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跨境公司倒闭,员工曾达600人
老牌港资工厂突然清算, 600人规模成往事
深圳宝安区的沙头西部工业园,曾有一家工厂的机器声日夜不息,这里就是永生电器深圳有限公司的旧址。2025年9月4日 一则清算公告让这家拥有数十年历史的港资企业突然闯进公众视野——“今天发文决定清算公司了因公司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继续存续会增加公司的经营风险,可能使股东利益受到更大损失。”短短一句话,宣告了一个曾经600人规模的跨境工厂落幕。公告显示, 股东在8月29日刚通过解散决议,一周内清算小组就已进驻,这种“闪电式”的倒下让不少同行感到措手不及。
永生电器的身世并不简单。它的实控人是永生胶木电器厂有限公司,一家1972年就成立的港资企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家公司以生产电木开关及灯座起家,后来开始涉足厨房电器、照明电器和汽车配件。1987年,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永生胶木在深圳宝安区设厂,这便是永生电器的前身。2021年,工厂迁至沙井街道办沙头西部工业园,厂房面积达4万平方米,一度成为当地外贸制造的代表。

从股东决议到清算公告, 一周内的“闪电倒下”
时间线拉回到2025年8月29日永生电器的股东们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提前解散公司。仅仅6天后9月4日清算公告正式发布。这种速度在行业内并不常见,通常企业清算需要经过资产评估、债权登记等复杂流程,但永生电器明摆着等不及了。公告提到,要以“现有资产清偿债权债务”,这意味着公司的财务状况可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天眼查数据显示,永生电器的参保人数目前为188人。对比巅峰时期2012年至2022年间的600人规模,裁员或许早已悄悄进行。有前员工透露, 早在两年前,工厂就发布过“停产六个月”的通知,之后屡次出现间歇性停工,这些信号其实都在预示着企业的衰落。只是没想到,到头来会以清算这样彻底的方式收场。
员工赔偿悬而未决, 劳动争议历史再现
清算公告中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188名员工的安置问题。永生电器表示,员工工资将在劳动关系终止日通过银行转账结算,补偿金则从清算财产中按比例分配。按照劳动法, 企业单方面解除劳动关系需支付N+1赔偿,但以永生电器目前的财务状况,员工能否足额拿到赔偿还是未知数。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并非永生电器第一次陷入劳动纠纷。天眼查显示,2017年,该公司曾因多起劳动争议案件被列为被施行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前员工说:“以前就常有工资拖欠的情况,这次清算,怕是又要打一场硬仗。”这些员工的遭遇,或许正是传统外贸工厂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
传统代工模式的黄昏:低价竞争的致命伤
永生电器的倒下 并非个例,而是传统代工模式在新时代市场中的必然后来啊。这家工厂早期的成功, 离不开几个关键因素:一是抓住了全球家电需求旺盛和中国制造成本优势的红利期;二是依托深圳便利的外贸环境;三是具备垂直整合的生产能力,从金属加工到电子组装,能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代工服务。巅峰时期, 年产量超过300万台,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英国、欧洲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客户包括国外专业发型师和大型国际美发品牌。
只是这样的模式在如今的市场中却成了“包袱”。长期依赖代工和低价策略,让永生电器忽视了品牌和技术投入。公告中提到的“异常热、 传导连续骚扰、空气放电”等技术性问题,暴露出在低成本优先的战略下品控早已出现问题。粗放铺货的商业模式,在国际市场对技术、品牌和附加值要求越来越高的环境下明摆着难以为继。
“异常热”“传导骚扰”暴露品控短板
经营异常记录里的那些技术性描述,其实是永生电器品控问题的冰山一角。作为一家生产电热发钳、电热茶壶等电器的工厂,产品平安和性能本应是核心竞争力。但在低价竞争的压力下为了压缩成本,可能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工艺上打了折扣。一位在珠三角做外贸代工的厂长私下说:“现在客户越来越专业, 随便抽检几项就能看出问题,以前那种‘差不多就行’的日子早就过去了。”
数字化转型滞后 错失工业互联网机遇
深圳宝安区早显得格格不入。对比之下 同区的不少工厂已经开始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永生电器却还在用几十年前的老办法管理企业。
跨境行业“倒闭潮”蔓延, 不只是永生一家的困境
永生电器的倒下只是2025年跨境行业“倒闭潮”中的一个缩影。翻开近期的行业新闻,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8月31日 惠州华讯电子有限公司发布结业通告,这家成立于1998年的老牌电子外贸工厂,扎根珠三角20多年,到头来因经营不善关停。资料显示, 华讯电子主要从事工程塑料制品、塑胶合金的生产制造,产品全部外销,客户遍布欧美市场,却也没能逃过市场寒冬。
时间再往前推,9月4日东莞市安道迩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布解散。这家主营电子烟的企业, 在公告中直言“市场竞争加剧、经营成本持续上涨、订单量急速萎缩”,导致公司“扭亏无望,生产经营难以为继”。需要留意的是安道迩的清算进程同样迅速,9月2日停产,9月4日就发布公告,和永生电器的节奏如出一辙。
利润断崖式下跌, 头部与中小企业的冰火两重天
跨境行业的“倒闭潮”,背后是利润空间的急剧压缩。根据某跨境电商平台的调查数据, 2024年超过六成跨境卖家表示净利润较2023年有所下滑,其中32%的卖家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了50%。这种断崖式下跌,在中小企业中尤为明显。物流仓储费、营销广告成本持续上涨,两头挤压下传统低价模式的利润空间被彻底压缩。
与中小企业的惨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头部跨境电商巨头却实现了逆势增长。安克创新、巨星科技等上市企业,营收纷纷突破百亿,并保持正向增长。这种“强者恒强、弱者出局”的局面正已经悄然结束。
外部环境与内部竞争的双重挤压
除了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让跨境厂商雪上加霜。近年来 全球经济不断萎缩,海外消费需求疲软,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不少市场提高了进口门槛,这对外向型企业造成了直接冲击。永生电器的主要客户集中在欧美市场,一旦这些地区的需求下滑,订单量就会锐减。
更让卖家头疼的是知识产权和合规风险。跨境平台对侵权、仿品的打击越来越严格,一旦账户因违规被封,不仅申诉周期漫长,还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对于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一次封号可能就是致命一击。永生电器虽然规模较大,但在品控和合规上的短板,也让它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脆弱不堪。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转型者的突围路径
传统跨境厂商并非没有出路。在“倒闭潮”中,已经有不少企业通过成功转型找到了新的生存空间。日化香料生产商辽宁德罗西化学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典型案例, 它通过自建跨境电商独立站,直接触达海外消费者,摆脱了对传统代工和中间渠道的依赖。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外贸出口额同比增长60%,用数据证明了转型的可行性。
卫浴产品外贸工厂杭州富瑞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则选择了另一条路——深耕第三方平台,提升供应链选品和品牌孵化能力。通过入驻亚马逊、eBay等主流平台,富瑞浦不仅稳定了订单量,还开始打造自有品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升。官网显示,富瑞浦的产品已经进入欧美中高端市场,价格比代工模式高出30%以上,利润空间得到极大改善。
精细化运营与人才结构的升级
转型的成功,离不开精细化运营和人才结构的升级。传统跨境企业普遍缺乏高阶运营人才, 比如数据分析专家、品牌营销专家,导致无法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只能凭经验拍板。辽宁德罗西化学在转型时 专门组建了10人的数据分析团队,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优化产品设计和营销策略,这才实现了出口额的快速增长。
杭州嘉云数据科技的做法更彻底, 它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了平台化运营体系,为中小跨境卖家提供选品、物流、营销一体化服务。这种“平台+工厂”的模式, 不仅让嘉云数据自身实现了盈利,还带动了珠三角地区20多家传统外贸工厂的转型。
供应链与品牌价值的双重构建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供应链优化和品牌塑造是两大关键。杭州维丽杰旅行用品有限公司在转型时 没有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聚焦中高端旅行箱包市场,通过改进面料和设计,将产品单价从原来的50美元提升到150美元,一边建立了海外仓,缩短了配送时间,用户复购率提高了40%。杰晞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则采取了“自创+收购”双轮驱动策略, 既孵化了自有品牌,又收购了国外小众品牌,通过本地化运营打开了欧洲市场。
未来生存指南:构建多渠道立体化销售网络
对于仍在坚持的传统跨境厂商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从当前趋势看,构建多平台、多渠道的立体化销售网络,已成为行业共识。企业不能再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单一依赖亚马逊等主流平台的风险太高,一旦平台政策变动,就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拓展多渠道, 包括入驻沃尔玛、eBay、Lazada、乐天等不同平台,每个平台的用户群体和规则不同,可以分散风险。一边,积极发展独立站和社交媒体渠道,直接触达终端消费者,掌握用户数据。杭州富瑞浦的独立站流量占比已经从2023年的10%提升到2025年的35%, 订单转化率比平台高出15%,这证明了独立站的潜力。
优胜劣汰的行业规律:倒闭潮背后的警示
永生电器的倒下给整个跨境行业敲响了警钟。这场“倒闭潮”不是偶然 而是市场规律作用的后来啊——当红利期过去,粗放模式难以为继时只有那些勇于转型、注重创新的企业才能活下来。深圳宝安区的“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招牌还在那里但能否跟上转型步伐,决定了一家企业的生死。
对于从业者与其担忧倒闭潮何时结束,不如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品牌建设、技术创新,还是精细化运营,都是企业需要补课的课题。跨境行业从不缺机会,缺的是抓住机会的能力和转型的决心。永生电器的故事或许会成为一个警示, 但也会成为更多企业转型的动力——毕竟在市场洪流中,不变,就只有被淘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