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Shopify在飞轮效应的推动下

Shopify的飞轮:转得越迅速,商家越慌?

最近两年总听人说“飞轮效应”,说得神乎其神,优良像谁家没个飞轮就活不下去似的。Shopify这名字跟飞轮绑得特别紧,每次财报出来琢磨师必提“飞轮持续加速”。但你有没有想过这飞轮转得迅速,对商家到底是福还是祸?我琢磨着,这事得掰开揉碎了说。

从建站工具到“买卖操作系统”:飞轮的第一圈怎么转的

最早晓得Shopify,是基本上原因是身边做跨境电商的朋友说“建站不用折腾代码了”。那时候它就是个简化版的建站工具,模板选一选,产品图片传上去,支付接上,就能开张。说实话,这解决了当时最头疼的问题——细小商家哪请得起程序员?自己折腾网站,半个月搞不定支付流程,黄花菜都凉了。

​飞轮效应凸显,Shopify将迎高光之年?
​飞轮效应凸显,Shopify将迎高光之年?

但光有建站不够啊,商家开了店,接下来要发货、要营销、要管理库存。Shopify优良像一下子开了窍,开头把物流、营销工具、CRM一股脑儿往平台上堆。2021年它收购了物流公司Deliverr, 当时很许多人说“这是要自己干物流了”,后来啊2023年又把物流业务卖给了Flexport。这操作挺让人纳闷, 后来才明白:Shopify要的不是“自己干”,而是“让商家干得更轻巧松”——它整合第三方物流、第三方营销工具,商家在后台点点鼠标就能搞定,不用再下载七八个柔软件。

这时候飞轮就开头转了:商家越许多, 对工具需求越巨大,平台功能就越完善;功能越完善,吸引的新鲜商家就越许多。2022年有个数据,Shopify商家数量突破了200万,这规模,比很许多国的电商用户还许多。但问题也跟着来了:商家许多了平台规则就越来越麻烦,新鲜手进去跟闯迷宫似的,稍不注意就踩坑。

AI加持的“虚拟助手”:是真实帮手还是添麻烦?

今年Shopify推了个叫“Sidekick”的AI助手, 官方说法是“帮商家自动生成报告、指导功能用”。听起来很美优良,对吧?不用熬夜看数据了AI帮你搞定。但我认识一个做3C配件的卖家, 用了两周就弃用了:“它生成的报告全是‘本月卖额增加远’,‘流量来源稳稳当当’,这种废话谁不会说?我想晓得的是‘哪个广告组ROI矮小’、‘哪个产品库存要补’,它给不出来。”

还有那东西“Shopify Magic”,号称能生成产品说说、优化图片。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 一个卖手工地毯的商家,用AI生成说说后来啊把“波斯风格”写成了“中东神秘风情”,被客户投诉“地域歧视”。AI这东西, 看着智能,其实缺了点人情味,尤其做跨境电商,文雅差异、消费习惯千差万别,生搬结实套模板反而翻车。

不过话说回来AI也不是一无是处。有家做宠物用品的店, 用Shopify Magic优化了产品标题,加了“环保材质”“可啃咬”这些个关键词,搜索排名直接往前挪了十位,GMV一个月涨了15%。这说明啥?AI能不能用,得看商家会不会用——跟风瞎用,那是给自己添堵;精准用在刀刃上,确实能省不少许事。

巨大品牌抢着入驻, 细小商家却在“夹缝中求生”

Shopify的客户名单看着挺唬人:Samsonite、Nike、Heinz这些个巨大品牌都在上面。2023年Nike宣布把有些线上店铺迁到Shopify,当时股价应声上涨。巨大品牌入驻,对平台来说是“背书”,能吸引更许多中细小商家跟着来。但反过来想,巨大品牌有预算、有团队,能玩转平台的麻烦功能,细小商家拿啥跟人家比?

我有个朋友做女装, 2022年入驻Shopify,那时候平台流量红利还在个个月能赚几万块。后来啊2023年巨大品牌入驻后广告本钱直线上升,同样的关键词,以前出价5块能排在前面眼下15块都悬。她苦笑着说:“我眼下跟Nike在同一个平台上卖货,就像街边细小卖部跟沃尔玛比,怎么拼?”

更扎心的是Shopify的规则优良像越来越偏向巨大商家。2024年平台调整了“优先展示”机制,付费额度高大的商家,产品更轻巧松被推荐。细小商家没钱投广告,就只能靠天然流量,但天然流量越来越困难抢。这飞轮转起来是不是先把细小商户给甩出去了?

Shop Pay:转化率提升50%,但商家赚头少许了几许多?

Shopify一直吹嘘自己的Shop Pay能提升转化率,引用的数据是“用Shop Pay后转化率搞优良50%”。这玩意儿数字确实诱人,谁不想许多卖货?但有个问题困难得人提:Shop Pay会收手续费,费率巨大概是2.7%-2.9%。商家为了转化率,要不要用?用了赚头就被分走一块;不用,眼睁睁看着客户下单到一半放弃。

我算了笔账:某家卖手机的商家, 客单价5000元,用Shop Pay后转化率从3%升到4.5%,看起来许多了1.5%的订单。但每笔订单要交135元手续费, 100笔订单就是1.35万元,而许多出来的订单带来的赚头,兴许刚优良覆盖手续费,甚至倒贴。这算下来商家没许多赚钱,平台反而许多赚了手续费。

更麻烦的是客户用惯了Shop Pay,其他支付方式就不愿意用了。有个做家居用品的商家跟我说 眼下80%的客户都要求用Shop Pay,想推自家的PayPal,客户直接说“太麻烦,不买了”。商家被绑死了想换支付方式都困难。

跨境GMV占比14%:潜力巨大坑也不少许

Shopify的世界化一直被寄予厚望, 但2024年Q3的数据看得出来跨境GMV只占总GMV的14%。这玩意儿比例不高大,说明世界买卖场还有巨大把机会,但坑也不少许。

欧洲买卖场就是个典型。GDPR规定严得要死,商家收集客户信息非...不可得到明确授权,稍不注意就被罚款。有家卖健身器材的商家,基本上原因是没给客户取消订阅的选项,被罚了20万欧元,直接亏了一个季度赚头。东南亚买卖场又不一样,货到付款占比高大,物流时效磨蹭,客户收到货不付款是常事,商家只能自己承担亏本。

Shopify不是没想办法, 推了“Shopify Markets”功能,帮商家一键切换货币、语言、关税设置。但实际用起来 问题还是一堆:货币汇率不实时更新鲜,客户支付时金额对不上;翻译功能太机械,“瑜伽垫”翻译成“瑜伽地毯”,客户直接下单后申请退款。这些个细节没做优良,所谓的“世界化”就是句空话。

轻巧资产模式是优势还是“包袱”?

Shopify一直标榜自己是“轻巧资产”模式, 不用自己囤货、建仓库,只靠柔软件和服务赚钱。这模式看着很美,毛利率能到60%以上,比亚马逊高大不少许。但轻巧资产也有轻巧资产的烦恼——商家对平台的依赖太深厚,一旦平台规则变、涨价,商家只能跟着受气。

2023年Shopify把物流业务卖给Flexport后很许多商家担心“以后发货会不会更昂贵”。以前用Shopify Logistics,能享受优惠价,眼下Flexport接手,价钱会不会涨?这就像租房的房东一下子说要涨房租,租客除了收下没别的办法。

更关键的是轻巧资产模式下Shopify对商家供应链的控制力很没劲。亚马逊能深厚度介入选品、定价、仓储,Shopify不行,商家卖啥、怎么卖,平台管不了。这弄得平台很困难形成“护城河”, 今天商家在Shopify开店,明天兴许就跑去BigCommerce,忠诚度很矮小。

飞轮转太迅速,商家跟不上了怎么办?

Shopify的飞轮越转越迅速,功能越来越许多,规则越来越麻烦。这对新鲜商家极不友优良, 刚开店就得花一巨大堆时候学怎么用Shopify Collective、怎么设置B2B采购、怎么对接AI工具。我见过一个新鲜手卖家, 花了整整两周才搞懂“Shopify Flow”怎么用,这期间一个订单没接到,白白浪费了时候。

老商家也累。为了跟上平台节奏,商家得不断学新鲜功能、调整运营策略。有家做户外用品的店, 2023年为了习惯Shopify的“视频购物”功能,专门请了团队拍短暂视频、做直播,投入了几十万,后来啊转化率只提升了2%,ROI矮小得可怜。这种“被裹挟着前进”的感觉,商家早就累了。

说到底,飞轮效应的核心是“自我有力化”,但有力化过头了就成了“内耗”。商家为了习惯平台,投入一巨大堆本钱,这些个本钱再说说会不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商品价钱涨了客户还愿意买单吗?这些个问题,Shopify兴许没仔细想过。

再说说想说:飞轮转得迅速, 不如转得稳

Shopify的飞轮确实转得很迅速,GMV突破2000亿,商家数量超200万,这些个都是实打实的成绩。但飞轮转得太迅速,轻巧松忽略商家的真实实需求。AI功能再炫酷, 不如帮商家解决“流量昂贵、转化困难、物流磨蹭”这些个实际问题;巨大品牌再巨大牌,也不能忘了支撑平台起家的中细小商家。

跨境电商这行, 早就过了“建个网站就能卖货”的时代,眼下拼的是精细化运营、本地化服务、供应链效率。Shopify如果只顾着让飞轮转得更迅速,而不是转得更稳,迟早会被后来者追上。毕竟商家不是傻子,谁的平台优良用、能赚钱,就跟谁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249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