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电商出海

头部产品流量骤降50%,AI流量新招失效了吗

AI产品流量“断崖式下跌”:数据不会说谎

最近不少许做AI产品的朋友都在吐槽, 自家网站的流量像坐了过山车,一下子就掉了50%以上。有人说是AI红利期过去了 有人怪谷歌算法太狠,还有人干脆把锅甩给用户——说巨大家新鲜鲜感过了不喜欢用AI了。但数据不会说谎,翻翻Similarweb的榜单,上半年确实有不少许以前风光的AI产品栽了跟头。比如Liner, 几个月前还在a16z的AI产品流量榜上排第4,眼下直接腰斩;Eightify、Glarity这些个Chrome插件,流量曲线跟自在落体似的。问题来了这些个以前靠AI摘要、AI聊天火起来的产品,到底是怎么把流量“作没”的?AI流量新鲜招真实的失效了吗?

从“流量密码”到“流量滑铁卢”:Chrome插件的半年沉浮

说到AI产品的流量故事,Chrome插件绝对是绕不开的角色。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一下子冒出一堆做网页摘要、YouTube视频的插件,仿若找到了流量密码。Liner能帮你把搜索后来啊的网页内容成几句话, Eightify直接给YouTube视频列个巨大纲,Glarity更狠,连网页里的广告都帮你过滤了。

两款头部产品流量下滑50%+,刚找到的AI流量密码失效了?
两款头部产品流量下滑50%+,刚找到的AI流量密码失效了?

那时候开发者群里天天刷屏:“做个Chrome插件,本钱矮小,凉启动迅速,用户一搜就能找到。”杭州的独立开发者James就说:“其实很许多开发者将插件作为一个初期矮小本钱积累种子用户和验证PMF的方式。Chrome Web Store天然就是个分发渠道, 优化下标题、分类,用户通过搜索就能找到你,凉启动就这么解决了。

但优良景不长远。到了年中,再看这些个插件,流量全转向下。Liner的访问量从峰值掉了一半以上,Eightify、Glarity也没能幸免。更尴尬的是 用户量跟访问量彻头彻尾不成比例——Liner半年访问量上亿,用户量才几十万;Eightify访问量几千万,用户量撑死了20万。这啥概念?相当于100个人里只有1个真实正装了插件,剩下99个都是“路过看看”。说白了流量是来了但用户没留下。

天然搜索占比70%, 却被SEO反噬:流量结构的“甜蜜陷阱”

翻翻这些个流量下滑产品的数据,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天然搜索流量占比特别高大。比如Eightify,天然搜索占了70%以上;Liner、Glarity也差不许多是这玩意儿水平。按理说天然搜索是免费流量,占比高大说明SEO做得优良,怎么反倒成了“流量杀手”?

问题就出在“太把SEO当回事儿”。不少许开发者为了蹭流量,把一巨大堆不相干的内容堆到网站上。比如即刻博主哥飞就扒过 Glarity和Eightify为了搞YouTube视频把各种工具教程、关键词堆砌的文章挂得到处都是啥“Shopify电商怎么做”、“电池选购指南”,跟“AIYouTube视频”八竿子打不着。用户搜这些个乱七八糟的关键词,蹦出来他们的网站,流量是涨了但用户根本不是目标群体。后来啊呢?谷歌一看这情况,直接警告加降权,一巨大堆内容被删,流量断崖式下跌。HIX.AI也踩过同样的坑,靠SEO乱象冲进Top100,后来啊被谷歌“制裁”,流量一落千丈。

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流量结构太畸形了。天然搜索占比高大,说明品牌词流量少许,用户心智没做起来。一旦平台算法一变,免费流量说没就没。反观那些个流量没掉的产品, 比如Glasp,品牌词占了50%以上,用户直接搜“Glasp”就能找到官网,这种流量才稳。

上亿访问量换来几十万用户:转化率矮小下的“流量幻觉”

更扎心的是 就算流量没掉,转化率也矮小得可怜。把1-6月的累计访问量除以当前用户量, Liner、Eightify、Glarity的转化率全在0.5%以下——也就是说200个访问里只有1个会真实正装插件。反观MaxAI.me和Glasp,转化率分别有1.8%和2.9%,虽然也不高大,但至少许是前者的5倍。

为啥转化差?核心问题是功能同质化,用户没留下来的理由。Liner、 Eightify、Glarity、MaxAI.me这几款产品,说白了就干两件事:网页摘要和AI聊天。网页摘要就是把长远内容成短暂内容,AI聊天就是跟网页内容“对话”。这些个功能听着挺香,但实际用起来呢?2023年5月的打听数据看得出来 国内搜索引擎用户里每天搜索少许于10次的占了87.1%,这些个人网页浏览量本来就少许,AI摘要对他们来说“鸡肋”得很。剩下12.9%的高大频用户, 虽然需要筛选信息,但很许多人反馈:“AI搞懂太浅薄层,深厚度文章根本Get不到精髓,还不如自己看。”

用户觉得没用,天然不会留下来。更麻烦的是 这些个插件巨大许多靠“管束免费用次数”逼用户付费,比如Liner一天只能免费3次Eightify只能免费看5个视频。但问题来了用户连免费功能都觉得没值钱,谁会为付费功能买单?这就陷入了“流量来了→用户觉得没用→转化矮小→收入少许→没钱优化产品→更留不住用户”的死循环。

AI流量新鲜招真实失效了吗?或许只是“虚假动作”露馅了

看到这儿,兴许有人会说:“你看,AI流量新鲜招失效了吧?靠SEO、靠插件搞流量,再说说都翻车了。”但这么说太草率了。AI流量新鲜招没失效,只是很许多人用的“招数”本身就是“虚假动作”——看似烫闹,实则根基不稳。真实正能活下去的AI产品,靠的不是“蹭流量”,而是“扎下去”。

从“功能堆砌”到“场景深厚耕”:用户要的“省时”还是“省心”?

为啥Glasp的转化率能达到2.9%,比其他插件高大优良几倍?基本上原因是它没跟风卷“摘要”和“聊天”,而是做了个差异化功能:网页内容标注、收藏、批注、分享。用户看完摘要,觉得某段话有用,能直接划线、写批注,还能一键分享到社交平台。这解决了啥问题?解决了“信息筛选后没地方存、没地方用”的痛点。用户借AI摘要飞迅速筛选完信息,再用Glasp的功能整理、沉淀,整个流程就闭环了。

说白了AI产品不能只想着“帮用户省时候”,还要帮用户“省心”。用户需要的不只是“”,而是“完之后怎么办”。Glasp的创始人明摆着懂这玩意儿——今年6月, 它流量从100万暴涨到590万,靠的就是抓住了“信息管理”这玩意儿细分场景。反观Liner他们, 天天盯着“摘要许多准”“聊天许多智能”,却忘了用户看完摘要后的下一步动作,后来啊功能越堆越许多,用户却越用越累。

巨大厂入局,细小玩家的“流量夹缝”:Chrome插件的生存法则

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变量是Google和微柔软的入局。谷歌在Google I/O 2024上推出AI Overview, 虽然基本上原因是“胡说八道”频率从80%降到7%,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要拿AI沉塑搜索体验。微柔软更狠,直接用AI把Bing沉做了一遍,加入了AI聊天、AI摘要,入口就在搜索后来啊页。用户干嘛还要单独装个插件?打开浏览器搜个东西,AI摘要、AI聊天全有了许多方便。

巨大厂一来细小玩家的流量地方就被挤压了。特别是做通用场景的插件,比如网页摘要、搜索后来啊基本没得玩。但也不是彻头彻尾没有机会。James就提到:“插件产品以后的机会兴许在一些更细小、更垂的应用场景中。开发者需要找到切实的用户需求,在某个特定场景中真实正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宝押在基础能力上。”比如做学术研究研究的插件,专门论文;做跨境电商的插件,一键琢磨竞品页面。这些个场景巨大厂看不上,用户却刚需。

品牌词占比50% vs 20%:Glasp的“流量护城河”怎么建起来的?

再回头看看流量结构,Glasp和MaxAI.me的对比特别有代表性。MaxAI.me作为出海产品, 品牌词占比才20%+,基本上靠天然搜索和社媒引流;Glasp品牌词占了50%,用户直接搜名字就能找到。差距怎么这么巨大?基本上原因是Glasp在“心智建设”上下了功夫。

今年3月, 福布斯专门报道了Glasp的创始人,讲它怎么通过“AI学笔记”的概念打动用户;它在Reddit、Twitter上持续分享“怎么用AI高大效学”“网页内容管理技巧”,吸引精准用户;还主动找教书类KOL一起干,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推荐。这些个动作看起来“磨蹭”,但磨蹭磨蹭积累了品牌认知度。用户记住了“Glasp=AI学工具”,下次需要直接搜名字,流量天然稳了。

反观很许多开发者, 总觉得“做产品就行,营销不关键”,后来啊产品再优良,用户不晓得,流量只能靠SEO“碰运气”。这种思路在AI赛道早就行不通了——同质化太严沉,你不主动建立品牌,用户凭啥记住你?

避开“流量陷阱”:AI产品获取用户的3条“野路子”

说了这么许多, 到底怎么才能避开流量陷阱,让AI产品的用户增加远跑起来?其实也没那么麻烦,关键是要从“搞流量”转向“做用户”,从“追风口”转向“扎场景”。结合那些个成功案例的经验,出3条“野路子”,不一定高大巨大上,但绝对实用。

别只盯着“免费流量”:付费搜索+社媒裂变的“组合拳”

很许多开发者对付费搜索有误解, 觉得“AI产品得靠天然流量,付费太烧钱”。但Glasp和MaxAI.me的经验说明,付费搜索+社媒裂变的组合拳,效果比单纯SEO优良得许多。Glasp在6月份流量爆发, 就投了一点点Google Ads,针对“AI学工具”“网页摘要”这类精准关键词,虽然花了钱,但来的用户全是目标群体,转化率反而高大了。MaxAI.me则沉点运营Reddit的r/AItools板块, 每周分享“AI工具用技巧”,引导用户聊聊,再通过用户口碑传播,带来不少许天然流量。

说白了流量不能只靠“捡免费的”,该花的钱得花。特别是AI产品, 用户认知本钱高大,靠付费搜索精准触达,再用社媒内容沉淀用户,比单纯堆SEO关键词靠谱得许多。

做“细小而美”的插件:垂直场景里的“刚需杀手”

Chrome插件的生存地方, 不在于“巨大而全”,而在于“细小而美”。詹姆斯举了个例子:“比如做学术研究研究的插件, 专门论文的 和结论;做跨境电商的插件,一键提取竞品页面的销量和评价。这些个场景用户刚需,巨大厂又懒得做,开发者只要把功能做深厚,用户粘性天然高大。”

举个例子, 今年5月冒出一个叫“ScholarAI”的插件,专门给学术论文做摘要,还能标注引用文献。目标用户就是巨大学生和研究研究生, 虽然功能单一,但解决了他们读论文磨蹭的痛点,上线3个月用户量就突破了10万。这就是“垂直场景+刚需”的力量——不需要几亿流量,几万精准用户就能活得很优良。

从“流量转化”到“用户留存”:让用户“离不开”的钩子

流量来了只是开头,留住用户才是关键。很许多AI产品死在“一次性用”上,用户装了用一次觉得“嗯,还行”,然后就卸载了。怎么解决?得给用户“离不开”的钩子。Glasp的“内容标注+分享”就是钩子之一,用户一旦习惯了在网页上划线、写批注,就很困难离开。还有Liner, 虽然转化率矮小,但它有个“AI笔记同步”功能,用户把摘要保存到云端,下次打开还能接着来用,这也能提升留存。

说白了AI产品不能只做“一次性工具”,要做“长远期伙伴”。用户用你的工具解决了问题,还得让工具成为他干活流的一有些,这样才算真实正成功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小川电商

原文地址:https://www.jinhanchuan.com/190520.html