。

更关键的是盈利能力。客单价30到45元, 扣除物流、平台佣金、营销费用,净利润能保持在12%左右,这在童鞋行业已经算“暴利”了。要知道,国内童鞋品牌的平均净利润率也就5%-8%,幸福玛丽在东南亚赚的,比国内多了一倍不止。2023年下半年,他们的东南亚GMV增速每月都在30%以上,全年破亿,几乎没什么悬念。

行业启示:中小童鞋品牌的“出海必修课”

幸福玛丽的成功, 给那些还在犹豫出不出海的中小童鞋品牌指了条路:别再盯着国内的红海市场了东南亚的“儿童人口红利”就摆在那里能不能抓住看你会不会“三件事”。件事, 把供应链做“活”——工厂型品牌别怕砸钱研发,爆款出来了供应链能快速跟上,才能把流量变成实实在在的订单。

当然出海不是万能药。东南亚市场也有坑:物流成本比国内高20%,汇率波动可能让利润缩水,还有各种本土化的“潜规则”。但幸福玛丽已经趟出了一条路——2024年他们计划把产品线 到童装,目标是在东南亚做到年GMV3亿。这条路,或许越走越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51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