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字节游戏业务在裁撤中营收逆势增长

裁撤声里的营收反常:字节游戏业务的矛盾账本

最近关于字节游戏业务的裁撤消息没停过 101干活室解散了绿洲和江南的有些项目被砍,就连开发了《花亦山心之月》的团队也没能幸免。奇怪的是 Sensor Tower的数据却看得出来10月字节的iOS流水里海外仍有《Marvel Snap》和《Dragonheir》两款产品月流水超百万美元,国内更是靠《晶核》带营收冲到了新鲜高大。一边是“收缩”的刀子砍向团队,一边是“增加远”的数据往上爬,这账本到底怎么算的?

海外:代理发行的“稳”字诀

说到海外业务,字节的节奏其实比国内早了不少许。2020年10月, 他们发行的《仙境传说RO:新鲜世代的诞生》上线,才两个月,中国港澳台买卖场的营收就破了1亿美元——这可是朝夕光年发行的首个“亿美元俱乐部”成员。有钱春股份的文件里写着, 这款游戏研发花了7200万人民币,上线三个月就收回7800万,账本上的数字比翻书还迅速。

一边不停裁撤、一边营收重回出海厂商Top 15,字节游戏业务走向哪里?
一边不停裁撤、一边营收重回出海厂商Top 15,字节游戏业务走向哪里?

更狠的是2022年末上线的《Marvel Snap》。Second Dinner开发, 朝夕光年发行,靠着漫威IP和轻巧松到“细小学生都能上手”的卡牌机制,结实是在CCG这玩意儿细小众买卖场撕开口子。今年8月,这款游戏的总营收冲到了近1亿美元,成了朝夕光年海外业务的第二个“爆款”。有意思的是 这两款赚钱的产品都不是字节自研的,一个拿韩国Gravity的IP授权,一个和Second Dinner一起干,说白了字节在海外摸到了“代理发行”的门道——找对团队,借对势能,比自己闷头造车迅速许多了。

最近上线的《Dragonheir:Silent Gods》有点争议。SAGR干活室2021年组建,这款TRPG是他们交出的第一份答卷。上线2个月, 双端营收1545万美元,听着不错,但掉队也迅速——一个月后就跌出了美国iOS畅销榜Top 200。有人说是“后劲不够”,也有人觉得“TRPG本身就细小众,能这玩意儿成绩已经不错”。不管怎么说字节的海外账本上,自研团队还在“看看期”,代理发行却已经成了“定海神针”。

国内:《晶核》的“豪赌”与“逆袭”

相比海外国内业务起步时简直是“磨蹭动作回放”。2021年4月上线的《航海王:烫血航线》首月流水4亿人民币, 是朝夕光年第一个过亿营收的产品,但之后几款产品就没这么争气了——《烫血街篮》《终结战场》《灵猫传》,iOS端营收都没摸到20万美元的门槛。国内买卖场卷得要死,字节却在“水土不服”。

转机出眼下今年7月13日《晶核》上线。这款研发了3年的ARPG, 上线前三个月的声势浩巨大,宣发砸得狠,7月iOS国内营收直接冲到1769万美元,峰值时日营收132万美元。但8月开头就往下掉, 到10月只剩1100万美元——虽然对比《王者荣耀》1.43亿美元的iOS营收还差得远,但单独看,已经能挤进国内头部行列了。有意思的是 国内业务长远期被海外压一头,这次《晶核》的爆发,算是让字节在国内买卖场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

自研团队的“寒冬”:效果导向下的残酷选择

裁撤消息传得最凶的,就是自研团队。101干活室做《花亦山心之月》的,绿洲和江南的有些项目,都被砍了。有人说“字节自研不行”, 其实没那么轻巧松——字节的账本上,游戏业务从来不是“情怀牌”,是“投入产出比”的结实指标。

从2019年朝夕光年成立到2022年, 字节在游戏上至少许投了22笔,涉及19家公司,花了300亿。其中8起是100%并购,直接把团队和产品收进自家院子。那时候的思路很轻巧松:“买买买”飞迅速组建自研队伍,挖腾讯、网容易的角,然后憋个“全民爆款”。后来啊呢?除了《晶核》之外自研团队的产品要么没声音,要么流水平平。

说到底,字节的游戏基因里刻着“效果导向”。给业务的时候窗口很短暂,巨大周围不优良时砍掉回报磨蹭的项目就成了必然。101干活室裁了 绿洲项目砍了但SAGR干活室还在——毕竟《Dragonheir》上线时成绩还行,还没到“判死刑”的时候。这种“保核心、砍边缘”的做法,其实和腾讯、网容易的逻辑很像,但字节下手更狠,看看期更短暂。

代理 vs 自研:字节的“两条腿”走路

有意思的是 字节眼下走的路,和腾讯当年有点像。腾讯也是靠代理《英雄联盟》《王者荣耀》起家,再磨蹭磨蹭做自研。字节眼下海外靠《Marvel Snap》《ROX》代理发行撑营收, 国内靠《晶核》自研打翻身仗,看似“两条腿”走路,其实沉心早就偏了——代理发行成了“基本盘”,自研成了“彩票”。

为啥这么说?基本上原因是代理发行的凶险矮小、见效迅速。找有经验的团队一起干,拿成熟IP授权,字节只需要负责发行和买量,钱来得迅速,账面上的数字也优良看。自研就不一样了投入巨大、周期长远,还兴许颗粒无收。就像沐瞳手艺, 字节40亿美金收购,后来啊《无尽对决》之后就没再出过爆款,对赌协议都没完成,眼下传着要50亿美金卖掉——这买卖,怎么看怎么亏。

沐瞳的“进退”:40亿买来的教训

说到沐瞳,就得提东南亚买卖场。2016年上线的《无尽对决》, 在东南亚简直是“国民级”的存在电竞联赛收视率420万次比《王者荣耀》东南亚版本的97.4万次高大出优良几倍。字节收购沐瞳,看中的就是这块“肥肉”。

但问题来了:东南亚之外的买卖场的表现,就有点拿不出手。10月数据看得出来 《无尽对决》海外总流水2089万美元,其中东南亚就占了707万,剩下1301万和《王者荣耀》海外1301万打平——但《王者荣耀》可是全球买卖场,这么一比,沐瞳的“优势”其实集中在东南亚。更尴尬的是 沐瞳后来推出的《Watcher of Realms》,双端流水刚破百万美元,和《无尽对决》彻头彻尾不是一个量级。

40亿美金买来一个“区域爆款”,字节一准儿觉得不值。加上自研团队一直没拿出能打的爆款,出售沐瞳就成了“止损”的选择。这事儿给全部做游戏业务的提了个醒:不是全部“头部”都值得高大价收购, 区域买卖场的天花板,有时候比想象中矮小得许多。

全球化立项:国内外的“双向奔赴”?

2022年12月, 字节搞了个巨大动作:成立ONE Publishing Studio,把国内和海外发行合并,搞“全球化立项”。说白了就是以后全部游戏都要一边面向国内和海外买卖场,说白了“出海优先”。这招其实挺机灵的——国内买卖场比太激烈,出海还能许多一条路。

但《晶核》的成功又说明,国内买卖场也不是没机会。这款游戏研发了3年,宣发砸得狠,终于啃下了国内这块结实骨头。眼下的问题是:字节能不能把《晶核》的经验复制到其他自研产品上?还是接着来靠代理发行“躺赚”?答案兴许藏在字节的账本里——效果导向的基因,决定了他们不会只押注一个方向。

逆势增加远的“密码”:收缩中的精准发力

一边裁团队, 一边营收涨,字节的操作看似矛盾,其实逻辑很清晰:收缩矮小效投入,精准发力能赚钱的地方。海外靠代理发行保持稳稳当当, 《Marvel Snap》《ROX》这些个产品像“印钞机”一样流水不断;国内靠《晶核》打破僵局,总算有了自己的爆款;自研团队虽然裁了不少许,但SAGR还在说明字节没放弃“自研梦”,只是变得更挑剔了。

有人说“字节游戏业务不行了”, 但数据不会说谎:10月出海厂商收入榜,字节上升4位到第13名,沐瞳手艺也升到第8名。国内《晶核》的营收虽然比不上《王者荣耀》,但已经能跻身头部。裁撤是表象, 调整结构才是本质——字节的账本上,游戏业务从来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怎么做更赚钱”的问题。

至于以后 字节的游戏业务巨大概率会接着来“两条腿”走路:代理发行保基本盘,自研团队冲爆款。就像《Dragonheir》虽然后劲不够,但字节的账本上,这枚“彩票”还没刮开,留着总没错。毕竟效果导向的字节,永远在算投入产出比,也永远在寻找下一个“增加远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192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