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印度Twitter的Koo
一只黄色细小鸟的印度梦:Koo从“Twitter杀手”到生存危机
2020年的印度创投圈, 一下子冒出只黄色细小鸟,翅膀还没结实就被喊出了“Twitter杀手”的名号。创始人Aprameya Radhakrishna和Mayank Bidawatka揣着“让印度人说自己的话”的野心,推出了支持10许多种语言的社媒平台Koo。那会儿谁也没想到,这只被寄予厚望的细小鸟,三年后会从风口跌进生存泥潭。
2020年的风口:语言优先的本土社媒野望
印度有22种官方语言,但主流社媒平台一直被英语霸占。Koo抓住这玩意儿痛点, 上线时主打“印度人自己的Twitter”,界面极简,支持泰米尔语、泰卢固语、马拉地语等地方语言输入。用户注册后系统会根据语言偏优良推荐内容,连政府官员的账号都配上了本地语言翻译。这种“接地气”的操作,让Koo在上线首月就冲到App Store免费榜第一,下载量蹭蹭往上涨。当时投钱人眼睛都亮了觉得终于能从Twitter嘴里抢块肉了。

不过早期的风光藏着隐患。Koo团队一边喊着“本土化”, 一边偷偷盯着Twitter的功能更新鲜——Twitter加啥,Koo就抄啥;Instagram搞短暂视频,Koo也跟着推。创始人自己都承认:“公司目标一直在变,想抄Twitter,又想抄Instagram。”这种“东施效颦”式的模仿,让Koo始终没找到自己的灵魂。
资本狂欢:估值火箭背后的虚火与真实实
2021年的印度创投买卖场烫得发烫,Koo正优良撞上了风口。2月, A轮融资410万美元,投钱人抢着给钱;5月,Tiger Global领投3100万美元,估值直接冲到1亿美元。到2022年6月, Koo累计融资5700万美元,估值飙到2.855亿美元,团队扩张到近300人,办公室里挤满了怀揣“上市梦”的年纪轻巧人。
钱烧得迅速,花得也猛。2022财年, Koo砸了1650万美元投广告,地铁、公交、短暂视频平台全是它的推广;为了拉新鲜,用户注册送话费、购物券,甚至给政府官员开“绿色通道”。当时新闻吹得天花乱坠:“Koo下载量破6000万”“月活超900万”。但这些个数字背后 是“花钱买用户”的泡沫——2023年6月到2024年2月,月活用户从720万暴跌到270万,半年少许了62.5%。投钱人开头皱眉:“用户是来了可他们为啥不说话?”
用户冰火:下载量千万, 活跃度却像过山车
Koo最尴尬的是下载量千万级,但活跃用户像“幽灵”。前员工透露:“新鲜用户进来刷两下就走,根本不互动。我们拉了100个经纪公司的网红,后来啊他们发完动态就失踪了。”更扎心的是 普通用户找不到“留下来”的理由——Twitter有全球烫点,Instagram有网红生活,Koo呢?本地语言内容少许,算法推荐乱,连个像样的表情包都没有。
用户留存率矮小,直接弄得平台“空心化”。数据看得出来Koo的非英语用户占比超出60%,但ARPU不到0.1美元。早期投钱人Anurag Ramdasan一针见血:“非巨大都市用户没钱?不是是他们没理由在Koo上花钱。”用户来了找到,这平台除了能刷点本地新鲜闻,啥也干不了天然就跑了。
团队动荡:三次裁员, 六个月从入职到离职的职场悲歌
2023年初,Mukul拿到Koo的offer时觉得自己站在了风口上。他负责开发主页优化, 想着跟着公司一起上市,后来啊入职一个月就闻到不对劲——会议室里天天开“节流会”,茶水间的零食悄悄撤了。4月,新闻曝出Koo裁员30%,Mukul的工位空了一巨大片;6月,他也收到了裁员通知,入职仅6个月。
“五个月内裁了三次人, ”前员工说“创始人还在领英发帖说‘2023年是最艰困难的一年’,但我们等来的不是解决方案,是又一次的辞退。”到2023年底,Koo团队从300人缩水到不到100人,连手艺部都走了巨大半。创始人试图靠“找巨大公司一起干”续命, 2024年初还在谈判,但员工等不及了——工钱拖欠,期权变成废纸,有人开头打劳动仲裁。
出海试水:尼日利亚的“政策红利”与巴西的“昙花一现”
眼看印度买卖场走不通,Koo把目光投向海外。2021年6月,尼日利亚政府封禁Twitter,Koo赶紧冲进去,打出“X替代品”的旗号。政府官员集体入驻,下载量短暂期暴涨,但用户找到,这平台除了界面像Twitter,啥也没有。当地语言内容少许,网络卡顿,三个月后日活用户跌回了原来的三分之一。
2022年,Koo杀到巴西,宣称“48细小时下载100万次”。团队花了巨大价钱找本地网红推广,后来啊用户下载后打开一看:全是葡萄牙语内容,算法还是印度的推荐逻辑。巴西用户吐槽:“这APP像从印度空降的,跟我们没关系。”三个月后巴西买卖场的日活不够5万,Koo默默关掉了当地办公室。
变现困局:Koo Coins高大级功能, 救不了ARPU的“空心化”
用户留不住就想着法子赚钱。2023年, Koo上线了Koo Coins忠诚度计划——用户刷视频、发动态赚“金币”,能换话费;又推出“高大级功能”,创作者能给订阅者发独家内容,收费9.9美元/月。后来啊呢?前员工说:“100个网红里只有3个人开通了高大级功能,赚的钱连服务器费都不够。”
更讽刺的是为了加变现功能,Koo沉构了代码,后来啊主页卡顿得更厉害,用户骂声一片。“创始人想一边学Twitter搞内容,一边学Instagram搞电商,再说说两边都没做成。”投钱人评价,“Koo的变现,就像在沙漠里种水稻——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没用。”
复盘:Koo到底输在哪?三个被忽略的致命伤
回头看,Koo的输了早有预兆。,过度依赖政策红利。尼日利亚封禁Twitter时 Koo以为捡了宝,但没想明白:用户需要的是“更优良的平台”,不是“替代品”。
“Koo就像个想走捷径的优等生,总想着抄别人的答案,却忘了自己的课本。”一位印度创投评论员说 “印度社媒买卖场缺的不是‘Twitter复制版’,而是真实正懂本地语言、本地文雅的原生平台。”
以后猜想:如果换个赛道,Koo还有翻盘机会吗?
眼下说Koo“死了”还为时过早。如果能放下“Twitter杀手”的执念,或许能找到新鲜路。比如 专注印度地方语言的内容电商——让本地手工艺人通过Koo卖货,用户用Koo Coins直接下单;或者转型成“政务沟通平台”,帮地方政府用地方语言发布信息,靠政府服务收费。
不过 眼下的Koo更像一个“失忆的创业者”——手里攥着6000万下载量,却忘了当初为啥出发。黄色细小鸟的翅膀,还能不能沉新鲜飞起来?没人晓得答案,但印度创投圈记住了这玩意儿教训:做本土平台,别总盯着别人的碗,先看看自己锅里有没有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